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范到赋能
——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30年

2021-02-13 11:14李永智
上海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上海市培训专业

李永智 杨 洁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 200001;2.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上海 200234)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上海教师培训根据上海基础教育“先一步、高一层”的整体改革发展追求,聚焦教育教学需求和教师能力提升,为上海市整体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91年到2020年,从“八五”到“十三五”,30年来,上海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和审视这30年的发展历程,无疑对于今后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30年间,上海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经历了从规模发展(制度化、多元化)转向内涵发展(结构化、精准化)的历程。“八五”“九五”期间以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并且开始从宏观层面设计教师培训制度,以“240”“540”培训为标志,“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十五”至“十一五”的十年,上海教师培训开始进入后学历时代,培训重心转移到教师本体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从有到优,围绕培训的有效性探索了多种模式与做法,教师培训的结构化层级初具端倪。“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上海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三个“转变”,即从注重育分转变为注重育人;从注重教师如何教好转变为如何使学生学好;从注重教师单一的站稳课堂转变为注重以基于提高教师课堂实践能力为主的专业境界、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通过努力,上海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新时期,上海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师德和专业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八五”“九五”教师培训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1991—2000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1985年8月,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实施细则》(1986年8月29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教育界围绕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主题,开展了全市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先一步、高一层”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1985年底,原上海市教育局根据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先一步、高一层”的战略思想,结合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的情况,对已经具有合格学历的中学教师进行大学后继续教育试点,使得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向“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的“双轨制”方向发展。经过四年反复酝酿修改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1989年12月以上海市人民政府21号令的形式正式签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以地方行政法规形式颁布的有关教师培训进修的文件,标志着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已经得到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与保障。《规定》中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进修分为教师职务培训、新教师培训、合格学历或文化专业知识合格证书的培训、第二学历或高一层次学历的文化专业知识培训四类;明确规定教师进修时间每五年累计应不少于240学时,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每五年应有540学时的进修时间。《规定》奠定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推开。

(一) 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

“八五”期间,上海市教委为了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的形势,根据《规定》有关内容,着手进行了一次全市性、两次区域性的教育调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职务培训教务管理、加强教师进修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等一系列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2]“依规依法施训”的理念贯穿培训的各个环节。如在第一轮教师培训中有11.94万人按相关规定完成了受训任务,完成率达99.4%;尚未完成相应进修任务的661人被取消了晋升资格或职务续聘受到影响。这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使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备受瞩目。[3]它表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被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已经进入了“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依规培训、依法行政的新阶段。

(二) 启动高一层次学历教育提升计划

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先一步、高一层”的要求(“八五”期间高一层次学历: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学历达到80%),原上海市教育局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1994年开始启动了“电视教育、业余面授、自学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提升中小幼教师学历计划(简称“三结合培训”)。“三结合培训”学制为三年,专科招生至2000年结束,开设11个专业,共注册学员39 878人;本科开设20个专业,共注册学员21 038人。截至2007年12月底,大学专科毕业33 369人,毕业率为83.68%;大学本科毕业16 834人,毕业率为80.02%,毕业学员获得上海市成人高等师范学历培训自学考试相关毕业证书。未毕业学员发放“三结合培训”考核课程成绩单,至2008年6月,下发未毕业学员已考核课程的成绩单,专科共3555份,本科共1780份。该项工作于1994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为上海中小幼教师专业发展和学历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 形成全员培训的局面

1997年,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进入了全面深入的大发展时期。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实基础与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师职后培训的管理办法、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培训工作实践中全面落实“九五”提出的“全面开放,按需施教,分级负责,科学管理,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工作中“依规依法施训”的观念较之“八五”进一步增强,而且形成了全员培训的体系。全市中小学教师分别接受了教师职务培训、新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高一层次学历培训、干部培训,以及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培训等。全员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建立了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培训规范制度,形成了全员性的干部、教师培训体系,架构了从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到学校(幼儿园)的三级培训网络,“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 “十五”“十一五”教师培训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01—2010年)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平稳而又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在国家层面使用“教师教育”概念。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出台,为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也进入了深入、创新、多元发展的10年。

