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婧 卢薪升 周勇(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
1.大红门上的门闩和信夹 图|杨婧 摄
初夏旖旎、微风习习、老街京韵、树影斑驳。
站在东四路口,闭上眼,想象百年前屹立于此,上书“履仁”的东四牌楼。从这儿往南,便是我们摸爬滚打驻场了500多天的东四南大街。
在这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北京城东次轴上,时代变迁的戏剧曾一幕幕上演,一条老街,数载记忆,几代更迭。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高度发展建设、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街道被披上了一层层廉价外衣,气韵黯淡。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时光印记雕刻于其上。伴着这次大街整治,那些藏在街巷里散落的珍珠和历久弥新的老北京生活,都随着剥落的外壳,重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东四路口南行,不久便见到一处老墙拱窗的民国小楼,灰砖点翠,朴素清雅,门牌上记录着46 号。酒重陈酿,有故事的建筑亦是如此,这里或许是一家文墨飘香的书吧,或许是一个应约会友的咖啡厅,或许是一个讲述故事的小博物馆?其实,它曾是默片创始人张玉亭的旧居。1930年左右,张玉亭先生在此设立了玉亭商行,制作出《孙中山奉安大典》《平津采风录》等许多大型新闻纪录影片。
繁华落尽,气韵深掩,直到改造前,不知它又有过怎样的经历。我们初见时,它是一家服装店,牌匾和卷帘门都破败不堪,只有二层窗上珍贵而稀有的彩绘玻璃追忆着曾经的辉煌。如今,它洗尽铅华,重现1960年代老照片上原本的样貌——两层的民国小楼,青砖灰瓦,拱窗彩绘。户主一家人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在改造完工后,特别来现场看过,给予了设计师极大的肯定与感谢。最终,这栋小楼会以怎样的新身份与大家重新见面还未可知,值得期待。
2.玉亭商行内景 图|杨婧 摄
再往南踱步慢行,街区的样貌在眼前延展,铺开画卷。现代风格建筑的底色上,不紧不慢地显出几处或清末或民国的老铺子。一处夹在两栋二层红砖小楼之间的老店铺十分惹眼——七层冰盘檐,六棵海棠柱,雕花挂檐板,精细木装修——京韵文风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驻足流连。
这便是在东四南大街上声名在外的合芳楼。改造前,它在街巷市井中是再普通不过的存在了,然而在拆除立面外包铝板后,内里却大有乾坤,真容初露竟是一栋完整的五开间木构古建筑——冰盘檐的表皮一层层皱起,挂檐板上的花纹和颜色却还清晰可辨,西南一角的屋顶已经快要垮塌,依靠外包铝板的钢构勉强支撑,角柱已经糟朽。伸手去按,指尖便顺势杵了进去,带出点点碎木屑,留下个同样大小的伤疤。整个房屋华丽又凄美,刚要盛放,便已凋零。
3.玉亭商行外景 图|孙书同 摄
4.人来人往的银街 图|孙书同 摄
5.庭院深处的影壁墙 图|杨婧 摄
6.老式门板 图|杨婧 摄
7.宾俊旧居 图|杨婧 摄
8.东四南杂粮店新貌 图|杨婧 摄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们紧锣密鼓与各方专家讨论制定修复方案,同时探究它的真实身份,果然不负众望,竟又被考证出是清代著名的糕点行“合芳楼”的旧址。当时,京城大多数繁华街道都有饽饽铺在经营,非常受民众喜爱。合芳楼因其建筑制式高级且立于繁华之地,多被外国摄影者拍摄,在不同时代的影像资料皆有留存。
如此重大的发现,我们都很希望恢复老照片中的盛景。于是,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一边小心修补建筑,一边申请文保建筑“名分”。如今它已然恢复了60年代老照片上的样貌。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在这条大街上,能看到同清代老照片上一样,柱头雕狮、栏板镶字,装饰华美的“合芳楼”。
行至大街最南端,路过著名的内务部街,就会发现一个面容损毁只剩身躯的小石兽,它仰面朝天,似乎还在执拗地守护着什么。然而它的旁边,却只是一间钢构搭建,门面全敞的水果店。
这便到了东四南大街142 号,据考证这里曾是二郎神庙旧址。还有一著名的燕京小八景“回光反照”的典故出自于此。乾隆年间有关于二郎神庙“日出金光”的记载,每每清晨时分,故宫中和殿的鎏金顶反射的太阳光便会照耀在小庙门口。
故事还在时光滤镜下相传,但建筑却在时代更迭中消散。总有些遗憾难以言表,伴随着美好的希冀,发酵成一份未来的愿景和设想——在二郎神庙旧址位置设计一处东四南历史文化博物馆,继续讲述二郎神庙的变迁史和东四南的老故事。
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无数辉煌灿烂的荣光和寂寥萧索的悲欢,向前奔涌,从不为谁停留。其中这些或平实或桀骜的灵魂,我们有幸与它们在某时某刻相遇,研读之,探寻之,复华之。听它们讲述过往,帮它们重塑新生。
9.旧居屋顶上的白猫 图|杨婧 摄
10.紫气东来 图|杨婧 摄
幸何如之,倍感欣喜。
——
(感谢李如苑女士参与本文的编辑与整理工作)
11.史家胡同口景观墙 图|杨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