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近代大众体育发展研究(1924
——1949)——基于《苏州明报》的文本分析

2021-02-13 13:00于海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术明报体育场

于海娟,王 妍

(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商务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苏州向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发达,而社会稳定、教育发达又为经济、文化、贸易、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社会风云激荡,苏州也同样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苏州民众很容易接受西方的新鲜事物,如西方体育文化很快在苏州落地生根,并得以普及。

一、苏州近代大众体育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苏州就有了比较完备的体育组织,一些大众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这在全国也比较少见。苏州几乎每年都举办一次民众体育运动会,从193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届元旦越野比赛,此外,还举办各类单项比赛、校际运动会和传统节日活动,等等。苏州近代大众体育比赛和活动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一)苏州近代大众体育比赛

1.苏州民众运动会。1929年至1933年,苏州举办了4届民众运动会,《苏州明报》作了连续报道。这4届民众运动会的举办地都在公共体育场,举办的时间分别在1929年4月、1931年8——9月、1932年10月和1933年6月,赛制均有预选赛和决赛,赛期也各有不同。民众运动会的宗旨主要是为大众服务,提倡普通民众运动。为避免专业运动员参赛,每届运动会都会对参赛者的资格和参赛项目作出规定。如1929年4月第一届民众运动会要求“除教员学生外,民众均可自由参加”[1];1932年10月,第三届规定“除体育教员及在校学生限于条例,不准参加外。听凭各界男女自由加入比赛”[2];1933年6月第四届允许“毕业一年的学生可参加,资格审查,仲裁需要书面申请,抗议费一元。号码置于胸前,破纪录有奖励。参加者每人至多加入一项”[3]。为全面了解民众运动会的赛事情况,笔者根据《苏州明报》报道,以1931年第二届和1932年第三届民众运动会为例,作简要介绍与说明:

为提倡运动,本邑预选赛,则于30日上午九时起,借公共体育场举行,并为提倡运动起见,不发门劵,任人参观。运动秩序……会场职员:总干事陈希东,总裁判朱崧荪,径赛裁判长陆佩萱,田赛裁判长张念祖,发令员王守方……干事马治奎、陈瑞生、马仲英,医师谢剑新。健儿提名……有预选赛。[4]

田径项目分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推铅球、掷铁饼、掷标枪;径赛项目分百米、二百米、四百米、八百米、一千五百米、一万米、一百十米高栏、二百米低栏。即日起已开始报名,并添有国技、自由车、石锁、石担、单杠、沙袋等项表演。[2]

从这两届民众运动会来看,其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工作人员的职责比较明确,田径比赛和表演等项目也很齐全。从工作人员的名单中发现,其中既有苏州现代体育活动家和新式体育教育的倡导者,也有苏州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见证者和推动者。如谢剑新曾于1901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出任吴县公共体育场场长一职;陆佩萱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体育会”从事研究工作,并在江苏优级师范学校任教,后出任成烈体育专门学校校长一职。不可忽略的是,东吴大学为苏州民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03年,司马德先生就职于东吴大学,担任数学教师并兼任体育教员;东吴大学体育科主任许民辉毕业于美国春田体育学院,对欧美体育颇有研究;冯家声是东吴大学体育专科进修生,他曾作为沪江大学篮球队成员参加了1926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国际篮球比赛;1936年,东吴大学教师王守方曾自费参加了柏林夏季奥运会,并在奥运会上表演了扯铃,等等。①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追寻苏州大学体育发展的足迹——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成立10周年暨体育专业创办83周年》,内部资料,2007年1月5日。他们为苏州大众体育发展贡献了力量。

举办民众运动会是为了鼓励更多普通民众参与体育锻炼,但从历届参赛人数来看,其状况并不乐观,每届参赛人数都不到百人,而当时苏州有26万多民众。1928年8月,《苏州明报》开始刊载统计的公共体育场锻炼的人次及项目,每月人次有一万多或两万不等,涉及球类、器械、田径等项目。[5]总体来看,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参赛人数低也在情理之中。对民众而言,新式体育还属于新事物,接受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大众体育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来说,还需要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加强对民众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指导,提高其体育运动水平。如第三届民众运动会男子田径赛100米跑最好成绩为12秒60,这与当时全国冠军刘长春的10秒70相比差距很大。

2.元旦越野赛。据《苏州明报》相关报道可知,1930年至1935年,苏州在吴县公共体育场举办了6届元旦越野赛。举办越野赛的目的是普及民众体育,提倡尚武精神,锻炼民众体魄,唤起民众的运动兴趣。该比赛为注册制,对比赛的路程和参赛资格等都有明确规定。至于后来元旦越野赛中断的原因,笔者未曾查证,但苏州目前依然有元旦长跑的习俗,或许与20世纪30年代苏州举办的元旦越野赛所产生的影响有关。如今,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大众体育品牌赛事,再如各类健步走、“彩虹跑”等已成为市民喜爱的大众体育项目。