“十五”时期,上海市教师培训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大背景下进行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教师培训,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联在一起,同时将教师继续教育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微观角度看,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更加关注教师基于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专业化发展,关注探索教师培训的多元模式。进入“十一五”时期,上海市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坚持把“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作为新时期教师培训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培训重心转移到教师本体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上。[4]从有到优,围绕培训的有效性探索了多种模式与做法,其基本标志是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开拓、培训制度的开创和实践,初步形成教师培训体系结构框架。

(一) 全员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006年组织全市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全员培训。全市共有12.5万余名中小幼教师和教辅人员参加培训,观摩课改专题讲座的完成率达到99.5%,课堂教学展示课观摩完成率达到97.6%,在线测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点评的完成率分别达到99.4%、98.8%和98.9%。通过本次全员培训,全体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课改的理念和实施策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为全面推进“二期课改”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 建立暑期校长千人大培训制度

为提高校长办学能力,深入推进教育改革,2002年起,上海市确定每年暑期举行全市中小学校(园)长暑期专题培训。培训围绕当年的教育改革中心工作确定主题,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在培训形式上,集中与分片相结合、现场报告与网络视频相结合、座谈讨论与上网发帖相结合。校(园)长暑期专题培训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的一大特色,对转变校(园)长的办学思想、规范办学途径、促进其专业化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三) 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注重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

上海市教委于2004年出台《关于“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2005年又推出《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正式启动“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双名工程”)。为改变以往课堂培训的单一模式,“双名工程”采取基地和高级研修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由多年从事教学与学校管理工作并且在本市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基地主持人,由基地主持人组建培训团队,在团队构建中,撤除地域、单位藩篱,优化组合。学员的招收,采取基地与学员双向选择的方式。培训内容侧重于解决学员在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求实避虚,强调理论与实践、交流与分享相结合。通过培养基地、高级研修、课题研究、高峰论坛、教学展示、文库出版等方式,为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创设专业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为他们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四) 加大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对郊区教师开展专业水平提升培训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从2008年起启动“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开展学段学科全覆盖的培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由相关高校为农村学校教师量身定制开发课程,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2008年至2010年,已开发涉及25个学科的295门文本课程和291门网络课程,培训了886名各学科的培训者,23 455名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参加了面授培训,4062名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同时,针对不同教龄的骨干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对农村职初教师、5年期青年教师和10年期成熟型教师,分别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惠及1108名骨干教师。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10个郊区县448所农村中小学的3万名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2007年,从崇明、奉贤、金山、原南汇、松江、青浦六个郊区县中推荐200名班主任参加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2002年起实施远郊区县英语教师暑期强化培训项目,共有953名小学英语教师参加了培训。

(五) 启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

2009年,基于一部分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比较突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培训经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对外示范、辐射能力,上海市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突显两个功能:首先“肩负多重任务”,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共同发展;其次通过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示范、经验提炼,寻找有效、实用的途径与方法,帮助教师克服专业发展的瓶颈,得到更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指导。在实际运作中,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同时给予专业发展学校以编制和职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其正常运转。全市共有116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均匀分布在17个区(县),为上海市学校层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 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教师培训项目

上海市在不断探索教师培训模式的同时,放眼世界,关注国际教师培训的动态与发展,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的培训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上海英语教师提高项目 (SETIP)、美国加州影子校长项目、影子教师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为上海市培训了一定数量的校长、教师,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培训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七) 构建全市教师培训资源联盟

为充分调动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教师培训,“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对全市教师培训资源在培训机构、课程建设、专家队伍、信息平台等方面进行整合,为全市教师的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联盟的构建,不仅盘活了各类优质资源,同时也为培训模式的创新打下了基础。如师范大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担任特聘教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把一线的生动案例与热点思考带进大学课堂。同时,高校深度介入各类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使得中小学教师培训更加丰富精彩。随着各类培训项目的深入开展,资源联盟已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资源共享这一重要理念,也越来越体现在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二个十年,围绕《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整合全市各类教师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师在职教育服务体系,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为造就未来上海基础教育领军团队打下扎实基础,农村教师培训有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关注各类教师培训取得新的进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研修成了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5]

