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传递研究

2021-02-10 09:13孟根才次克
雨露风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影视作品翻译

摘要:翻译影视作品并非直白地书面表达,只有深刻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核,才能帮助观众正确体会影视作品传达的文化价值观。那么如何翻译影视作品,如何呈现其中的文化意象,则成为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文化课题。鉴于此,结合多年影视作品翻译经验,本文探讨了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特点和传递规律,并提出了基于文化意象传递需求的影视作品翻译策略。

关键词:影视作品;翻译;文化意象;文化传递

影视作品翻译是地方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影视作品中文化意象承载着重要的思想内涵,文化传递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微观层面上,译者需要以此为基点找到异语文化中相通或相似之处,取其精华并引经据典,最终呈现出符合原影视作品文化价值观念的翻译内容[1]。那么文化意象传递规律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而具体的翻译技巧也值得反复推敲,如何在传承文化经典的同时,尽量少出现过于直白的翻译,是影视作品翻译中需要重点探讨的议题。

一、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特点

(一)民族性与历史性

一部影视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象,首先是翻译其历史文化背景且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形象。也可以将其视作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通过影视作品的可视化手段呈现在银幕之上。民族性是译制片中最重要的文化形象,代表了其影视作品对外输出的文化价值观和表现形式[2]。但是民族性文化意象具有被现代社会解读的特征,故需要从历史背景来看待其中隐含的文化指向。综上,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是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是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文化体现。

(二)通俗性与聆听性

影视作品并非文学著作,在翻译时所呈现的内容需要通俗易懂。异语观众所看到的成品译制片,实际上是经过反复打磨推敲后才最终定稿,也是为了将跨文化内容以异语观众便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翻译之后的对白本身也要具有聆听性,这是对影视作品翻译的更高要求。简而言之,既要通俗易懂,也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3]。故通俗性是影视作品文化意象的大众需求体现,聆听性是文化意象中更具文化魅力的特征。满足通俗性与聆听性的影视作品翻译内容,才利于观众接受和文化传播。

二、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传递规律

(一)以异语观众为中心

无论翻译任何题材的影视作品,其翻译内容的接收主体是异语观众,因此影视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解读,也需要建立在异语观众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异语观众对翻译内容的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性,那么这一翻译结果就不符合文化意象传递的基本规律。异语观众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认知习惯等均与影视作品原著的文化内核存在本质区别,若是翻译内容脱离了异语观众的理解认知上限,断然是言不及义。所以一些影视作品原著的观众评价很高,但是译制片口碑却大打折扣。故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传递规律首先应当遵循观众认知需要,否则所有翻译内容都将是无的放矢。

(二)以影视作品为载体

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创作背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是基于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随着社会发展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会提出新观点与看法,艺术题材影视作品也会因大众审美取向变化而重新选择拍摄角度,纪录片更是用时间线纵向贯穿了文化发展的脉络[4]。所以,无论何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其文化意象的客观载体仍是影视作品本身。译制片并不能脱离原影片的宏观文化视域去独创翻译内容,即便是意译也要遵循原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文化意象传递是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向观众输出其中的文化理解,是影视作品的文化输出,也是译者对原影片的深刻文化解读,而后再依据异语观众的民族文化认知规律来最终选择如何呈现翻译内容。

(三)以艺术加工为手段

原影视作品中会有一些不符合异语观众审美取向的文化内容,或者是异语观众在认知层面上对其文化实质缺乏解读能力。此时,译制片所呈现出的内容实际上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化繁为简亦或化零为整,补充说明亦或形象比拟,都是为了清晰呈现原影视作品中一些不易理解的文化符号。异语观众对于译制片的文化情感认同,也是建立在自身审美取向之上的观影习惯,缺乏艺术修饰的译制片脱离了观众审美视线,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翻译弊端。所以,翻译影视作品时,为了保护其文化意象的传递,最终都会以艺术加工为手段。从修辞手法到句式变化,最终呈现出的台词被深深烙印上了异语观众的审美习惯特征,也因此在传递原影视作品文化意象时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三、基于文化意象传递需求的影视作品翻译策略

(一)契合文化认知需要的直译

从影视作品文化输出的大背景来看,文化本身同时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特点。历时性是历史发展循序渐进中对文化理解的前后差异,而共时性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规律相互影响与渗透最终达成共识的结果。所以,翻译影视作品必须着眼于文化意象的时空维度。纵向审视影视的文化价值取向,可加深文化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横向对比跨文化交际的空间反差,也能在横向比较中找到最契合异语观众理解的文化范本。因此,传递文化意象首先需要契合异语观众的文化认知,而在此基础上所采取的直译策略,实际上也是强调民族性与历史性的文化输出。

如地域文化特点明显的标志性内容,可以采取直译策略。如影视作品《卧虎藏龙》中翻译“龙”一词时,便需要充分考虑异语文化中哪些词汇适合表达汉文化中“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文化意象具有神圣、高贵、圣洁、吉祥等象征之意。如果异语文化词汇有与之相近的褒义詞,则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文化本身并非静止不变,跨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着文化交融,所以“龙”的文化意象传达出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主旋律电影《追虎擒龙》和动画电影《龙与雀斑公主》中对于“龙”的理解差异很大,所以翻译时有必要选择不同词汇以正视听,依据地域文化特点来翻译其中的文化符号。