(二)苏州近代大众体育教育

1.国术教育。《苏州明报》关注国术教育,刊发了大量的国术活动报道。“国术乃民众之健康,国族之盛矣;民族复兴,实利赖也。”[6]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术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1927年6月以后,“苏州国术分社”“苏州柔拳社”“江苏省国术馆吴县分馆”“苏州太极拳研究社”“苏州国术会筹备处”“星晨国术班”“苏州市太极拳社”“子仁武术研究团”“苏州市青年国术研究社”等武术团体在苏州纷纷成立。[7]491929年,吴县童子军协会在苏州公共体育场开办国术班,开办数载,培养了大批国术人才。为推动国术教育深入发展,《苏州明报》于1931年4月20日至5月18日连续刊载了14篇太极拳专论,其中6次提及赵寿邨先生在苏州设立的太极拳社,并论述了太极拳作为拳术之王,有着各种典故与传说,是国之瑰宝。这些专论分别对太极拳的概念、创造人物、历史脉络、授受系统、动作姿势、演进技术、虚悬变化、行者品格、改良心性、幸福国家等方面予以阐述,可谓全面、深入和系统。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南京国民政府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要求,如提倡国术、锻炼体格及增进民众健康等,并要求各级组织层层落实,1934年,开始实行“新生活运动”,要求国民生活军事化,对全民皆兵的军事体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中央国术馆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8]国术活动得到了大力推广,培养了大量的国术教员,社会习武之风盛行。[9]

2.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主要负责对大众进行体育教育与指导,如吴县通俗教育馆、浒关镇吴县第一民众教育馆、黄埭第三民众教育馆、同里民众教育馆、玄妙观民众教育馆、平望民教馆、善桥农教馆等。这些教育馆在引导民众体育锻炼、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苏州近代女子大众体育。女性解放运动、不缠足运动等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女子体育也逐渐受到重视。1928年,苏州女子体育联合会成立。苏州各地、各学校组织了女子排球队、篮球队和田径队等,尤其是学校的体育运动开展得较为出色。如1928年苏州女中秋季运动会,除比赛项目外,还有表演项目,如英国土风舞、苏格兰土风舞、滑稽舞、孔雀舞、形意拳等。[10]这些精彩的表演对于现场的五六百名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场精神盛宴。除学校之外,社会上女子大众体育发展还略显迟缓。

4.苏州近代大众体育组织。苏州成立了许多大众体育组织,如“苏光体育会”“未名体育会”“银星体育会”“铁锚体育会”“业余体育会”等。它们在自身建设、会员入会、组织比赛等方面均制定了章程和规则,在普及大众体育运动方面——如乒乓球和篮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20年代,苏州就出现了一批乒乓球队,如“业余”“白燕”“苏光”“电光”“霓虹”“虎贲”“明星”队等,其中,“业余”和“银星”队比较有名。群众性的乒乓球活动开展得比较普遍,人们常常聚集在城内“宫巷乐群社”“北局青年会”和城外“普益社”等地活动,其中,“北局青年会”地点位置佳,打球人数最多,常有桌少人多、应接不暇之时。[7]5020世纪30年代中期,篮球活动逐步由学校走向社会。当时,民间篮球队纷纷成立,如“慈联”“苏光”和“健美”等队。[7]51

1937年,为整合力量,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苏州体育界进行了机构调整,将苏州体育协进会改组为吴县体育会,并督促组织、成立各区乡镇体育会。可以推想当时的苏州,大众体育运动开展得还是相当出色的。

二、苏州近代大众体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苏州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强民健体、抵御外敌的政治需求

一开始,“体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其传播与实践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主要以教会学校为主。早期的体育宣传大多是以学校招生、开设体育课程、举办学校运动会和校际间比赛等形式进行。西方体育进入中国、也是从学校开始的。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体育被赋予了强民健体、振兴民族的内涵。1931年,《苏州明报》报道了黄任之(黄炎培)的演讲,黄任之呼吁国人增强强身健体、保卫国家的使命意识:“我们中国人的体质,大都嬴弱得很,假使国家一旦有事,怎能去抵御外敌呢?并且靠个人的力量,身体强健后,做一切的事情,都能勇往直前的做去了。兄弟曾经到过朝鲜三次,看到日本人讲习的学校里,设有种种锻炼身体的工具和设备,而在朝鲜人读书的学校里,却没有这种设备。诸位,这是什么缘故,便是做亡国奴的人,没有锻炼身体的资格?”[11]同时,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也为了重建武装和保卫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国术——也逐渐为国民政府所重视,最终出现了国考国术。1927年后的十年间,体育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苏州以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位,其大众体育的发展是空前的,在大众体育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二)学校体育教育的示范和影响:新式体育课堂教育形式和体育项目的推广

