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施春宏教授对动结式论元结构进行研究时提出的界限原则及多重界面互动机制,探究“玩腻”类动结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机制,从而解释“玩腻”这一动结式能生成主事把字句和客事把字句的深层原因,即“腻”的论元结构多重性现象。同时结合动结式致事提升的语义约束相关研究阐述影响致事显著度的三方面因素,即规约性程度、具体性程度和直接性程度,从而进一步解释动结式相关句式的可接受程度问题。
关键词:动结式;生成机制;语义约束
动结式是指“学会”“走累”“吃腻”之类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在分析带有动结式结构的“把”字句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① a. 他把这个游戏玩腻了 b. 这个游戏把他玩腻了
② a. 他把这块玻璃擦亮了 b. 这块玻璃把他擦亮了
①中的动结式为“玩腻”,a和b两种句式均成立,即主事把字句和客事把字句均成立。而②中的动结式为“擦亮”,只有a能成立,即只有主事把字句能成立,而客事把字句不能成立。为什么?
為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笔者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北京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施春宏先生对动结式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探析上述问题。
一、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过程中遵循的界限原则
汉语句法系统中,动结式能够作为谓语核心成分进入主谓[宾]句、动词拷贝句、“把”字句、“被”字句、受事主语句、施事主语句、受事话题句、施事话题句等。如果用V表示述语动词,R表示补语动词,则可以将动结式记为VR。施春宏指出动结式的论元及其关系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役事件中的参与者及其关系[1-2]。根据V所支配的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跟R所支配的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之间的指称关系,可以刻画动结式结构的整合方式。同指关系指的是两个论元所指相同的关系,异指关系指的是两个论元所指不同的关系。这样,动结式中V的论元和R的论元之间就存在“主体同指和主体异指,客主同指和客主异指,客体同指和客主异指”这样一些指称关系。
通过对动结式的句法和语义关系进行研究,施春宏教授提出一个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的倾向性原则,即“界限原则”:由于受动结式语义关系的制约,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之间存在一个句法界限,限制动结式整合过程中底层论元的提升方式和提升上来后的论元性质、结构位置及同指论元的叠合方向[3]。
具体整合过程例如:孩子睡+孩子醒了→孩子睡醒了。这属于主体同指型。小妹伤心地哭+手帕湿了→小妹哭湿了手帕。这是主体异指型,论元不能叠合。“看傻”的两个底层动词的论元结构关系是:他看这种书+他傻了(主体同指,客主异指)。因此可以形成“他看这种书看傻了”而不能形成“他看傻了这种书”,也不能派生出“他把这种书看傻了”。而当“这种书”需要凸显为动结式的致事时,“看”的主体论元受到抑制,“傻”的主体论元受到致使关系的影响提升为动结式的役事,从而派生出“这种书看傻了他”,进而通过提宾的形式派生出“这种书把他看傻了”。但界限原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吃腻”:他吃大餐+他腻了。“吃腻”的整合类型应该跟“看傻”相同,但却可以生成“他吃腻了大餐”,而且“他把大餐吃腻了”也有一定的可接受度,而这两种句式都是“看傻”类句型所不能出现的。
二、动结式论元结构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
鉴于界限原则的局限性,施春宏教授在2015年运用多重界面互动机制对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这一互动机制分为语义层面、句法层面、韵律层面、语用层面这四个层级[4]。其中韵律层面强调注重韵律规则的调节,语用层面强调句式的适用情境选择,句法层面则提出了论元异指规则、论元同指规则、动词拷贝规则和客体凸显规则,这四条规则涉及语义层面的分析,体现出动结式整合互动机制中的连贯性。其中第四条规则是根据施春宏教授2007年对句式之间推导关系的研究提出的,其所得到的句式是特殊主宾句(即客事主宾句),具有派生性;而“把”字句(以及“被”字句、受事主语句、话题句)则是在基础句式和特殊主宾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派生而来[5]。
根据以上四条配位规则,动结式在语义和句法层面的互动表现如下:
(1)当V和R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且其客体论元具有致事性,V和R主体同指时,适用于动词拷贝句、客事主宾句、客事把字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看傻”“演砸”(他演这部戏演砸了→他演这部戏+他砸了)[6]“吃腻”(他吃大餐吃腻了→他吃大餐+他腻了)“唱红”(她唱这首歌唱红了→她唱这首歌+她红了)[7]。
(2)当V和R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且其客体论元具有致事性,V和R主体异指时,适用于动词拷贝句、客事主宾句、客事把字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唱红”(她唱这首歌唱红了曲作者→她唱这首歌+曲作者红了)。
(3)当V和R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而其客体论元无致事性,V和R主体同指,R无客体论元时,适用于动词拷贝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学会”(他学会了乘法口诀→他学乘法口诀+他会了)。
(4)当V和R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而其客体论元无致事性,V和R主体同指,R有客体论元时,适用于一般主宾句、主事把字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学会”(他学会了乘法口诀→他学乘法口诀+他会了乘法口诀)“吃腻”(他吃腻了大餐→他吃大餐+他腻了大餐)。
