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凤,缪远,李来斌,谢冰清
(1.福建工程学院,福州 350118;2.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8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颁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近年来,传统工艺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其相关研究从时空角度而言,包括了古代和现当代传统手工艺研究,也包括我国和境外传统工艺研究;从研究视角而言既包括传统手工艺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从科技、工艺美术、经济、非遗保护等这些视角下的传统工艺研究。学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达成了不少共识,但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却不多。
福建是传统工艺大省,门类众多,品种丰富,各地市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地方政策,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传统工艺,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创造出巨大的产业价值,而且使以传统工艺为代表的非遗在传承中不断升级换代,有力地实现传统工艺树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故以福建为例,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田野调查等基础上进行归纳研究,以期探索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振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皮埃尔·布迪厄认为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常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化。绝大多数经济资本可以以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这些非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同样非物质形式的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也可以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布迪厄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它是区分场域内各人所处有利和不利位置的基本原则,文化资本也就是泛指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虽然无法像金融资本、物质资本那样对其进行量化,但一样发挥着和金钱、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似的功能,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城市吸引力,促进社区、乡村和谐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间接价值。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总结为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具体的形式、客观的形式及体制的形式。具体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即文化能力(the ability of culture);客观的形式,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即文化产品(the product of culture);体制的形式,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即文化制度(the system of culture)。
传统工艺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可以分为传统工艺人力资本、传统工艺产品资本和传统工艺制度资本。传统工艺人力资本内嵌于个人之中,表现为个人的传统工艺知识、传统工艺保护意识等。传统工艺人力资本对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振兴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其积累对传承传统工艺技艺、创新传统工艺水平、增加传统工艺产品数量及健全传统工艺保护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工艺文化产品是一种比较容易识别的资本形态,包括各种传统工艺产品、传统工艺生产衍生品等。传统工艺产品不仅自身具有经济价值,能促进工艺产业及文旅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精神享受和提升幸福感。传统工艺保护制度是由社会权威机构对传统工艺人力资本和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审核认定(如颁发证书),将传统工艺人力资本能力标签化,对传统工艺产品规范化的制度。传统工艺保护政策制度具有外显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传统工艺保护意识,促进传统工艺产业转换和创新发展。
文化人力资本是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人才是传统工艺振兴的第一要素,振兴传统工艺既需要一批专业的传统工艺人才,也需要了解、接受、热爱传统工艺的群众。对于专业人才,福建省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截至2020年3月,福建省有国家级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名,省级传统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4名,市级传统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69名,传统工艺传承人群队伍不断壮大。针对重点传统工艺传承项目、传统工艺传承人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扶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3所院校积极参与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和培训工作。仅2019年,三所学校全年共完成惠安石雕雕刻技艺研修班等5个班次的培训,培训学员150名,培养了一批传统工艺人才。
接受和热爱传统工艺的群众,既是形成传统工艺传承场域的重要部分,也是传统工艺传承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对于他们主要采用传统工艺的普及教育的方式。福建省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民众近距离接触传统工艺。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类民俗活动,组织传统工艺等非遗项目进景区举办展演展示活动。通过民间传统工艺创意大赛、开展各类民间传统工艺交流接近民众等等这些措施,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传统工艺人才,也让广大民众真正体会到传统工艺保护的意义,民众参与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
产业化传承是传统工艺保护最好的方式。福建省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经典性元素符号,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积极研发文创产品,推动非遗项目融入时代生活、走进当代市场、助力文旅发展。
其一是产业化开发传统工艺产品。对于产业条件比较好的传统工艺,通过创新技艺,提供大宗的保有特色、适销对路的传统工艺商品;在运营上发挥传统工艺项目专业市场、特色区域聚集区优势,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文旅融合项目和非遗扶贫项目,以传统技艺成就产品生产和传统文化内容,以产业带动传统技艺的研究、创新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播,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如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保护单位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创新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工艺,开发新型茉莉花茶产品(星座茉莉花茶、速溶茶、旅游产品)及其系列延伸产品,年生产加工茉莉花茶300多万公斤,年销售额10亿元;以茉莉花茶文化为背景,打造福州茉莉花茶观光旅游新线路,建成涵盖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展示、茉莉花茶产品研发、茉莉花茶制作体验、福州民俗文化表演、创意设计交流及音乐休闲养生等多项内容在内的产业聚集区,既传承了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工艺,也弘扬了福州茉莉花茶文化。
