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2021-02-14 18:46孙培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孙培华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高校教育现状,积极落实与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进行分析,研究其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与重要性,探索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89-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德”与“才”的共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是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开展思政课,同时还需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的教育改革目标,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来优化各个学科教学,形成整体育人的格局,“课程思政”是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国家各高校也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全面落实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充分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开展力度以及质量[1]。

一、“课程思政” 概述

(一) “课程思政” 理念

“课程思政”教育是整体的育人和协同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应深刻落实教育活动开展与育人理念,结合两者以完善教育活动,即首先能够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综合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其次,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实现全局性、整体性、协同性育人策略的发展目标。

(二) “课程思政” 特征

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的协调统一。“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对高职学生的整体素养、道德修养、党政觉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则是对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影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思政元素渗透到高职学生学习的各个课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潜移默化和全面贯穿的方式促进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相一致,全面、全程、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教学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实现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知识传授与精神引导的协调统一。“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材传授或实践模拟为载体,通过社会主义核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思想政治活动形式,意味着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进行创新改革,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需要完善或重新塑造,这种革新需要以正确方向引导和专业理论方法为基础,以进一步促进知识传授与精神引导的协调统一,实现“以文育人”的教学任务[2]。

教育体系的协调统一。“思政课程”教学具有政治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教学,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形态。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显性教育,拥有具体的属性与教学体系。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还应该注重隐性教育,即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入正确思想引导,挖掘显性与隐性教育,探索新模式教学路径,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协调统一,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社会需求优化教学设计,加强思政教育的落实与开展,构建全面的思政教学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学目标。

二、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开展现状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认知不全面

近几年,“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提出为各院校指引了改革方向,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建设不完善,依然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在教育活动开展中未将“课程思政”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各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程評价阶段也是以技能熟练和知识掌握为主要考核目标。在该理念的长期教育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一技独立”的思想。同时老师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以及对新教学理念认知不全面,导致“课程思政”难以有效开展,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注重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价值体系构建往往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在“才”上有高度成就却缺乏“德”的基本品质,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根本教学任务,不符合社会所需[3]。尽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深刻认识与贯彻“思政”理念,但是由于未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与融合,在价值导向上产生分歧与碰撞,让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产生模糊感,或因课程教师在教学上未发挥引导与宣传作用,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接触较少,认知不全面,导致其理论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形成一种“表面形式”的教学现象。

(二)学科之间未实现充分融合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创新,高职教育体系与教育目标得到了新发展,但是部分院校依然存在课程教育与实践教学“各行其道”、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脱离的现象。这种未融合的形式在整体教学上产生隔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统一以及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在前期“课程思政”改革中,采用统一规划的教学设计,让各专业失去了课程特色,同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过于同质化,改革效率不高,导致思政育人模式开展与效果未达到预期。同样,如果“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脱离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合以及指引,便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应用型人才[4]。因此,在教育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方案整合中,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思政理念的全局渗透,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将学科与思政课程充分融合、协调统一,通过有效的沟通与联动,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相互促进,完成协同育人目标。

(三)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往往受到忽视,地位趋于边缘化。思政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不同专业教学内容上呈同质化现象,教学设计和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能力提升不明显,难以实现全面性的人才培养。由于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只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等任务完成之后再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穿插或者直接讲授,这种教学模式脱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呈现强行“拼装”的教育模式。所以,教师应该深度认知思政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或教学创新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的融合,统一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让“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教学各方面,避免“表面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5]。学校体制机制是教学发展的准则,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动力。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多处于传统模式,体制分配分散,部门联系、学科沟通、学院互动等都不紧密,造成工作开展效率低、质量差等现象,未形成完善科学、合理的体制,对“课程思政”的开展产生局限性。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与转变

高职院校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从教学理念转变入手。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引领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水平建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确保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加强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

第一,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培养与学习,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与培训来了解与掌握新事物,充分认知在不同背景下、不同内容下、不同专业下的教学模式对思政教育的需求,提高整体思政教学能力,将思政理念与课程有效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采用统筹组织的形式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指导,辅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思政理念的形成與渗透,促进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实现教育与教学协调统一发展。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课程的德育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属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将思政教学理念贯穿整个学科教学环节,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德才”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思政教师与学科教师良性沟通,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互动,由多个教师组成线上会议形式,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思政教师为首搭建小组群,分享先进的思政理念以及经典事件,再通过教师的专业讲授加深其他学科教师的理解,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二)建立健全教学机制

首先完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对致力于教学改革、积极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进行相应的奖励,如给予福利、优先评级等,激励年轻教师教育创新和“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让思想政治教育地位逐渐移向中心,实现学科与思政之间共同进步、共同“耕作”的良好局面。

其次完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完善评价体系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明确评价目标。正确的评价目标是构建评价体系的前提,是教学效果的最终呈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构建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育人元素,将德育作为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激励教师在教学中探索思政理念。第二,加强评价体系管理。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监督,杜绝假、虚、散的教学情况发生,督促教师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第三,严格按照评价体系准则执行。评价体系制定是对教师教学的约束,若不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则会让评价体系遭到质疑,使之后的教学活动缺乏公信力。

(三)教学内容、方法上的创新

“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深入研究,发掘其中的政治元素,应用于专业课程教材设计和专业知识资源,结合不同专业属性,对“课程思政”进行编写,将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等渗入各个环节中。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思政理念,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德才教育融合与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新技术,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搭建线上教育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运用碎片化时间加强思政教育学习,提升学生兴趣,通过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查询思想政治资料,例如我国历年的发展思想以及领导人思想等,从中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顺应时代产生的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学生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实现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针对性设计教学,通过对思政的分析,将思政资源全面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教育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英.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新生代英语1》教材为例[J]. 英语广场,2021(15):107-109.

[2] 刘杨.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分析[J]. 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6):71-72.

[3] 晏潇. 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分析[J]. 江苏教育研究,2020(36):77-79.

[4] 胡章胜.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6):50-54.

[5] 李微,孙义明,张长江.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 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1):43-46.

(荐稿人:杨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