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
近年来,在PISA、TALIS等国际测试中,上海表现不俗。从中可以看到上海教育发展的成就,特别是上海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成就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起点与方向,激励我们认真总结上海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说到上海经验,我们在许多工作上,做得非常扎实,也卓有成效。例如教研室、教师师资培训制度等。说起教研室制度,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我们根据苏联的经验指导,创造性地提出我们的教师教研室制度,当然,同现如今的教研室还是存在着区别。这样的教研室制度在国际测试与评估中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
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来说,上海建立了很好的教师晋升、教师评价、教师进修的“大三角”体系。一是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二是教师评价评估体系,包括日常评估和教研室互助评估等;三是教师进修。从全世界来看,建构这样一个完全的三角形体系是首创,有的国家有教师培训,但没有支撑体系;有的国家有评估,却没有教师培训。
在国际测试中越来越发现,上海的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支持制度与体系,上海教师的自信来源于此。
上海教师在国际社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形成了我们的自信。在自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到更高的阶段去“反省”——在我们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如何学习?在杜成宪老师主编的《上海教育史》中,一百年来上海的教育就是一座世界博物馆,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有,各种思想在这里孕育,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汇。所以上海教育一直以来,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世界各国学习,这是我们的教育、教师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尝试将PISA做一个切割,阅读、数学、科学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知识和能力,即literacy,当前,我们对此简单地翻译成“基础的素养”。从这三块内容的均衡性角度来说,我们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PISA测试并没有就此结束,2003年开始不断开发,先在纸面上进行问题的解决,2015年增加了财经素养、协作问题解决,2018年增加了全球胜任力。2021年的测试(因为疫情可能推迟到2022年),将增加创新性能力。虽然以上这些内容属于自选内容,并不是必修课(考),但是仍然代表着一种倾向。在这些领域里,用计算机进行问题的解决,再用计算机来进行多元协作问题的解决,创新问题的解决,我们的成绩可能就不是第一了。因此,我们不能沾沾自喜,需要找准差距,认真反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面向2030的学习框架》中,把知识分成四类:第一种是单科性知识;第二种是过程性知识;第三种是跨学科的过程性知识;第四种是元认知性知识。我们的学生在单科性知识方面,成绩不错,其他方面,特别是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互动的能力就比较弱了。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解决人机协同问题,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要啃的“硬骨头”。
发现差距后,我们要自觉采取行动。在国际全球化趋势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继续扎实做好literacy的发展,更要向competency努力。我们要自觉对照我们的弱处去加紧研究。在教师教育、教师培训中,尽管我们有很多长处,但是当和国际其他国家的研修相比,我们的行政性显然要强于他们。这一方面保证了我们教师接受研修的时间和数量,但在另一方面,我们教师的研修也缺乏了更多的自动性,教师自发的、非正规的研修相较而言就少得多。
我们会讲中国故事吗?站在国际舞台上,要讲好中国教师故事,至少以下几个问题要解决。第一,别人为何要听你讲故事?我们在教育、教师发展方面有实力,那实力怎么展示?只有参与到国际性的调研中去,在国际活动中,展示出我们的成果。第二,你讲哪些故事?现在很多情况是,会讲英语的老师,对上海教师教育的经验不了解。例如,上海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一张“乘法口诀表”,而是需要去梳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师为主的“教”与学生为主的“学”相互的关系。把这些讲清楚了,人家才知道应该向我们学习什么。第三,谁来讲?需要中国教师和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一起讲。弗里德曼曾写了篇文章《上海的秘密》(The Shanghai Secret),影响很大。所以,上海教师要坚持自信、自省,也要自觉,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声,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