其二是对体量不大,从业人员不多,产业化难度比较大的传统工艺主要以开发传统工艺精品和体验产品为主。这类传统工艺一般为前店后厂作坊式经营,生产的是文化内涵、特色技艺附加值极高的工艺珍品,诸如脱胎漆器、竹纸制作技艺、连城宣纸、平潭贝雕等。在运营上,根据这类传统工艺体量不大、从业人员不多、产业化难度比较大的特点,将其主要设置为乡村文化传习所、非遗进校园等体验式产品。如福州脱胎漆艺中心与闽清钟石村开展“结对帮扶,共建乡村文化传习所”项目,成立福州脱胎漆艺文化传习所,开展“非遗走进乡村——福州脱胎漆艺宣传推广活动”,举办福州脱胎髹饰技艺实训班。“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让村民掌握非遗基础技艺;柘荣剪纸传承重点单位福州简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剪纸文化乡村传习所”,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剪纸系列公益活动。
自1997年出台第一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己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体系。福建省自2011年开始,因地制宜颁布了系列涉及促进传统工艺的文件,这些或修订或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主旨是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1年颁布2013年修订的《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从工艺美术角度对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制度保障。2020年《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规定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请或被推荐条件及申报所需材料、认定过程。2014年颁发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管理工作,加强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明确规定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其后2017年的《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和2019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传承和发展福建历史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做出相关规定,目前,福建己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体系,这为进一步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为传统工艺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坚实全面的立法保障。
从文化资本三个维度上分析,福建省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工艺代际传承出现断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根植于农业文明的传统工艺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村落、街区的整体格局遭受破坏,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蚀挤压。而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造成传统工艺代际传承的断裂,传统工艺资源流失日趋严重,一些口传心授的传统工艺正在消失。二是保护意识有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尚未健全,人员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创新不足。传统工艺振兴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乡就业、理论和技艺研究、行业标准、市场管理、卫生许可、设计制作、销售渠道、品牌推广等问题,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组织的协调配合和广大民众、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三是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分类保护。目前对于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均还需有规划引导,对如何既保护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又鼓励企业创新与发展等问题,尚未制定相关的管理科技、税收、资金扶持等政策。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可考虑如下举措:
一是扩大传统工艺传承队伍,提升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人力资本。以家庭作坊、合作社、企业和传习所等为依托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实施新传承人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机构、传承人等建立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展示馆、传习所、工作室,为传承活动提供场所,实施传习场馆促进计划。举办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培训班,提高传承能力和理论水平。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开展巡回讲习,扩大传承人群培训面,实施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市下岗职工、城乡残疾人群、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参加传统工艺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其从事传统工艺生产,增加就业,实施助力脱贫增收计划。同时还可以实施大师推介计划,打造品牌意见领袖,吸引更多人投入传统工艺振兴队伍。
二是提高传统工艺整体品质,增加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产品力。提高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引导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开展工业设计机构与传统工艺企业对接活动,推进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融合发展。开展传统工艺大赛,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开发体现传统工艺本真性和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推进跨界合作平台建设,创新传统工艺创造性传承,创新性转化。支持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组织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开展面向本地区和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服务。
三是优化传统工艺保护体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政策引导力。拟定相关政策,鼓励各级传统工艺普查,建设传统工艺项目数据库,按照传统工艺不同类别,实施产业化和体验化保护为主两种方式。拟定政策,推动福建传统工艺与教育科研、旅游业等相关领域协同发展,支持各级学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课程或专业;支持研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工艺旅游商品,建立传统手工艺特色街区。坚持绿色发展,注重与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鼓励社会参与,通过多种方式设立民间传统工艺保护发展类公益组织、发展基金。对贫困村“非遗+扶贫”项目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对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项目,按程序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给予政策、经费支持。政策上规划,体制上完善,为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