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音乐对舞蹈表演意识的影响

2021-02-11 05:57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舞蹈演员表演者民族音乐

麻 丹

(汉中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汉中 7230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精华的萃取体现,也是弘扬不同民族精神,提升各民族凝聚力及其对舞蹈演员认同感的体现。在民族舞蹈和音乐的融合层面,挖掘不同民族音乐的价值,对培养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弘扬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现就不同民族的音乐对舞蹈表演意识的影响阐述如下:

舞蹈表演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是舞蹈演员对其表演的舞蹈内容在情感、情绪方而的理解,更是对舞蹈创作者创作心理路程体会、领悟的体现。一个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以表演意识为外在体现,是赋予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肢体语言、情感色彩、诗意化表达的生化。在舞台表演中,通过舞蹈动作准确再现舞蹈表演意识,更应充分领悟舞蹈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以此达到引起观众共鸣的舞台表演目的。

不同民族音乐特点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鲜明的民族性,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国共有56个民族,且不同民族的音乐均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调式音列。目前广为流传的民族音乐,大多为生动形象、意境鲜明、朗朗上口的曲子。古典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地方的民族音乐如山东的礼乐《孔府乐舞》《繁花似锦》《拉呱》《孔子》《大潮》《大道天籁》等;广东音乐岭南文化、《弯弯的月亮》《东方之珠》《七子之歌》;藏族的《天路》《青藏高原》《洗衣歌》《美丽姑娘卓玛啦》《藏家小伙子》《家乡》《布达拉》《卓玛》、《次仁拉索》《拉萨姑娘》《遇上你是我的缘》《高原红》《央金朵朵》《草原上的格桑啦》《牦牛革命》;云南的瑶族舞曲、彝族舞曲……

受我国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影响,舞蹈表演者对同一首作品所呈现的风格截然不同,所表现的情感及其心境也形式各异;而舞蹈表演者个体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及其心境表达不一。在不同民族音乐的传承中,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意识,多融合了个人对不同风格的即兴发挥及其发展动力之所在。不同民族的音乐受地域差异,在语言的基调、作品的风格上,表现在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不同上。对于舞蹈表演者而言,舞蹈表演意识在不同民族音乐上,受创作者的表演和艺术经验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对舞蹈表演意识的影响

我国不同民族音乐的来源受我国不同民族见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历史环境及众多的民族和人口等影响,且受特定历史环境所决定,才使得我国民族音乐在舞蹈表演形势上更趋于丰富多彩化。

对舞蹈表演者舞台习惯意识的影响

学练舞蹈是艰苦且残酷的事项,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对养成舞蹈者勇于吃苦、耐于吃苦、甘于吃苦精神和习惯,实现舞蹈表演意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舞蹈是表演艺术,不同民族音乐为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关键。形式简单的民族音乐中,强化对舞蹈表演者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复杂的整套动作练习,舞蹈动作、舞蹈表演、身在舞台面对观众表演等细节层面。举手投足中,以特定眼神、表情,按照舞台表演要求来完成。方方面面都要按照舞台表演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养成“心有舞台”“心在舞台”的习惯性表演意识。

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为例,该地区的民族音乐主要以集体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等不同形式来表现。在学习蒙古族舞蹈前,了解了蒙古族音乐,掌握其节奏明快、热情奔放、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表现特点。进而在舞蹈表演意识上,借鉴其抖肩、翻腕等动作来表现,表演出欢快优美、纯朴热情、动作流畅的舞蹈表演感。如图1:

对舞蹈表演者形象美感意识的培养

不同民族音乐见彼此独立、密不可分,而通过连贯流畅舒展空灵,对观众呈现出的感觉也须赏心悦目、极富美感。民族音乐与舞蹈弥补可分,对舞蹈表演者的基本功训练中,多探索出一条极富基本手位、脚位、步伐、身韵,可启发表演者每个动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心体会其意境。并努力通过表演将其表现处来;心中怀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探寻出一条适合舞蹈者表演意识形成的路径。其中步向明日之门,女子十二乐坊等极富民族音乐特性的曲子民,对精准培养舞蹈表演者的节奏感,确保表演后为观众营造出舒展自然错落有致。在不同民族音乐的表演风格中,因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性格各不相同的,如汉族灵活矫健、蒙族豪迈彪悍、藏族雄浑潇洒、维族的热情诙谐等。最终为培养舞蹈表演者的表演一时,引导学生从感知美到理解美再到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以《东北秧歌》的民族音乐为例,因受当地地域文化影响,故极富乡土气息、民俗特点。通过在舞蹈表演意识培养中,训练舞蹈者的反应能力及掌握动作分寸,体现收放自如、动静结合的表演效果。如图2:

