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艺·厚德之行”
——2020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美术学类研讨会发言摘编

2021-02-10 07:58喻建十,郭雅希,高岭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美院双年展

展览链接:

大美之艺·厚德之行——2020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美术学类

总策划:贾广健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0日—12月8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F1、F2、F3、F5展厅

编者按:经过近三年的筹备,2020年11月20日,“大美之艺·厚德之行——2020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终于与大家见面。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分美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类别隔年交替进行展示,此次的展览为美术学类,展出了天美美术学类173位教师共330余件作品,检阅和展示了教师近年来教学、科研、艺术创作成果。展览研讨也于同日举行。展览和研讨互为补充,为天美的未来发展明晰了方向。

主持人: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喻建十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郭雅希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高岭

嘉宾: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林木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 李毅峰

天津美术馆馆长 马驰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杨惠东

天津画院副院长 陈治

天津画院专职理论家 孙飞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贾广健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霍春阳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授 张京生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处长 范敏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伟毅

中国书画报社常务副主编 路洪明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张小庄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周午生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赵栗晖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吕铁元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 郑金岩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 姜中立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谭勋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王爱君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张锰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刘永胜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动画艺术系教授 余春娜

天津美术学院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 范晓楠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讲师 赵素梅

贾广健 秋花图 中国画 165×420cm

贾广健: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双年展应该是天美文化的体现,天美的校训是“崇德尚艺,力学力行”,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大美之艺·厚德之行”,这两种表述其实都代表了我们对文化倡导和引领的方向。一个学校倡导的文化,实际上引领这个学校的发展。天津美术学院拥有天津最大的美术创作教学群体,这个群体在整个天津美术创作格局中是举足轻重的,在全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领域也有一席之地。所以我想和大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天津美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

第二,我认为一个学校的文化有两个重要的支撑,一是学校本身的文化,一是地域背景下的文化对于学校的影响,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过去说天津是码头文化,后来说海河文化,最近一两年概括天津是古今交融、中西合璧,说明天津也在不断寻找可以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所以,大家可以从大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天美的发展。

第三,我想通过研讨会,研究我们将来的科研怎么能够在现有的水平上有一个提升。

林木:我觉得这次双年展中的国画水平相当高,这个符合我对天津美院的基本看法。天津美院在全国美术类院校中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就中国画而言,中国画中最重要的一股思潮,工笔画思潮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从这儿出去的,像何家英。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贾广健的工笔花卉也是国画界的一根标杆。霍春阳则是传统文人画的坚定捍卫者,笔墨品味的楷模。年轻画家陈治参加了几次全国美展,拿过全国美展的金奖,是有影响的后起之秀。今天还看到霍岩的作品,用笔老辣。周午生工写兼之、色墨并用的没骨花鸟画也令人印象深刻。天津美院中国画传统深厚,老一辈画家有秦仲文、溥佐、孙其峰、萧朗、张其翼等,后辈画家在中国画的各领域如山水画、工笔画、新文人画、现代水墨、表现性水墨等国画类型中也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如白庚延、吕云所、李津、阎秉会、刘泉义、李孝萱……这种在当代中国画各种类型中均有领军人物或代表人物的情况,在全国美术学院系统中是不多见的。

谈到目前中国画的趋势,天津美院在这趋势中属于典型状态。我写了一篇文章谈中国画当前的发展趋势问题,从这几届全国美展的趋势来谈。这个中国画趋势就是指在写意和工笔之间,打破工笔写意的界限,或工或写,或工写兼之,工笔开始朝写意靠,写意也融入一些工的成分,这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国画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在天津美院表现得非常突出。由此可见,就在全国的影响而论,天津美院的中国画在天津美院的形象建设中有着何其重要的作用。

霍春阳:从这次展览中看到了一些亮点,年轻人在进步,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但是在图式上,而且是在深化,是在一步步地坚持。这一点是可喜的。林木先生常提的中国化的问题,我在展览中看到了很好的苗头,包括油画,郑金岩的画看了以后很有感触,中国画境界不同西方,用中国的境界画油画,中国的审美观体现在油画上,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很好。我们近百年来对于自己文化的否定,可以说是被西方人洗脑了,包括我自己。

现在GDP上去以后,我们文化自信也跟着上来了,但文化自信缺失太多,当前马上还回不来,这种自信要结合对于传统的深入了解才会产生效果。我们引进西学后出现了价值混乱,现在我们表现的繁荣是停滞在图式层面,没有看到在境界和气象上的起步,这个缺失了。

我们祖先是站在这个地球上思考问题,思考的是天地的问题,不是说今天有东方和西方,我们祖先早考虑过东西方和南方北方,我们是立体性和归一的,而不是区域性的,这个是不可动摇的,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而且在绘画和一切领域都发挥光彩,在这方面需要我们认真解读,去认知、去感受博大精深的精神价值。

