吴毅,高莎,,朱徐东,,黄丽萍,宁火华,付小梅
1.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药品与医疗器械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多花黄精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中国药典》2020 版“黄精”药材的来源植物之一,又称为“囊丝黄精”“姜形黄精”[1]。多花黄精产于亚热带地区,生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海拔500~2 100 米,主产于江西、福建、安徽、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和西部)、江苏(南部)、浙江、广东(中部和北部)、广西(北部)[2]。多花黄精在3 种黄精来源中分布最广泛,资源量最充足,根状茎也较为肥厚,而且生于中低海拔,采集非常方便。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多花黄精,现将多花黄精的炮制工艺进行综述。
关于黄精炮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他在仙药卷十一中写到:“于术及黄精也,入山便可蒸,若煮啖之,取足可以断谷”[3]。陶弘景在《名医别录》[4]记载的黄精炮制工艺为阴干,方法简单。随后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凡采得,以溪水洗净后,从巳至子,刀薄切,晒干用”[5]。宋朝的《养生类纂》记载:“二月采,蒸过,曝干用”[6],这也是黄精“一蒸一晒”的最初记载。隋朝的《本草图经》记载了黄精制成黄精膏或加辅料黑豆制成黄精饼,书中云:“二月、三月采根,细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压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豆黄末相和,令得所,捏作饼子如钱许大”[7]。这也说明黄精早些时期是用辅料黑豆炮制的。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了黄精的又一炮制方法——“去目重蒸法”,这里的目是指黄精根状茎上的坑坑洼洼的须根目痕,即大体意思就是去皮。书中记载到“九月末掘取根,拣肥大者去目熟蒸,微暴干又蒸,暴干,食之如蜜,可停”[8],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记载“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气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时有一硕,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9],这也明确了“九蒸九晒”法的具体操作。综上,多花黄精古时候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阴干法、黑豆炮制法、“一蒸一曝”法、“去目重蒸法”“九蒸九曝”法。
作为药食两用药材,多花黄精的炮制方法很多,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炮制工艺研究[10-14]、炮制前后成分分析[14-17]、炮制机制研究[18-20]等,总结现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主要有干燥法、蒸透法、酒润炖透法、黑豆汁或蜜炙法等。
关于黄精的饮片及其炮制规范,不同省市有不同的方法及规定,我们查阅了28 本炮制类文献,包括2020 版《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23 个省市的中药炮制规范如江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南、贵州、云南、辽宁等,主要有:黄精、酒黄精(酒炖法或酒蒸法)、制黄精(加黑豆汁或酒制)以及江西特色饮片炆黄精,具体见表1。酒黄精被《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10 个省市炮制规范如北京、重庆、河南等收载,另外《吉林中药炮制规范》收载的“黄精”及《山东中药炮制规范》收载的“制黄精”根据其炮制方法其实就是“酒黄精”,因此我国半数以上的炮制规范均收载了酒黄精,说明酒黄精这一炮制品被广泛认可,临床上应用最广。制黄精(又称“炙黄精”)被重庆、上海、浙江等7 个地方的炮制规范收载,但是各个地方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制黄精”及《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中收载的“炙黄精”均采用黑豆同煮或黑豆汁拌浸黄精,而《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制黄精”是采用熟地膏与之同煮。《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记载的“制黄精”是加入牛奶共煮。《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制黄精”是直接反复蒸透,不加其他辅料。《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收载的“炙黄精”是将黄精先用蜂蜜润透再反复蒸透。而江西特色黄精炮制品——炆黄精,是采用江西省“建昌帮”传统炆法炮制而成。江西将多花黄精列入“赣食十味”,在江西宜春、上饶等地区得到广泛种植,研究多花黄精的炮制方法能更有益于黄精的利用,带动江西地方的经济发展。
表1 全国及地方炮制规范收载的黄精饮片
表1 (续)
表1 (续)
表1 (续)
多花黄精作为药用黄精的三种基源之一,不仅被作为复方制剂中的常用中药,还因为其补精益气的功效、抗氧化作用和保湿作用被开发为保健用品被用作护肤品。多花黄精的化学成分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生品,但是在临床医疗多使用的是黄精炮制品,这就造成化学成分研究和临床应用不能有准确的联系。故越来越多学者对黄精的炮制方法和历史沿革展开综述[48],这也说明越来越多人对黄精的炮制品投入关注,将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全面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