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专业对话的新平台

2021-02-13 11:14李百艳
上海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于漪老师教育

李百艳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上海教师》,走进文章中的故事,感觉自己也是在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老师、更广阔的教育世界在交流对话,而且这不是一般的对话,这是一种基于教师发展生态营造的专业对话。

一、 与业界高人对话

《上海教师》的书名由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题写,看到这简约素雅,散发着书香气的封面,看到这秀雅圆润又蕴含着风骨与力量的字体,看到于漪老师亲切熟悉的签名,翻开这本读物的感觉,就如同要和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业界高人展开一次亲切的对话。

阅读《师者于漪》,深感作为上海教师是多么有幸,因为于漪老师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当中。然而,对于很多老师而言,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一位教育家为什么是于漪老师?于漪何以成为师者于漪?或许还只是一个重要新闻,一个略显遥远的传奇,一个需要探究的谜。于漪老师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和七十年的教龄告诉我们,没有一位卓越教师是突然走红的明星、横空出世的英雄,每一位真正的师者都经历了以教育为“志业”的执着而艰辛的探索。终身的学习与修炼成就了这样一位教育界“高人”,于漪老师之高,不仅高在成就与荣誉,更高在她的人生志向和教育立意。和我们一样,于漪老师也是一个“小人物”,然而,她始终追求做“一个挺直脊梁、大写的中国人”,始终保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她认为教师的双肩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学生的现在和国家的未来”。我们几乎从未听到于漪老师谈起个人的得失与悲欢,我想多半是因为心中有了“大志向”,人生就少了许多“小烦恼”。

于漪老师这样的教育境界,和许多从历史中走来的老师可谓一脉相承。周勇教授带领我们重温了为国家培养了研制“两弹一星”人才的叶企孙先生的教育故事,让我们由衷地感慨:“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正如“师”的本义为“值得效法的人”,作为当代教师,我们需要与这样的智者同行,与这样的高人对话,从中获得启迪、汲取力量,坚守初心、效法言行。如是,上海教师、中国教师的代际传承才有可能出现一道永不中断的“前有高标,后来俊秀”的亮丽风景。

二、 与同行学人对话

虽然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的学校、学科、班级、课堂等很多相对微观的领域,很多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涛声依旧”,为数不少的教师仍旧按照“自己多年习惯、顺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缺少研究的意识和习惯,缺少吐故纳新、突破创新。这样的状态难以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难以读懂学生的心声,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在不知不觉中随波逐流,被各种教育积弊和社会问题裹挟,在庸常和悖论中失去坚守,沦为一个“只见知识不见人,教而不学、教而不思、教而不研、重复工作的教书匠”。诚然,这里说“匠”,并不是要否认专注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而是强调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同时也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师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支持,需要能够打破“内卷化”的更为开放的研学生态,需要引导教师在注重实践探索的同时加强理论建构,需要营造浓郁的学术生态和氛围。我们知道,有学人的地方才有学术,有学术的地方需有学刊,而一本好的学刊又能为专业人士的成长搭建对话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读者提供前沿研究资讯,总结先进特色经验,孵化作者教育成果,哺育更多学人成长。很多名师、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术读物的支持,《上海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而创办,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汇处推出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传播他们的思想与经验。作为读者的教师,能够以对话的姿态和心态与这些具有“先生风度”和“学人特质”的教师相遇,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 与时代新人对话

教师的职业成就一方面通过自身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直接的学术成果来体现,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间接地通过学生的发展来体现,也就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所有的“研”与“学”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教”,真正的好老师一定要在学生身上用心、动情、发力。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灌输、宣讲、训话、独白等无疑不是最好的办法,师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教师用心倾听学生,心怀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与学生进行思想与精神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对孩子的性格脾气、思维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引导、砥砺、温暖他们。

教师在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对话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在大量“个案”的基础上,抽象提炼出不同类别、不同时代孩子的群体特征,结合教育目标和使命,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彼得·德鲁克说:“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最大的危险不是变化不定,而是继续按照昨天的逻辑采取行动。”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对象成长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都不同于以往,教师既要读得懂每个人的个性,也要读得懂一代人的共性,要理性接纳“一届不同一届”,而不能总是妄加菲薄“一届不如一届”。在当下,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90后”“00后”的确是与过去不一样的一代。有人说,信息时代赋予他们“知晓一切”的本领,互联网赋予他们“执行梦想”的技能,他们喜欢自己做决定,不喜欢盲目地服从,那些传统的励志故事和时尚的“鸡汤文”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不大,甚至可能会带来反作用。他们的精神世界自由舒展,但是也难免有时候会变得有些“佛系”,甚至有点“丧”、有点“颓”。如何激发这代人的潜能,使他们胸怀家国、立志成才,敢于闯难关、攀高峰,堪当民族复兴的大任,是教师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如果教师和他们说的话“对不上”,就不可能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不可能启动他们创造的引擎,一批风华正茂的时代新人就有可能会变得黯然失色。

历史上,有教育大家辈出的黄金时代,也有名师荟萃的文化土壤。20世纪初叶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云集了豪华教师天团,鲁迅、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等在这里谈学问道,读书济世;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欧阳代娜等又一代名师构筑了新中国语文教育的中流砥柱。他们就像一个个坐标、一座座灯塔,给后学们以诸多的启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乃至于未来,我们都特别需要确定的价值引领;在信息泛滥、流量焦虑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真正的学术切磋。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我们需要与业界高人、同行学人和我们培育的时代新人对话,需要与更丰富、更广阔的世界对话。“对话,和由对话所产生的联系支撑着我们的存在”,《上海教师》作为一个学术对话的平台,必将成为教师们心灵栖息的“存在之家”,滋养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成长为真正的“师者”。

猜你喜欢
于漪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