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岩 何思雨 高 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数量和国别数迅速增长。据《2019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 万人,有300 多所高职院校招收了全日制来华留学生。[1]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国际学生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一带一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但是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教学与本科院校汉语教学还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对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3]课程体系建设承担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任务,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高职院校国际学生课程体系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汉语课程体系贯穿于国际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是国际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辅助工具。加强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建设是巩固和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对保障和提升国际学生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是确立国际学生课程体系的根本,也是国际学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4]《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 50 号)(以下简称《规范》)是教育部针对国际学生制定的质量规范文件,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基本准则,也是开展国际学生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的基本依据。[5]在《规范》第一部分“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国际学生要具备“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能力和目标要求。
就高职国际学生而言,“学科专业水平”是所学专业的核心技术技能,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职业技术技能的人才或者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是指“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等。”简而言之就是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尊重中国、喜爱中国,将其培养成为知华、友华的中外友好人士。“语言能力”分为以中文和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但是都对学生毕业时的中文能力做出了明确要求:“以中文为专业教学语言的,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水平(HSK5 级);以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毕业时本科生的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水平(HSK4 级),硕士、博士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HSK3 级)。”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多数是以中文为专业教学语言,因此中文是国际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培养和提升国际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至关重要。“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是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为“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的人才。“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利用专业知识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结合《规范》要求,我们可以得知,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国际人才,具体如图1所示。在整个培养目标中,汉语综合运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国际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了解中国、认知中国的“敲门砖”,是专业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构建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图1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示意图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生对汉语课程体系的需求情况,我们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铜仁职院”)国际学生进行了详细地调查走访。目前,铜仁职院来华留学生数量已达1200 余人。该校自2011年开始招收首批国际学生,至今已有9届国际学生。他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前一般都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语言学习,达到相应的汉语水平等级后进行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阶段也要进行专业汉语、高级汉语、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等课程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汉语水平方可毕业。根据汉语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我们对该校121名国际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其中语言生59 人,专业学生62 人。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反馈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从整体上看,语言生和学历生都认为自己需要进一步提升汉语技能水平,加强汉语技能训练。语言生更加注重提升汉语口语能力,而学历生则希望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和专业汉语方面的技能。如图2、图3 所示,有71.19%的语言生认为口语和听力技能很重要;有45.16%的学历生认为阅读技能更加重要。另外,有51.61%的学历生看不懂专业课程书,43.55%的学历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较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你认为专业学习哪些方面较为困难
图2 语言生汉语技能重要性调查情况
图3 学历生汉语技能重要性调查情况
在访谈交流中,大多数同学认为通过HSK3 级并不能满足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汉语词汇量、专业术语及阅读写作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幅度提升专业汉语能力。很多学历生指出,在语言学习阶段汉语的听说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进入专业学习后虽然可以应付日常的听说读写,但是在正式的书面语表达及专业词汇方面却显得尤为不足。因此,在汉语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专业知识,扩大相关专业知识面。进入专业学习后,仍然需要继续加强专业汉语课程和高级汉语的教学,同时需要调整好国际学生专业课程与汉语课程之间的关系。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8.35%的学生希望开设HSK 课程或专门的HSK 考试辅导课程,65.29%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动力是通过HSK4 级或5 级。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对国际学生尤为重要,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衡量自己汉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入学和毕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国际学生回国找工作和学历认证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设置中,开设相应的HSK课程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如表2所示,有54.55%的学生认为在汉语学习阶段,一天要上5~6 节的汉语课程。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要求在课程中增加强化练习和情景训练。在国际学生语言教学阶段,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汉语技能,开展课程强化训练,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学历生调查数据显示,有95.16%的同学认为在专业学习阶段应该开设专业汉语课程;85.48%的同学认为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高级汉语读写课程。他们认为在专业学习阶段开设专业汉语课程和高级汉语读写课程都非常有利于理解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水平。语言技能的学习需要强化交际训练,同时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应用学习,形成良好的汉语语言素养。在培养过程中,汉语课程设置应该分清阶段、突出重点,将汉语技能教学与语言素质教学相结合,形成特色化的高职国际学生汉语课程教学体系。
表2 你觉得汉语学习阶段一天上多少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比较合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73%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72.7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汉语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国际学生在中国大环境中学习汉语、学习专业,本身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开展的。开设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等相关课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国际学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了解中国国情;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加强与本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时代的发展,国际学生对线上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在调查中,有71.90%的国际学生需要老师提供线上教学资源,共享相关教学资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国外的留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线上直播和中文交流授课,分享更多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汉语教学需要逐步转变授课方式,提供相应的线上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完善线上汉语课程体系建设。
