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葛岩(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骆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改造后的南京东路东段图|葛岩 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近年来,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指导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核心宗旨。早些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在描述未来愿景时就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在此引领下,近年来上海在街道更新的理念引领、标准制定、改造实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上海意识到街道是市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具有基本公共产品、重要活动空间、独特人文载体三重属性,是体现大众空间权力的直接载体,蕴育着公平、开放、共享的城市精神。人民城市应该建设人民街道,人民的街道应该可漫步、有温度,可以促进市民步行出行,能够显著增进出行安全、优化出行结构、提升城区活力,能够大幅提升街区公共服务水平。
对照这些理念和目标,上海过去一段时间的街道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2016年,上海在国内率先研究制定并发布实施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算是对人民街道理念的前瞻性探索。《导则》旨在转变观念、凝聚共识,转型传统规划方式,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上海实现“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导则》提出迈向安全、活力、绿色、智慧的街道,并创新性的提出了街道设计的理念、方法与技术。
理念方面,《导则》针对机动车通行优先、道路设计工程化、建筑道路相分离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大理念转变要求,即关注重点由“主要重视机动车交通”向“全面关注人的流通和生活方式”转变,管控方式由“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设计方法由“一般的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转变,目标评价由“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区与街道融合发展”转变;方法方面,《导则》强调关注街道沿线功能活动,形成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交通性与综合性五种街道类型,提出面向所有交通使用者、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统筹、与周边设施协调等具体街道设计方法;技术方面,《导则》强调沿街空间统筹利用,提出人行道功能分区,根据步行通行需求形成宽度推荐值。从营造愉悦的步行感受角度,对沿街建筑立面提出设计引导,迎合人的视角与步行速度的视觉体验。
2.《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封面
在推动技术成果方面,《导则》发布之后,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了地方工程建设规范《街道设计标准》,同时研究制定了《上海市人行道设计手册》,用以指导正在实施的架空线入地工程与大量人行道改造项目。街道设计试点注重因地制宜与特色创新,黄石路形成道路与沿街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案,海伦路优化车道宽度与转弯半径等技术标准,天潼路改造设计缩减机动车道补充步行空间,杨树浦路依托街道展示百年工业历史,政立路设置手拉车专用通道体现人性关怀。 2019年底,上海南京东路启动了步行街东扩改造,并已全部完成,打通了外滩的“最后一百米”,成为《导则》实施的最具代表性案例。天潼路作为《导则》的试点项目,也完成改造实施,为后续项目实施改造树立了典范。
南京东路一直是上海的代表性街道,享有“中华第一街”的美誉,承载了上海近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是游客来沪参观的必游之处。1995年开始,南京东路实行周末步行街。1999年,南京东路西段被改造为步行街,进一步提升了市中心的商业活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3.《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主要设计要素
4.《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主要设计要素
在《导则》指导下,南京东路开始了二次更新改造,其核心从简单的街道步行化拓展到了街区更新,从局部的慢行打通延展到了系统连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的《黄浦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明确提出,依托主要公共空间节点打造城市重要步行区域,在区域内布局密集的满足步行需求的高品质城市街道,让市民在这些区域内能安全、舒适的步行与停留活动。
本次更新改造西起河南中路,东至中山东一路,研究范围向南北拓展至天津路、滇池路和九江路共六个街坊,街区更新设计针对区域内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等现状及未来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街区交通组织方面,开展了总体交通流线优化,综合运用快慢流线分区策略,将步行街分为亲切尺度步行区、一般步行区和流线共享区,局部地区机动车通过外围道路延伸至内部街坊的断头支马路,解决车行及落客问题,同时通过里弄空间激活,将人流引入里弄内部;步行街空间设计方面,引入乔木、雕塑及水景,创造宜人的街道尺度,利用铺装呼应历史、引导流线,采用多用途的街道家具,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使用多种形式的灯光形成艺术街区。建筑功能改造方面,建于1929年的原上海电力公司总部大楼被改造成为先锋酒店,1935年竣工的南京大楼入驻了全球最大的华为旗舰店。现在,人们能从东扩路段鳞次栉比的楼间,看到远处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也能在老字号商店和老牌百货中窥见一丝过去“十里洋场”的繁华。
5.南京东路步行街西段图|葛岩 摄
6.改造前的天潼路(河南北路一吴淞路段)图|葛岩 摄
7.改造后的天潼路(河南北路一吴淞路段)图|葛岩 摄
8.上海黄浦区缺乏衔接的步行环境分析图
另一个践行人民街道理念的示范性项目是虹口区天潼路,其位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北部延伸区,也是虹口区、静安区的区区通工程。设计之初工程团队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交通为导向实行道路拓宽、增加车道数等设计手段。规划设计团队介入后,在现状交通流量观察及预测的基础上,针对道路断面、车速限制、步行道空间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为鼓励街道功能活动多样化,局部路段对于机动车道数和车道宽度进行了适当的缩减。为提高人行过街安全性,优化调整了局部道路交叉口的路缘石半径,放大了过街等候区域面积。针对天潼路沿线底层店招的色彩、样式与整体风貌不协调,街道界面尺度差异过大等问题,研究形成了建筑立面的整治方案。
在网络购物大幅兴起的当下,实体商业街区都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如南京东路步行街尽管人流量巨大,但零售收入却十分有限,吸引的更多是外地游客和中低层消费者。上海著名的淮海路也面临两侧店铺招租困难而空置的尴尬,亟待转型更新。未来的街区振兴,需要不断植入新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需求,吸引新的消费与客流。
街道与街区的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广义的城市更新还包括业态、居住与就业人群等经济社会层面的更新,在提振街道与街区活力时,又要避免绅士化趋势,应该让城市的所有使用者受益。人民城市建设、人民街道的转型,有赖于政府的多个部门,多个专业领域,以及社会的多主体形成广泛的共识,需要在管理方式、标准规范、制度设计等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上海的实践探索也还在路上,希望既有的经验能为我国人民城市、人民街道的转型提供借鉴价值,并助推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