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存续+遗产活化: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2021-02-11 07:18文图李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苑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人类居住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学片区遗产

文图|李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赵苑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 个街区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陕西省也相继公布了以西安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15 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这是自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以来的重要节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经历过低洼地段改造、旧城改造、风貌式保护、绅士化改造等等风潮的城市历史街区,在文化复兴的现实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如何“保护”依然是当前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1.关中书院

保护观念的转型——从历史文物的静态保护到建成遗产的共生更新

19 世纪中叶,以西方现代考古学建立为标志,文物的价值开始得到全面认识,强调受保护物历史、文化、科学等原真性价值的文物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观念同样来自文物保护,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让人们开始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建成环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无论是以历史地位为依据的文物建筑确认,还是以博物展示为目标的文物保护方式,对于历史城市保护的负面影响日渐显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作为比文物内涵更为丰富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成环境类遗产的认知与保护观念日益明朗。

第一阶段——“历史建筑”到“历史文物”的静态保护。从约翰·拉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1849)开始,《马德里会议建议》(1904)、《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1931)等提出,具有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需要得到保护。于是,那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构筑物被等同为文物,采取“维持原状”的静态方式给予保护。

2.西安碑林

3.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

第二阶段——“历史文物”到“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阿姆斯特丹宣言》(1975)到《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人们开始关照位于城镇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及其自然和人工环境,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从单体建筑扩大到周边环境,但就其保护内涵而言,依然停留在“维持现状”的文物保护状态。

第三阶段——“建成遗产”与“日常生活”的协同共生。《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2005)、《维护与管理历史城镇与城区的瓦莱塔原则》(2011)、《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2011)等相继提出建成环境类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6年人居三大会 《新城市议程基多行动纲领》指出:“应致力于可持续地利用城市和人类住区的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突出他们在恢复和振兴城市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加强社会参与和行使公民权的途径。”此时,建成遗产保护注重的不仅是某一特定时期的空间本体环境,也包括了历时性的发展进程和共时性的生活关联。

4.府学巷

5.咸宁学巷

6.长安学巷

随着人们对建成遗产认知的深入,从单一的“历史文物”静态保护到“建成遗产”与“日常生活”共生更新,更加注重以“人”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保护与发展观念,塑造可持续的保护发展观。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生命体,孕育于特定的自然环境,经过持续营建形成了历史层积的复合形态。“厚度”反映了城市基因的文化样态,历史层叠加和衍生的复合结果是历史城市的典型性特征。西安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安明城区内南侧,总占地面积50.2 公顷。其内部核心区域范围北至东木头市街,南至顺城巷,东至柏树林街,西至安居巷,占地面积为33.8 公顷。三学街片区起源于初唐,是当年大唐皇城太庙坐落的地方;时至北宋,此地改为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也因此得名。因片区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明清以来,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在此购屋置产,挥墨弄文。

目前三学街片区内存留国家级文保单位2 处,分别为始建于宋朝的西安碑林及明朝的西安城墙;省级文保单位4 处,分别为源于隋代的卧龙寺石刻造像和铁钟、始建于唐朝的宝庆寺塔、明朝的关中书院及清代的高培支旧居,以及两处市级文保单位。此外,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三轴并列的传统街巷和关中合院格局的传统风貌建筑群、五六十年代的街道工厂和集体宿舍、七八十年代的改造民居等不同时代的建设也都留存至今。这些由重要的历史建筑、代表性的年代建筑和整体街区环境构成的建成遗产,反映了历史城市的“厚度”特征,其历史与文化价值都应得以确认。该片区是目前西安明城区范围内最能体现西安历史发展进程的活态历史文化片区,代表了西安的文化底色和风土品格,它不仅仅记录城市过往的辉煌历史,也沉积了在城市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发展痕迹,具有历史片区典型的样本特征,文化价值极其突出。

7.三学街片区居民日常生活现状

8.三学街片区居民日常生活现状

9.三学街片区居民日常生活现状

作为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复合型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片区同国内大多数老城的历史地段一样,存在居住人群异化、生活品质低下、基础设施陈旧、自建房屋杂糅、环境质量下滑等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城市机体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以居民为主的自发性营建更新改造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街区数十年的演变过程中,民居院落在空间形态及生活组织上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生活空间向原有院落空间水平与垂直双向维度拓展,由于缺乏适当的更新引导,整体环境状况不佳。

活态的街区——西安三学街历史街区日常生活认知

建成遗产相较于普通文物而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既要依托物质空间环境,又需与社会文化和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目标不是重现历史的辉煌,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持续关注。日常生活作为建成遗产的基本内容更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日常生活包括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日常生活是最普遍化但又具有地方化的活动类型,是三学街片区“真实的生活”与“此时此地”的场所精神表达。

三学街片区的日常生活具有其独特性,与人情淡漠、邻里不识的现代城市生活不同,三学街留存的传统街巷格局营造出适宜的邻里社交距离,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关中合院式的窄长房屋格局本身面积非常小,甚至好几户人家仅拥有一个公共卫生间。但是,在巷子周边有卖菜的早市、小餐馆,还有路边随处可见的椅子和沙发,邻里之间经常在巷子里吃饭、下棋、闲聊。即便现实的住宅面积很小,但实际能使用的空间和功能都分散在巷子内,“家”的概念远远超过了“房子”本体的空间限制。90年代的书院门街改造,增加了片区的商业活动,文房字画及装裱业兴旺起来,形成了当地居民、周边市民、艺术从业者、经营户、游客共同参与的场所景象。近年来,民宿、咖啡、文创也在片区内自发生长,带动了新的活力。

三学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并非是宏大的“历史景象”创造,而是重新审视隐匿在“日常”场所中的遗产价值,即深厚的地方风土,并让其得以呈现并存续下去。

结语

西安三学街历史街区更新思考,即:持续生长+有机更新。持续生长是基于建成遗产的保护策略。第一,明确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和类型。保护建成遗产本体空间序列、格局等不被破坏,同时整合与挖掘周边环境及非物质资源,重点对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等系统梳理。第二,构建针对性、差异化保护机制。针对留存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等的现状,因地制宜进行保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他建成环境等建立差异化保护体系。第三,对现存未被保护的历史遗迹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就地保护、环境协调和遗迹信息再现相结合,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建成环境等,通过提升公共空间、改善景观环境等进行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是利于动态发展的活化策略。第一,建立对既有空间价值的正确保护观念。建成遗产的保护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保护遗产原真性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更新,确保其历史脉络的延续性。第二,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全方面激活三学街片区。对片区内功能较不恰当的节点进行功能置换,丰富单一的景观空间等。第三,实施有机更新利用策略。活化典型节点空间,形成片区触媒,以点连线;丰富三学街主要街巷,提升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改善邻里社交关系,以线织网;持续进行片区内的特色产业升级与文化营造,激活三学街片区的自主更新,以网营面。

猜你喜欢
三学片区遗产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大咖视角: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片区是广州东部的不二中心
遗产怎么分
创新又贴心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千万遗产
“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与《汉语修辞学》的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三学”素养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