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娜 张敏杰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邻水县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需输液治疗的新生儿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阻塞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阻塞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减轻了对新生儿血管的损害,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了阻塞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护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新生儿好动、哭闹,是天性使然。这通常会造成输液时拔管、脱管等需重复穿刺的现象,特别是常规静脉输液时,对患儿的血管及穿刺处的皮肤均有损伤[1~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已经越来越受到家属的欢迎。本研究旨在分析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邻水县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需输液治疗的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41例;日龄2~30 d,平均(10.12±3.24)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输液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头皮穿刺输液。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左手固定新生儿头部静脉的两端,右手捏住针柄进针,进针角度为5°~10°,回血后放平针头,并再稍向内进针后固定针柄,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观察液体滴注畅通后采用医用胶布固定针头,并固定新生儿的肢体。
1.2.2 观察组
采取静脉留置针输液,选择美国BD公司产的BD24密闭式静脉留置针。(1)穿刺置管。穿刺部位一般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手背静脉以及前臂中下段静脉。对穿刺部位进行血管检查,确定穿刺血管后,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用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翼部位将针头的斜面朝上,外套管和针芯约以30°的角度刺入血管中,如出现回血就将穿刺角度降低10°左右,并再向血管内部刺入2 mm,最后将针芯缓慢向外拔出5 mm;右手持外套管,用针芯作支撑,沿着穿刺血管方向慢慢推进,在完全推进静脉后将针芯拔出,并放开止血带;液体滴注畅通后,连接肝素帽,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和延长管,标注新生儿的各项信息,调整调速器,使滴注保持合理的流速。(2)封管。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封管法,于静脉滴注完成后,撤走输液器,将3 ml的封管液缓慢推注至静脉中,在推封管液的过程中逐渐拔针,保持留置针内部充满封管液;将留置针夹子放置在最低处,封管每12 h一次。(3)留置期护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护理人员每天用聚维酮碘、乙醇为新生儿穿刺部位周围部位消毒,覆盖透明薄膜;每次静脉滴注前应检查留置套管内有无血凝块,确认没有血凝块后,常规消毒穿刺点、待干,再进行头皮针插入。(4)拔针。保持穿刺血管的纵轴与套管针的纵轴处于平行状态,缓慢拔出留置针,并在即将拔出时迅速将针头拔出,使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2 min无出血现象即可认为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阻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阻塞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阻塞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3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阻塞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新生儿的输液护理中,静脉留置针法确实比常规头皮穿刺输液的效果要好,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减少了对血管的损伤,加上护理到位,阻塞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大减少,家属的满意度自然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减轻了对新生儿血管的损害,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了阻塞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琳.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82.
[2]聂影.探究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J].名医,2019(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