张京生:每天我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总会影响我这年已80岁的人的情绪,直白一点说,我讨厌“煽动”,“感动”也别太多,我渴望人们之间相互传达的“温度”——“人的体温”。浏览天津美院教师作品双年展好似见到我熟悉的老师一张张“生动的脸”,不断成长“变化的脸”。在此我只提及油画专业的两位老师:一位是郑岱,一位是马元。

郑岱的《油画艺术导论》,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尊重“油画样式”不仅在于它的具象、抽象,不仅在于它的写实、写意,而是在于它充满人性温度的诞生、成长、成熟,甚至面临消亡的自觉过程。郑岱或许以此为追求,对自己的油画进行了诗意的表现,对色彩进行了归纳,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你才有我、有我才有你的依存状态。造型虚化、概括,使观者有想象的余地。另外把油画材料尽力平面化,不要多余的厚薄干扰。其效果确有诗意有“温度”。

马元老师的装置作品《1970年》,一块厚木板上,放置一枚白色乒乓球,一个红色球拍,一块沉甸甸土红色的砖头。我最近看了电视中播放的宣传中国女排和中国登山队的事迹,有些感动,很了不起,但看了马元的《1970年》,觉得该作品更为本真、温暖。

我也非常喜欢郑金岩老师的作品,不少人说他的油画具“中国民族化”特征,我持保留意见,我喜欢他的作品理由有两个:一是他的油画画得很“地道”——特别像油画,没有对油画材料的“地道”把握是画不出来的。二是他画面中呈现的“物”——崇祯皇帝、弗洛伊德、三个羊头……统统都传达出郑金岩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温度!

在此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温度”的互动?因为人是有心脏的人,煽动往往会损害心脏,心脏受损了,人还能思考吗?画画的人要思考,被画者(物)要思考,看画的人也要思考,大家都要避免心脏受损,要保留思考的余地,更要保护思考的权利!

何延喆:贾广健院长为展览起的题目挺好,里面涉及两个关键词“大美”“厚德”。大美乃道之所在,具有宏大叙事之情怀。厚德是《周易》里的话,厚德载物,如贾院所言对应校训。厚德包括三个方面,天德、地德、人德,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这个德简直是包罗万有,太全面了。

大家说女子相貌如果不好算不算德不好?这个是人天生的缺陷,无法掌控,因此人都需要后天的积累。有一个讲《周易》的举过一个例子,过一座桥,假如你从桥上很自由地走,回过头来数数只有几个脚印落在桥上,说明从桥上走过的时候只需踩踏很小的面积,但是如果没有桥面的广阔,只留脚下这点地方,你敢走吗?所以不要认为很多东西没有用,一个学校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要只看成就高的地方。中国画成就比较高就看中国画,油画成就比较高就看油画,版画成就比较高就看版画……必须建立全盘格局的意识。从文脉传承、历史沿革、人才储备、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等方面,共同构成大美与厚德的状态,如此才能完成宏大叙事的使命。

李毅峰:我曾经研究过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统而言之,约有三种。

第一种是“心法”教学,即古往今来所传承的师傅带徒弟。从磕头进师门,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天跟随老师耳濡目染,在言谈举止、行动坐卧中传授师者毕生之所得,学者也从师者的言传身教中得到心传。这就是“心法”教学。

第二种是“理法”教学,像历史上的书院,包括一些民间学术组织,比如湖社。这些带有机构性质的教学,大多通过传授和交流教学内容之“理”,来传达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从根本入手而展开的教学。

第三种是“画法”教学,就是现在美术学院性质的教学方法,重在诠释和解析美术技术之法。美术教育必须先得“法”化,进入到“法”的教学层面,才能实现其综合的教育理念。

但天津美院与其他的院校有所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仅是在方法层面上解决美术研究和创作的技术问题,因其富有诸多历史传承的地域文脉,以及诸多具有传统造诣和现代精神的名师,使得天津美院在“画法”教学的基础上,又能由“法”入“理”,由“理”入“道”,深入绘画的本质去展开教学。

马驰:三十年以前,美院的招生规模还特别小,但即使是这样,美院也代表着这个城市里百分之九十的美术生态。而且这个城市里面学画画的孩子,上美院也成为最好的、最终的出路。那么今天再看这个事情,美院的招生规模扩大了,现在各个地方都是这样,学画画的孩子们也多了。但是你会发现,美术学院已经不是这个城市里面美术生态的全部了,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机构、拍卖行、艺术街区、艺术媒体,在教学方面,也有不同大学的艺术系。但是细究下来,这里面大多数的从业者,都是美院毕业的。这就证明,美院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城市美术系统的孵化器,所有的事情都似乎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霍春阳 亭亭玉立 中国画 136×68cm