(二)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意译

译制片中的文化输出融合了原影片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是遵从原著的文化认同,也是避免观众产生文化误解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异语文化中有非常适用的词汇,当然可以采取直译策略。但是如果直译未能表达清楚原影片的文化价值观,或者所选词汇并非异语观众所熟识,那么就有必要采取意译策略。唯有如此翻译才适合异语观众理解,符合影视作品文化意象传递的通俗性要求。以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文化意象传递,也是基于文化融合之后的文化价值观输出。所以,意译也要保留原意,而并非随意捏造,既要言简意赅,更要文化契合。

如《科洛弗悖论》《达·芬奇密码》《蝴蝶效应》《成吉思汗的孩子们》等影视作品,其中都有强烈的宗教文化素材和地域文化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依据民族文化融合的基本观点,则需要找到意译的基础逻辑,以影视作品为载体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传达出原影片中的文化内涵与认知规律,否则就算翻译出其中的浅层思想,未能触及深邃的文化核心,其翻译内容也不符合文化意象传递的通俗性。若是观众熟知影视作品中的一些文化符号特点,就可能对翻译内容有很大的包容性。如《鬼吹灯》系列小说的传播性很广,后续翻拍的网剧《云南虫谷》和《龙岭迷窟》在翻译时意译的可选词汇范围也很多,这是原著作品传播率的一个群众文化认知基础,为翻译影视作品提供了很大的选材空间。但是如果原著传播量很小,未达到大众理解认知范围的基础条件,那么意译的可选词汇范围也会相对压缩很多。所以,译者当与时俱进来看待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取向,可将传播力作为衡量指标,选择意译的方式来融合异语文化,实现通俗易懂的影视作品文化意象传递。

(三)增强文化传播的直意相融

直译与意译在影视文化表达上各具优势,但这并不是译者个人的翻译习惯。如果译者习惯于某一种翻译形式,并能够将影视作品中的深刻文化理念表现出来,也就不必拘泥于翻译方式的约束。郭沫若先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表面谈狐说鬼,实则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那么翻译相关影视作品时,其文本内涵的表达实际上是对于封建统治的揭露,而并非对于牛鬼蛇神的形象介绍。所以,影视作品翻译中文化阐释机理在于深入其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去选择任何一种翻译形式都不为过。再如,经典影视作品《魂断蓝桥》,讲述了芭蕾舞女玛拉与陆军中尉罗伊的爱情故事。如果直译成“滑铁卢桥”很难体现其对应的故事背景,观众也会产生模糊的文化理解。苏轼在《南歌子》中引用这个典故:“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自此“蓝桥”便成为痴情男女为爱情牺牲的文化符号,其翻译中隐含的文化形象也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所以,采取何种翻译方式还需参考影视作品的文化表达内容,契合影视作品文化形象的翻译结果才有利于观众理解,达到通俗性翻译的基本要求。

每一位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习惯,直译和意译并不存在实践性的冲突。所以,为了清晰表达影视作品的文化内容,传递出其中最深邃的文化意象,并不需要拘泥于選择直译和意译中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若是能够利于观众接受,便于文化传播,且符合原影视作品的文化意象特点,均可以作为相应的翻译手段和艺术加工方式。即便是同时使用了直译和意译,也可以增强文化传播效果,满足译制片聆听性的基本要求。很多经典影视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教父》《低俗小说》《泰坦尼克号》《海上钢琴家》《狮子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之所以能够跨越世界各国达到广泛传播的积极效果,也并未拘泥于直译和意译的选择上,均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直意相融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文化意象传递的需要。因此,影视作品翻译需符合传播学规律,而后直意相融的翻译策略便可增强异语文化表意功能,最终实现广泛传播的积极效果,这点用在各民族语言的翻译上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特点具有民族性、历史性、通俗性、聆听性。其文化意象传递规律,主要是以异语观众为中心,以影视作品为载体,以艺术加工为手段。建议翻译影视作品时,采取契合文化认知需要的直译策略,同时应用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意译策略,最终以增强文化传播的直意相融策略为核心,准确传递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之文化意象得以真正广泛传播。

作者简介:孟根才次克(1978—),女,蒙古族,新疆巴州库尔勒人,本科,副译审,研究方向为影视译制。

参考文献:

〔1〕文婧.文化意象转换视角下影视剧中“脏话”翻译的归化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0(11):170-171.

〔2〕侯艳春.从汉语特点及汉人思维方式浅谈影视字幕翻译——以《理智与情感》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6):138-139;141.

〔3〕王建华,周莹,张静茗.中国影视翻译研究三十年(1989-2018)——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上海翻译,2019(2):33-38.

〔4〕刘玉玲.传播学视域下的影视翻译文化意象分析——以《卧虎藏龙》与《魂断蓝桥》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6):49-52.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影视作品翻译
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