1916年前后,“国粹文化思潮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首先是武术走进课堂,从而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12]。1922年起,北洋政府正式启用了“壬戌学制”,该学制要求在各级学校均开设体育课,这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课,而非军国民教育体制下的兵操课或体操课。通过体育课堂的传播,使体育观念逐渐深入民心,学校体育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苏州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体育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学校的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也得到了推广,逐步被人们了解和熟悉。

(三)《苏州明报》的积极传播为苏州大众体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苏州明报》作为民国时期苏州影响较大的三大报纸之一,其办报的先进性和大众立场一直为民众所信赖。该报始终关注民众健康,不遗余力地为大众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发声。在多年的出版发行中,《苏州明报》积累了丰富的传播体育文化的经验,如该报的第二版或第六版通常是体育版面,有时半版,有时整版。从报道的类型来看,有常规报道、特刊报道,也有集中报道和分散报道等;从报道的形式来看,有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和图文并茂报道等;从报道的体裁来看,有消息和通讯等;从报道的时效来看,有即时报道和连续性报道等。《苏州明报》在1932年或更早就出现了体育商业广告,如体育球鞋等装备的广告、体育电影的宣传推介等,部分广告页中有时还掺杂着苏州体育联合会的各种声明,等等。该报对体育赛事活动的赞助商也有相应报道,如对广东球鞋赞助商的报道等。广东球鞋赞助商是最早赞助苏州体育赛事的商业团体,该赞助商在提高其企业销售额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大众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比赛报道常态化,如对区域、团体、学校之间经常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的报道,既丰富了报道的内容,也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苏州近代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国内政局稳定,法律保障推动了苏州近代大众体育的发展

1929年4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育法——《国民体育法》[13]。该法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国术馆系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出台了与《国民体育法》相匹配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规定了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公共体育场,“体育场的任务主要是对民众体育工作的日常指导:对儿童,宜按规定时间集合,进行团体活动,如徒手游戏、器械游戏、唱歌舞蹈等;对于妇女,宜按时集合,举行田径赛、球戏、器械柔软操等训练;对于男性等成人,宜就该地运动场活动种类,按时集合指导,或临时加以组织,举行比赛,或分别授予健身操术等,以便自动练习。总之,对于农工商各界民众,应随时随地利用机会,以种种方法引起其兴趣及注意,籍以激发其对于体育之好尚,并随时组织各种集团,如郊游团、野餐团、步行团等以增进社会闲暇生活之兴趣”[14]。

1927年后的十年间,国内政局趋于稳定,现代体育有了较大发展,其特点是体育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治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发展进入了历史的“快车道”。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法律保障为苏州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体育场成为民众运动的主要场所,促进了大众的体育活动的开展

1918年,吴县政府批准建立吴县公共体育场,其下设五个股,即训练股、竞赛股、场地股、总务股和宣传股,股下设有15个组。[15]该体育场成为苏州民众运动的主要场地。据《苏州明报》记载,许多民众每月都来该体育场参加体育活动,他们锻炼的项目比较多,如跑步、击剑、摔跤、搏击等。[16]在暑假期间,该体育场还不失时机地为民众提供各种培训项目,如举办暑期民众体育班等。

公共体育场常年向民众开放,民众的体育活动基本不受季节、天气等影响。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公共体育场除了不断增加新的体育设施外,还力求营造舒适的文化环境,如“场内添设体育书报室,以供运动人员休息之消遣”[17]。为唤醒民众的体育意识,体育场还张贴了有关体育内容的大量标语,如“多到体育场,少去疗养所”“体魄愈练愈强”“民众身体强,关系国势之盛衰”“健身之基础,便是体育”“跑跑跳跳能健身,不跑不跳要生病”“日习运动一时,胜服补药百种”[17],等等。

四、小结

苏州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近代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苏州距南京不远,有地缘政治优势,这为苏州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苏州临近上海,受其风气开放的影响,体育观念比较超前,这为苏州大众体育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尤其抗战前后,大量体育报刊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大众体育的发展。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在上海创刊,这份专业类体育期刊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上海体育报刊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的《苏州明报》也得一时风气之先,为苏州近代大众体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苏州近代大众体育的发展为当代苏州的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

猜你喜欢
国术明报体育场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Two Funny Men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怀念金庸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热闹的体育场
奥运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