如表3所示,有77.69%的同学觉得学好汉语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19.01%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从铜仁职院国际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汉语已经成为国际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重要技能。目前该校共有五届毕业生、612名国际学生,其中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已有56 人。有52.16%的毕业生在所学专业的岗位上就业(专业对口岗位就业),有34.35%的毕业生在我国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中工作,还有9.53%的学生从事中外贸易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在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事与中文有关的工作,中文逐步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优势技能,体现了汉语对促进国际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表3 你觉得汉语对未来发展有帮助吗?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型”办学属性和《规范》要求,[6]以及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技能的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国际人才的目标,结合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调查分析和实际需求,铜仁职院对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积极地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以汉语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知华、友华的中外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汉语课程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
从国际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切实结合国际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探索国际学生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汉语、中国文化和职业汉语为基础的汉语课程体系,提升了国际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汉语学习能力。具体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图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培养模式从学习年限上来说主要有三种模式,即1+3 模式、1+2 模式和0+3 模式。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1+3 模式,即一年的汉语学习和三年的高职专业技能学习;还有部分学校采用的是1+2模式,即一年的汉语学习和两年的专业学习;0+3 模式是招收的国际学生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HSK4 级,直接进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1+3 模式时间较长,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汉语水平提升;1+2 模式时间较短,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由3 年缩短为2 年,需要较为紧凑周密的教学计划;0+3 模式实际是省去了汉语学习阶段。但无论是哪种学习模式,都应该明确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分清阶段和层级,抓住重点,开设相应的课程。
铜仁职院国际学生采用的是1+3 模式,即1 年的汉语学习和3年的专业学习,但专业学习阶段也开设相关的汉语课程。因此我们把国际学生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级”。“两个阶段”是汉语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但每个学习阶段的教学重点不同,汉语学习阶段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技能为重点,专业学习阶段汉语教学以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为重点。“三个层级”是把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同时这三个级别与HSK 等级相对应,更加清晰地确定国际学生所处的层次,以便做出适当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分为汉语语言类课程、中国文化类课程及职业汉语类课程,同时根据学生所处的具体水平层级安排具体的课程类型。国际学生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具体如图5、表4所示。
图5 国际学生汉语课程结构示意图
表4 国际学生汉语课程设置一览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文化课程不断增强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铜仁职院积极构建以黔东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
文化体验课程不仅注重知识学习,同时还注重文化体验,用体验的方式激发留学生深层次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黔东文化、铜仁特色文化,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文化的真实性,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引发他们的敬佩与热爱之情,进而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技能型人才。黔东地域文化体验课程的开发,以魅力国粹文化和多彩黔东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以主题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手段,根据留学生实际需求深层次开发文化体验课程项目,提升国际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国际学生汉语水平,铜仁职院针对国际学生汉语教学逐步推进了汉语云班课的教学,注重课前汉语语言知识学习、课上语言实践教学。加强国际学生线上线下的互动沟通,精心设计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云班课与国际学生课堂实践的结合点,逐步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到云班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加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提升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度。国际学生汉语云班课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学生零星时间,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教师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活动和线上答疑交流,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也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国际学生云班课的教学使留学生过程性评价更加具体,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了提升国际学生汉语交际应用能力和书写能力,丰富国际学生教学活动,每年举行一届汉语技能大赛和一届国际学生汉字听写比赛。这样既锻炼了国际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教学活动,又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了国际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赛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还搭建了国际学生汉语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比赛,学生汉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激发了他们的汉语学习热情。
一般来说,很多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起步晚,经验不足。尽管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将汉语课程与职业技能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导致专业课程与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当,即使开设了专业汉语课程,也没形成“同频合力”,达不到最优效果。因此,需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专业和汉语课程的比例,做好专业课程与汉语课程内容的同步衔接,加强教师之间的研讨与互动配合,将汉语课程更好地融入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中。
HSK 考试是国际学生入学和毕业的要求,对国际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HSK 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学生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因此,在国际学生汉语课程体系构建中不能以HSK 考试为纲来设置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HSK 考试又是国际学生毕业的要求之一,这就凸显了汉语教学与HSK 考试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点与HSK 讲解之间进行创新,适当探索“以考促学、以考促教、考教结合”的课程,增强HSK 课程的创新性与吸引力,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对于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专业授课教师。一方面是忽视国际学生培养的职业教育属性,将国际学生的培养割裂于职业技术技能之外,轻视国际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进而导致对国际学生技术技能需求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职业汉语教材缺乏高职特色、与专业融合度不高,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对象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高职国际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设置应该既要与中国学生趋同,也要因材施教,形成融合度高、突出特色的国际学生课程体系。
此外,还应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教法的探索与创新,尤其是在职业汉语和职业场景汉语实践方面下功夫。例如探索和推广“项目式”或“场景式”汉语教学法,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学生培养的技术实践效果。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国际社会对既懂中文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长。[7]探索适合国际学生发展的汉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外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起步晚、经验少,理论创新不足,缺少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中文课程体系如何融入职业教育,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实践,为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教育教学提供新方向、新参考。2021 年3 月12 日教育部印发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新增“中文国际教育”高职本科专业,这既是中文国际教育的扩展,也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和我国职业教育对标全球的需要。[8]目前,高职院校中文国际教育教学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打造高质量的国际中文课程体系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