三、 “十二五”“十三五”教师培训转向内涵建设(2011—2020年)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在基础教育追求公平与质量的背景下,上海教师培训政策再次聚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教师培训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呈现三大特征:第一,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特征,市级规划指导、区县统筹落实、学校主体实施,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正在逐渐走向精细化。第二,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等组成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构建以“学分银行”为抓手的上海市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平台上聚集了各种优质培训资源,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平台选课、修学分。[6]第三,教师培养方式根据教师发展理论不断丰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讲台上的名师”等,都注重学习者在成事中成人,又在成人中成就更大的事业,在培养内容、途径上更加创新与丰富。这一时期,加强交流展示平台建设、标准建设,注重教育成果固化、增强辐射引领作用。[7]

(一) 以“学分银行”为抓手的市级共享课程管理体系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教委人事处联合多方专家,以“课程来源多渠道、课程资源优质化、课程学习多途径”为主旨,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2011年秋季,一个具有选课、学分查询、学习记录、线上学习等功能的培训平台,即“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初具规模,一个共建共享的教师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开始试运行。2012年春季,教师教育管理平台中的市级共享课程开始推向全市。2012年秋季,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趋向成熟,培训成效初见端倪。市级层面的教师教育资源库与教师选修的学分互认,统一管理,对建立现代教师学习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实施新一轮教师培训,意义重大。目前,市级共享平台上已有177 887名教师报名注册,做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覆盖,教师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1460门,全体教师参加市级共享课程培训达54.9万人次,成为优质课程资源的聚集地、教师队伍建设的线上载体、教师培训的“立交桥”。

(二) 搭建精准靶向发力式的成长平台

搭建职初期、成长期、成熟期、高端期教师的培训平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寻找契合的成长路径。项目成果形成的上海经验,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一是深化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发匹配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课程与教材,已有13门市级通识课程,聚焦见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出版的“新教师培训入门宝典”系列丛书现已成为见习教师深度学习的工具包。参训的3.5万多名教师中有近万人成长为校级、区级骨干教师,每年新评区级教坛新秀1000余名。

二是探索研究见习教师的后续发展机制。基于2—5年教龄教师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见习教师后续发展的培训举措。采用市区校联动方式,开展了16项区域、85项校本和112项青年教师的实践研究项目。

三是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形成由一人领衔,若干跨区、跨校成员组成的研究实践团队,共有196名教师参与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培育一批教师发展优秀团队。

四是开展“讲台上的名师”展示活动。发挥名师在教师队伍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举办了9场专题展示活动,为优秀教师搭建课堂教学系列展示和学科教学研讨的开放平台,推动学科教学专家成长。

五是创新“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将人才高峰建设和梯队培养储备相结合,分别设置了培养海派教育家型领军人才的“高峰计划”(37个基地)、建设市级教育教学团队的“攻关计划”(109个基地)和培育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种子计划”(579个基地),打造高端教师群体。

(三) 创新“教、研、修”一体化的研学模式

一是打造共同育师新模式。在加快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新征程上,教师学科素养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海市教委携手科协的科学家和高校的重点学科,建立培训基地和研修项目,将学科的新知识、新思维、新观点和新方法及时传递到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中,促进教师更新学科知识结构和增强综合素养,推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能力建设。目前已经建立10个高校大中小学教师学科研修基地,开展了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研修项目,惠及800余名教师。

二是建立教研与培训协同机制。教研、培训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了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效性,让教师的深度学习得以发生。市、区、校级逐步构建起了在教研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规律,转换成教师培训课程,并予以推广的研修模式。这一机制的形成,使上海基础教育教师更加走向理性与成熟。目前市级开发了180门指向教材教法现实问题的网络研修课程,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加深对学科的理解,深化对教材教法知识的研究,构建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结构。

三是形成需求导向的培训方式。在推进一体化研学模式中,其一是把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整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培训,在研究中探索教师培训策略;其二是把培训内容开发与不同类型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形成特色课程;其三是通过特色培训项目的推进,探索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求的研训项目;其四是把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整合到教师培训中,引导教师在任务驱动中学习。

四是赋能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空间。“十三五”期间的校本研修更加务实有力,首先是建立了基于“问题启动、专题驱动、专业推动、合作互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开展分层次、主题化、系列化和课程化的研修实践,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加大市级、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研修学分占比,要求为校本研修力量弱的学校提供课程与培训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薄弱学校校本研修平庸化的现象。目前,215所市级和442所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均匀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和各学段,成为各区促进学校教师成长的极其重要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四) 构建开放的教师交往交流机制,拓展教师国际视野

