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福建三明 365000
在脑部疾病中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脑卒中发病率日渐增多;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患者一旦患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 言语功能障碍的情况,并常伴有睡眠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患者后期康复[1-2]。 因此在为患者提供常规的药物治疗的同时, 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采用镇静类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该药物会对患者脏器功能造成一定损害, 不利于患者病症恢复[3-4]。 针灸治疗具有高效便捷、疗效明显等特点, 在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因此,该文方便选取2021 年1—8 月接诊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切脉针灸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该院接诊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摇骰子法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 参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患病时间1~6 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32±0.34)个月;年龄43~76 岁,平均年龄(60.15±1.12)岁。 观察组中男27例、女14例;患病2~6 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45±0.29)个月;年龄42~77 岁,平均年龄(60.24±1.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该次参加研究的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该次参加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③该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执行; ④该次参加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具有不程度的入睡困难、 醒后无法入睡以及睡眠不足5 h;⑤所有患者均有发生睡眠障碍现象均≥30 d。 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患有血液疾病者; ②有严重酗酒情节以及药物滥用情况者; ③接受该研究治疗方案前进行其他相关医学研究者;④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
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为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国药准字H20100074;规格:3 mg/片)进行治疗,该药物服用方式为温水送服,根据患者病情,服用剂量为1~3 mg/次,服用频次为每晚入睡前1 次服用,治疗周期为4 周。 观察组患者采用切脉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患者的血海穴、太冲穴、百会穴、印堂穴、申脉穴、照海穴以及四神聪穴为主要施针穴位。 若患者出现肝火旺盛则增添侠溪穴以及行间穴进行针灸治疗; 若患者出现肺热痰多则增添丰隆穴以及内庭穴进行针灸治疗; 若患者出现心脾亏虚则增添脾俞穴以及心俞穴进行针灸治疗; 若患者出现肾阴不足、 心火扰动则增添肾俞穴以及心俞穴进行针灸治疗;若患者出现心神失养、胆气不足则增添胆俞穴以及心俞穴进行针灸治疗。 将单式施针手法应用在四神聪穴、百会穴、印堂穴以及神门穴中,而太冲穴以及血海穴则在患者呼气时进针, 申脉穴以及照海穴在患者吸气时进针。 1 次/d, 每次施针结束后休息1 h,6次/周,治疗周期为4 周。
①对比两组患者诊疗效果并实施划分,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按照效果优异程度划分为为3 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患者在经治疗后睡眠时长增加3 h 以上,睡眠质量明显提升,视为显效;患者在经治疗后睡眠时长增加1~3 h,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的,视为有效;患者在经治疗后睡眠时长未出现增加现象,睡眠质量无变化,视为无效。 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数为0~21 分[6];神经功能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施以评估,分数为0~42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7];采用汉密尓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评价,分数为56 分[8]。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 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负面情绪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SQI、NIHSS 以及HAMA 评分对比[(±s),分]
表2 PSQI、NIHSS 以及HAMA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参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PSQI治疗前 治疗后NIHSS治疗前 治疗后9.90±5.51 9.88±5.49 0.016 0.987 7.32±4.55 2.41±2.32 6.156<0.001 23.79±11.43 22.71±11.45 0.427 0.670 13.99±8.54 6.32±5.51 4.832<0.001 HAMA治疗前 治疗后23.75±3.44 23.65±3.52 0.130 0.897 16.93±3.21 12.57±2.52 6.841<0.00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有效治疗时间短、预后效果差的病症,患者一旦患病极易出现偏瘫、言语表达不清、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其中睡眠障碍是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9-10]。 主要表现为夜间无法入睡、日间嗜睡以及易醒等症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以及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增加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11-12]。 目前针对该病症常采用药物治疗, 其中以右佐匹克隆片最为常用,但其仅能暂时性缓解患者睡眠障碍,若患者长期服药治疗极易造成药物依赖,降低药物疗效,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13-14]。 在中医理论中睡眠障碍可归类于“不寐” 范畴,其主要由于患者气血亏虚、阴阳失衡等[15]。脑卒中发病后导致患者脏腑失调、元气外泄、阴阳循环出现障碍,运行规律发生错乱,使其阴虚无法运作、阳气无法隐匿,使患者睡眠状态出现异常;故改善症状应以修复阴阳循环为主,增其亏缺、降其盈余,进而使患者睡眠恢复正常状态[16-17]。 切脉针灸是我国中医针灸体系中的一种疗法,该疗法以中医中辨证施治为基础,利用患者脉象,确定患者施针穴位;切脉针灸疗法的主要功效是通过对患者脉象进行分析, 探查出患者阴阳虚实,根据其实际情况选定施针穴位以及施针手法,有效提升针灸疗法的实际效果, 帮助患者阴阳回归正常运转,机体功能正常发挥,改善患者睡眠情况,保证患者得到充足优质的休息[18-20]。 王力盈[21]研究中脑卒中患者应用切脉针灸治疗后睡眠质量、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44±2.52)分、(6.3±5.4)分,各项数据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41±2.32)分、(6.32±5.51)分,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参照组;该研究在临睡眠治疗评分方面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证明采用切脉针灸治疗脑卒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切脉针灸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睡眠治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对促进患者病症恢复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