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国 李艳龙
摘 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劳动态度以及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策略,试图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劳动能力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追寻
劳动活动即基本的实践,是历史渊源中人类社会不断生存的基础,也证实着人类发展,对人类社会存续有绝对性意义。劳动是社会产生的基础。劳动活动是人类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人来到世上需要正常生活,就需要不断地发现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基于此,人们就必须进行生产,进行劳动。人们从事生产劳动,需先有方式,后有关系,又如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以及精神方面的关系等。正是因为人们的劳动产生了物质精神财富,才构建了完整而全面的社会。
二、小学推动劳动教育的相关途径
(一)营造认同劳动的氛围,引导学生尊重劳动
小学生的三观正处于一个形成时期,学校如果想顺利推动劳动教育,就必须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认同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让其形成一种校园风尚。社会大众也要支持、鼓励小学生们多多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给他们打造一个价值取向正确的社会背景。这样,小学生们在校园、社会环境的不断熏陶下,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摒弃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错误思想,把追求劳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之一。
除此以外,教师一定要改正把劳动作为惩罚工具的错误行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不断地灌输勤劳美德的相关思想,让他们对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热爱和尊重劳动。
(二)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中,学校要注重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等领域的项目为载体,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制作一件作品、满足一種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的产生、方案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评价与改进等过程,掌握学习技术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以激起学生对解决技术问题的愿望,进而提高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造的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三、结语
如何在劳动与学生之间,架起教育的桥梁,如何做好完美的引导者,是理论界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训练和养成习惯,应该看成是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合作下,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生产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秦 雷)
参考文献:
[1] 孙仲仪. 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2] 吴士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