上海市组织基础教育教师赴芬兰、英国等培训,普教系统教师国(境)外访学进修,增加了上海教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机会。同时充分利用上海家门口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实施上海校长、教师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展伙伴研修项目,率先在上海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之间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让上海教师不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经验。“十三五”期间,组织137名教师参加国(境)外研修,有64所中方学校(含2所市属学校)、13所上海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参加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伙伴结对,惠及194名教师。同时,教师培训首次实现了“经验输出”,启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通过数学教育理论研讨、浸入式教学交流、课堂模拟教学、实地考察和经验分享等方式,上海对英国教师进行培训,五年来超两万名英国教师与上海教师互动,“上海方法”从英国小学走进中学,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追兵向标兵”迈进的成就之一,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声音”,传播了上海教育和上海教师培训的经验。

在TALIS 2018年调查中,上海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多项指标拿下“最高”,上海教师过去一年的专业发展活动参与率达到99.3%,比例较高;上海教师参与的专业发展活动类型(共分10种)最多,达到6.4种,OECD仅为3.9种;有87.5%的上海教师认同专业发展活动的积极作用。

(五) 推进教师培训规范化建设,注重标准的引领作用

研制上海市“十三五”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开发指南与教师培训精品课程标准,指导各级各类主体的课程开发建设。完善培训学分管理办法,探索教师培训选学制度,优化培训学分审核认定机制,建立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办法、社会第三方教师培训资源和课程的准入资质条件。[8]

第三个十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重构顶层培训体系,进一步体现分层、分级、分类的结构化思想,旨在从根本上改进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按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全面实施各项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助力处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教师精准化成长;创新学习方式,构建“教、研、修”一体化的研学机制,引导教师改变接受者身份,逐步成为与自身实际经验结合的课程建构者,让教师学习时时、处处、随手、随地发生。

30年砥砺奋进的历程,锻造出上海专业化、高素养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总结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有以下四条经验:

第一,超越教育空间,抓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机遇,不断开创新局面、建立新秩序。教师培训是为教育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随着时代发展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教师培训要提供与之相一致的内容。从学历提升到知识增长再到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上海教师培训一直紧跟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整体规划,全面提升,确保教师队伍的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高水平。而且,教师培训不能局限在基础教育内部,要将教育的需求与新资源、新技术、新理念充分融合,在政策和机制上不断突破,形成开放创新的教师培训新格局。

第二,发挥多方合力,市级统筹优质资源顶层设计、区校突显特色发展。教师培训不能关起门来靠培训机构完成,必须激发教师活力,调动学校、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市级层面构建了覆盖教师整个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培训项目,形成了教师人才梯队的连续性培养模式,[9]并带动了区域和学校的配套跟进项目,形成了市、区、校的有效联动,让每一名教师从入职开始的每个阶段都能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职业发展有保障。上海的教师培训还帮助和支持教师通过合作,建构专业的共同知识、共同话语系统,形成学习型实践共同体,鼓励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与同伴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共同实现新经验、新实践的“知识创造”。

第三,发掘主体潜力,使教师成为专业学习的主动体验者、专业发展的自觉建构者。上海教师培训模式丰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项目。如见习教师以浸入式培训为主,高端教师以基地培养为主,让出色的人带领一批优秀的人攻克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这种培训体系强调构建多元、分层、弹性的课程体系和发展平台,这种分层分类意味着精准助力的发生,以不同类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学习特征为依据,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深度体验、自主改进的意愿。

第四,走向世界前沿,引进先进理念、学习国际经验、利用国际资源、输出上海经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共赢共荣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魅力所在。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放眼世界,主动学习、比较、借鉴国际教师专业发展动态和优质实践成果。上海教师培训不仅实现了“请进来”“走出去”,学会在国际坐标中寻求教师培训工作的突破点和前瞻点,还在互学互鉴的基础上实现了经验“输出”,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上海教师故事,发出上海教师声音,传播上海教育和上海教师培训的经验。经过几年发展,上海教师已经参与到英国数学教育的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上海将不断梳理、总结和提炼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国际比较水平,研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创新。

回望来时路,更能坚守初心。“十四五”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强师优师工程”“人才攀升计划”大背景中传承和创新,着力解决培训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培训模式如何适应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培训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发挥溢出效应、培训者队伍如何提升专业化水平等问题,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推动每一名教师成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家校有效沟通的合作者、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上海市培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