(5)当V和R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而其客体论元无致事性,V和R主体异指时,适用于一般主宾句、主事把字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骑坏”“演砸”(他演砸了这部戏→他演这部戏+这部戏砸了)“唱红”(她唱红了这首歌→她唱这首歌+这首歌红了)“写错”(他写错了字→他写字+字错了)“铲平整”。
(6)当V和R不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R以V为论元时,即为指动式,适用于动词拷贝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吃早”“演砸”(他演这部戏演砸了→他演这部戏+他演这部戏砸了)“写错”(他写字写错了→他写字+他写字错了)。
(7)当V和R不构成致使关系,V有客体论元,R表示预期结果的偏离时,适用于动词拷贝句、主事把字句,典型动结式用例有“炒咸”。
三、“玩腻”类动结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机制
施春宏教授在研究动结式论元结构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时对“吃腻”类也进行了阐释,鉴于文章 需要解答的问题是“他把这个游戏玩腻了”和“这个游戏把他玩腻了”中的“玩腻”这一动结式特点,故下文结合施春宏教授对“吃腻”的研究来阐释“玩腻”这一动结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机制。
“玩腻”的“腻”及同类的“厌”“烦”等心理动词具有论元结构多重性现象。“腻”可以表示厌烦的心理活动,这样“玩腻”的论元结构为“他玩这个游戏+他腻了”。由此可以构造出动词拷贝句“他玩这个游戏玩腻了”,并派生出客事主宾句“这个游戏玩腻了他”,进而派生出客事把字句“这个游戏把他玩腻了”。
另一方面,既然是厌烦,就有厌烦的对象,因此该论元结构中不但有“他”这样的当事论元,还蕴涵着一个客体论元,这里即为“这个游戏”,故“玩腻”的另一个论元结构关系为“他玩这个游戏+他腻了这个游戏”。就其语义关系而言,V和R两者的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分别同指,根据界限原则及其论元同指规则,叠合后分别提升为动结式的致事和役事。整合的结构便形成了一般动结式“他玩腻了这个游戏”,进而派生出主事把字句“他把这个游戏玩腻了”。
四、动结式致事提升的语义约束
在分析动结式相关结构时,句子的可接受程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肉把我吃腻了”这句话听起来接受度不高?怎样的动结式反转使役句具有较高的可接受度?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探讨。根据施春宏教授2007年的研究成果,动结式的致事都来源于致使关系中使因事件的语义成分,受到动结式内部语义关系的制约,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规约性程度、具体性程度和直接性程度。规约性程度是指相关的成分在认知中高度关联,同时,它们在日常化的语境中经常同时出现,通常可以通过一方预测另一方。具体性程度是指在一个致使结构中,具体的使因成分往往比抽象、概括的使因成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知共鸣,也更容易提升为致事。直接性程度则是指在一个致使结构中,直接的使因作用往往会使使因成分容易提升为致事。
根据动结式致事的语义约束,我们可以解释“肉把我吃腻了”这句话可接受度不高的原因,也可以利用上述三项影响因素提升动结式反转使役句的可接受程度,如“这一大盆肥肉把我吃腻了”这句话就具有较高的可接受度,因为“一大盆肥肉”与“吃腻”事件的规约程度更高,也更加具体直接。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施春宏教授对动结式论元结构进行研究时提出的界限原则及多重界面互动机制,我们得出“玩腻”类动结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机制,从而解释“玩腻”这一动结式能生成主事把字句和客事把字句的深层原因,即“腻”的论元结构多重性现象。如此看来,文首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在对动结式论元结构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施春宏教授对动词的客体论元有无致事性的分类上存在让人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动结式论元结构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的语义句法互动表现(1)和(4)来看,(1)中V的客体论元有致事性,而(4)中V的客体论元无致事性,如果结合典型用例“吃腻”这一动结式进行分析:(1)中“他吃大餐吃腻了→他吃大餐+他腻了”中“大餐”是V的客体论元,有致事性,(4)中“他吃腻了大餐→他吃大餐+他腻了大餐”中“大餐”也是V的客体论元,但无致事性。施春宏教授对同样的“V的客体论元”给予了“有致事性”和“无致事性”这两种评价,笔者对此存疑,并认为其需要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动结式致事提升的语义约束问题方面,施春宏教授运用认知理论提出影响致事显著度的三方面因素,即规约性程度、具体性程度和直接性程度,这三个影响因素本身也会在句子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作用机制值得更加深入地分析。
作者简介:徐颖笛(1998—),女,回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参考文献:
〔1〕施春宏,袁毓林.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J].语言文字应用,2004(2):143.
〔2〕施春宏.動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6):521-535.
〔3〕施春宏.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1):5-21,114.
〔4〕施春宏.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5,29(1):25-44.
〔5〕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2):21-39.
〔6〕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45-57.
〔7〕施春宏.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3):2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