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佛教建筑环境艺术的意境

2021-02-14 11:05周福智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

周福智

摘要:宗教信仰是人类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动力,宗教场所也是被世人重视的精神场所,人们可以在宗教活动中体会生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佛教是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当代佛教思想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迷信色彩,逐渐在社会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随着佛教复兴,促使了佛教建筑观光旅游的盛行,大量佛教建筑群落(寺院)在全国各地兴起。然而当前国内大陆佛教寺院的建设,普遍存在过度追求奢华宏伟,不能满足现代佛教功能需求,违背了传统佛法教义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当代佛教建筑环境艺术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当代佛教建筑环境艺术发展的诸多问题,探讨当代佛教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策略,以寻求一条能够表现佛教文化内涵,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的当代佛教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之路。论文首先简述了佛教以及佛教建筑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分析了现代佛教思想下,佛教对建筑空间的新需求,提出现代佛教建筑发展的惰性问题。其次,剖析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意境、境界等相关含义,通过对诗画意境分析,重点研究了“建筑意”的审美概念,展现建筑中的诗情画意般的建筑美。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佛教建筑中建筑意营造的因素,当代佛教建筑诗意画意展现特点以及建筑意境的凝固呈现。通过整合中国大陆、台湾、印度、日本等地成功案例,以“建筑意境”营造为切入点,总结出基于“建筑意境”的当代佛教建筑环境艺术空间表达和形式的表现。 佛教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群落(寺院)。

关键词:宗教信仰;佛教思想;佛教建筑;建筑意

在全球化影响至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人对“具有鲜明中国特征与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此次论文的研究方向,就是对这佛教建筑环境艺术从另一层面的诠释,也是相关佛教建筑理论研究的一种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根本和目标是关注人生问题,其最高追求在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即哲学思想)的表达,因此与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从而本论文认为,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把握中国文化基本框架、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审美思想总体特征、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总体范畴;有利于在当代佛教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准确表达;了解“意境”、中国传统元素、色彩及其当代建筑运用的特征与法则,有利于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深入表达及其中国特色元素的完美诠释。本论文整合中国文化精髓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之瑰宝,汲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并适合运用于现代建筑表达形式的范畴——“崇尚科学”、“和谐”、“自然”、“动静”、“中和”、“气韵”、“对称”、“天人合一”、集“天圆地方”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分别研究了相应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即建筑表达的深层意境;同时结合建筑实例,分别研究了相应的建筑意象——“融入自然”、“自然”、“崇尚自然”的建筑意象;“返璞归真”、“浩然大气”、“谦和文雅”、“敦厚有力”、“多元中和”、“和谐共生”的建筑意象;“极简”、“空灵”、“清淡静逸”、“动逸”的“谧静”建筑意象;“阴阳相生”、“阴柔”的表达“阴阳”思想的建筑意象,“视觉模糊”、“对应模糊”、“含蓄”、“抽象”、“变异”与“混杂”的表现“模糊”的建筑意象,“直接表达宇宙意象”与“气韵生动”的建筑意象,“非线性”、“分形”、“对局部变异的重视”的“混沌”建筑意象。其中,“放逸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混沌建筑”与当代非线性建筑,具有哲学思想及建筑意象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征与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设计与世界最新建筑潮流结合的坚实桥梁。在论文中,还强调了“表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具体设计对象的地域特色、具体特点结合的原则。

“建筑意”是梁思成先生对建筑的意象和建筑意境的统称。文化是人类独立于自然界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人类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结晶,其文化主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代的建筑创作必须符合民族特色,体现文化特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本土文化在内的许多地域文化有着被淹没的趋势。面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冲击,欠发达国家本土文化的吸引力明显减弱,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受到严重消弱,“文化趋同”似乎逐步接近。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涨以及对建筑文化认识的逐步提高,影响和改变着许多中国人……

佛教建筑在发展的最初期受到发源地印度的传播和影响,庙宇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随着历史的演变,在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群落的格局。在中国风水学的影响下,逐渐规范形成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到了明、清期间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以山门为起点——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供僧人衣食起居的房屋。

佛寺建筑以典型木构架结构为主,梁柱交错,斗拱支撑,人字形两面坡屋顶,上铺青瓦,琉璃瓦或鎏金铜瓦,这些中国古建筑特点几乎被佛寺建筑完全地继承了下来;如佛教寺院、塔、经幢及石窟寺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建筑发展在南北朝至隋唐的四五百年间达到高峰。宋、辽、金时期有所衰落。元代以后,尤其明、清时期石窟寺及塔已较少营建,寺庙方面主要是喇嘛教寺庙建筑有较多发展。

佛教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

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另式扩要采取中国原有樓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

中国佛教建筑环境艺术的意境:在当今这个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古往今来,波澜壮阔的史篇、历经风雨沧桑的洗礼,至古印度佛教发源文化的传播,而演变来的佛教建筑更是推陈出新,现如今的中国佛教建筑环境艺术更具时代气息、中庸之道、融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从而发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之精髓。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
简述李维汉关于宗教统战的思想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信仰的力量”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传统礼仪与现代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
生命·文学·信仰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