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吴志峰
胫前肌无力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胫前肌 无力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步行的稳定性及日常生活能力[1,2]。运动疗法及手指点穴疗法均是临床用于治疗卒中患者的重要康复方法,通过运动疗法或手指点穴疗法都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改善患者预后[3,4]。目前,关于两者联合应用于临床的报道鲜见,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运动疗法联合手指点穴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胫前肌无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55~74岁,平均(62.14±4.57)岁;病程2~8周,平均(4.22±1.35)周;偏瘫位置:左侧下肢19例,右侧下肢25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5~75岁,平均(63.06±5.17)岁;病程2~8周,平均(4.31±1.44)周;偏瘫位置:左侧下肢21例,右侧下肢24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编号:20LL36)。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首次发病;脑卒中病程2~8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缺失症状平稳,无严重听理解障碍;股四头肌MMT分级0~4级;伴胫前肌无力,存在踝运动控制障碍,患侧踝关节被动活动度正常;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生命体征不稳;合并严重并发症;认知障碍;患肢骨折或踝关节挛缩畸形;患肢严重皮肤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下肢运动控制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降压、降糖、调脂、防治并发症等内科治疗及运动疗法,包括PNF技术、Bobath技术、神经促通技术、运动想象技术及运动再学习等,通过患者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的运动训练模式改善患肢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患侧小腿固定穴位手指点穴治疗,患侧小腿点穴阳陵泉、足三里、条口、悬钟、解溪5个穴位。具体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偏瘫侧下肢屈髋40°~50°、屈膝75°~90°体位,治疗师在运动疗法诱发及强化踝背屈时点穴治疗,点穴手法以点、压、拍法为主,力度以患者能耐受、患侧踝关节出现背屈运动为度,每穴点穴5次,每个穴位点穴持续时间5 s,两次点穴间隔时间为60 s,1次/d,治疗3周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6]下肢部分评定,共17项内容,总分34分,评分与下肢运动能力成正比。②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7]评价,包括进食、穿衣、如厕、平地行走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正比。③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采用美国Noraxon MyoSstem1200肌电图机检测胫骨前肌、股四头肌sEMG的肌电积分值(iEMG)及均方根振幅(RMS)。④记录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情况[8],分0~5级,分级越高表示患者步行能力越好,4~5级为步行能力良好。⑤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表(GQO-LI)[9]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从心理、躯体、认知及社会4个维度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本研究中FMA评分、Barthel指数、iEMG、RMS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下肢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升高,研究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2.2 两组胫前肌、股四头肌sEMG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胫前肌、股四头肌iEMG均升高,RMS均降低,研究组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股四头肌sEMG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评定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步行能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上升,研究组上升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出现肌肉痉挛、肌力下降、关节活动度减小是造成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卒中后下肢胫前肌无力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胫前肌无力可导致足下垂、足内翻,造成下肢运动功能障碍[10,11]。一直以来,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治疗都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虽然临床上存在包括局部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口服抗痉挛药物、手术破坏神经通路、生物反馈及电刺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但由于受到安全性、治疗费用及技术条件等限制,导致上述疗法很难在临床推广[12,13]。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治疗对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14]。许荣梅等[15]应用PNF拉伸技术有效改善了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魏海棠等[16]通过对卒中下肢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干预,干预后患者胫骨前肌肌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以上报道均证实了运动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果。
点穴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该疗法的详细记载。该疗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实用性强,安全可靠,因而易于临床上推广[17]。本研究针对胫前肌无力患者,选择了阳陵泉、足三里、条口、悬钟及解溪5个穴位进行点穴手法治疗,能够促进胫前肌与四头肌肌力恢复,从而有利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3]。本研究结合现代运动疗法与传统点穴疗法对脑卒中后胫前肌无力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2个疗程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Holden步行能力评级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疗法联合传统点穴疗法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胫前肌无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同李景琰等[18]报道结果基本一致。sEMG是检测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方法,iEMG是反映肌张力的重要指标,RMS是反映肌肉活动时运动单位激活的数量及参与活动的程度。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治疗后胫前肌与股四头肌iEMG均高于对照组,RMS均低于对照组,同蒋玉燕等[19]相关报道结果一致,提示运动疗法联合传统点穴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胫前肌力,这也是促进下肢功能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联合点穴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胫前肌无力患者肌力康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