对舞蹈表演者作品表现意识的培养

舞蹈离不开音乐,且艺术的表现形式大多相同。为提升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需从提高舞蹈演员的音乐素质着手,踩着音乐节奏来跳舞,因此对音乐的掌握力是舞蹈演员完美表演舞蹈的基础。只有对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深入理解,才能让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真正实现音乐和舞蹈艺术的融合。而提升舞蹈者对音乐的感知力,需通过学习五线谱和各种乐器加强舞蹈演员的视唱练耳训练来实现;通过提高舞蹈演员的音乐欣赏力,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多听音乐,培养自己对各类型音乐的认知;加强舞蹈演员的音乐史学习,让其了解不同音乐风格,从而在听到各种类型音乐时,均能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鸣。

了解音乐作品,理解作品基础上,以舞蹈表演体现其意境,最终将体会和理解贯彻到表演当中去。基于民族音乐作品表现意识的培养,对培养舞蹈者理解作品的能力与习惯,表现作品的能力与意识。通过形象塑造来打动观众,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作品表现的意识培养层面,确保音乐和舞蹈的形神兼备。通过长期而艰苦的心摩受追,逐步领会,逐步升华。

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展示了《原生态民族音乐会》现已创作《十二生肖》《走马》《登吉图湾》《我的蒙古》《成吉思汗祭祀赞》《送亲歌》等作品。

对舞蹈表演者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鼓励舞蹈者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想敢做,勇于尝试探索新东西。舞蹈意识培养环节,“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在基础训练中,针对舞蹈演员在舞台表现上缺乏表演艺术所需“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等特征,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

研究综述

针对当前舞蹈表演中,重视舞蹈表演技能而忽视舞蹈基础理论教学、舞蹈教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不足、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传统和泛化及舞蹈教学主体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等问题,通过培养舞蹈者具备编导才能和理论家的思维能力;遵循舞蹈教学原则,不断完善舞蹈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舞蹈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探寻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历史轨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舞蹈理论与舞蹈艺术实践充分结合起来的策略,以此收到音乐和舞蹈的融合效果[1]。通过回溯西方蒙古音乐考察史,西方人的他者身份与视角在这个漫长、波折又多样的进程中不断迁移,带来的是视野、方法和表述方式上的更新;同时,以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舞蹈形式;塞外马背上孕育出的高亢嘹亮的歌声,自我娱乐而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2]。通过了解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3]。通过结合唱词、唱腔和锣鼓牌子,推动仪式进行及发展,形成不同结构层次,显示出特定符号意义,形成舞者的表演意识[4]。在培养环节,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意识,以即兴编舞编排达成舞蹈编创目的的创新小路[5]。特定曲目会形成流行的背景原因,以及曲目流行情况对南音表演实践、音乐体系结构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皆体现出当代南音人对传统意涵的理解、表演意识的形成,已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改变和发展[6]。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依托本学科最新技术和理念,倡导特色办学理念,将广西的民歌、戏曲、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继承与创新民族音乐中富有民族意识的做品,最终为舞蹈意识培养提供民族音乐研究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舞蹈演员而言,为进一步培养其表演意识,需从不同民族音乐中循序渐进地培养,最终在舞蹈表演上实现质的飞跃。由此,扎实表演者的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是容易在艺术造诣上有所发展。唯有此,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舞蹈演员舞蹈表演的合格节目。

猜你喜欢
舞蹈演员表演者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提升舞蹈表演情感表现力的方法与价值探索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试述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试论舞蹈演员素质的提升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