喻建十 四条屏 中国画 179×48cm×4

回到这个展览的话题,美院教师的这些优秀作品,都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它代表着一种趋向。教师的审美、创造会影响到学生,而这些学生,带着教师的价值观,最终会回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再持续地发散这些影响。所以讲,美院教师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力是持续的。因此美院的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大的课题,还要再扩大规模,尤其天津美院本身是传统艺术的大本营,我们也应该把这种影响力尽可能地扩大。

杨惠东:看了展出的国画作品后最大的体会,就是天津美院的国画学风非常扎实,特别讲究法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求。

宋代朱熹比较过杜甫和李白的诗,说“杜诗可学,李诗不可学”,杜甫之诗博大精深,格律森严,有法可循,以“正”胜,李白之诗狂放不羁,天纵豪情,以“奇”胜。“正”与“奇”在中国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正”是高于“奇”的。

周午生 惠风和畅 中国画 80×253cm

《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一个典故,马援任交趾太守时给两个侄子写信,他两个侄子“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马援告诫他们,“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所以,以学诗而论,学杜不得,“刻鹄不成尚类鹜”,而学李不得,则“画虎不成反类狗”。学画自然也是如此,也必须以“法”为归依。多年来,在外界的印象中,在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格局中,对于法度的高度重视一直是天津美院非常突出的优点。我的硕士是在南京师大读的,据传徐悲鸿先生离开南京北上主持北平艺专之际,特地告诉我们南师美术系的负责人,傅抱石先生画得非常好,但不适宜教学,只宜教美术史,因为他的画是天才型的,无迹可寻。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教给学生的是“法”,无法而法,用之艺术创作当然可以,但移之教学,则万万不可。

孙其峰先生的中国画教学注重传承,注重法度,这么多年来,天津美院的中国画教学一直是遵循着孙老的教学思想延续下来的,我想对于法度的重视,对传统的注重,是天津美院在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格局中非常突出的特点、优点。天津美院之所以人才辈出,也正因为这一点。

陈治:惠东老师说美院特别讲法度,这个讲法度的问题其实既是一个好事,也是让我感觉是特别危险的事情。美院的老师教画法是必然的,具备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画理的传授,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一旦成熟的法度法式的传承变成严格的画法相习,教学就会模式化,本应培养充满艺术想象力的美院的教育就会没落下去,我想当年没有太好的法度的时候,反而有很多可能性创造性。我个人是属于法度成熟以后的受益者,但我遇到的问题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表现空间在哪里,我对美对艺术的独立认识是什么。虽然我得了美展金奖,在别人看来很不错,从人生来说是挺完美的事,但我并不认为这是艺术上的好事,也不觉得就达到真正画家应该的状态,反而有段时间特别困惑特别慌张。为此我问过霍老师,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我讲了他在困惑的80年代到处去学哲学,去学文学,我当时也没有太理解。后来有一次我做高研班的时候,请阎秉会老师上课,闲聊中阎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中国的艺术跟中医一样,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调整循环。两个老师的话突然让我明白,艺术上的求变也许不是艺术本身能给出答案。还是改变自身,从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思想深度上把自己重塑一下,然后在自然而然的过程当中审美认识肯定是不一样了。另一个人看绘画还能一样吗?这个不是平移的改变,而是上升一个层次。

孙飞:我谈一下天津美术学院的油画传统。我发现我院的早期油画师资大多具有上海美专的背景与影响。比如李骆公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他又有日本留学的背景,从日本转嫁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且较多地受到弗拉曼克等野兽主义绘画的影响。天美早期油画的这种类似的师资背景,对天美油画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概括起来,它既不同于徐悲鸿先生对现实主义油画的输入,又不同于央美50年代对马克西莫夫苏派油画的输入。虽然秦征先生、张京生先生、汲成先生等也学出央美,但比如秦先生的《家》在写实表现中那种浓厚的人性色彩和人情味道,张先生那种诗性的色彩,汲先生那种表现主义的趋向,还有张世范先生源于博巴系统的那种生动的气韵等,都体现出天美油画强调个体精神体验与表现的多元化特征。强调作为艺术家的独立的精神价值与自由,成为天美油画颇具表现性的学理与学风的基础,或许这对天美油画此后呈现的风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范敏: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双年展的初衷就是展示与检阅并重,早在2018年就开始策划这个展览,跟高岭老师商量,高老师也做了一个翔实的策划书,但去年由于经费问题没有做成。直到今年(2020年)9月初才落实了经费,并开始着手做这个事。我们想把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双年展做成一个天津美院的品牌,美术学和设计学每年交替举办,构成双年展的构架。

本次双年展要求教师的作品应该是近五年内的创作,各位老师和嘉宾也都看了整个的展示风貌,我觉得天津美院中老年教师的创作热情以及对于绘画的理解认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强调作品应为近五年的创作,但还有青年教师交五年前的作品。这个展览是不是起到督促的作用?教师们是不是能够意识到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但总体讲教师双年展对于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今后可能考虑双年展与绩效考评挂钩,从而提升广大教师的参与度,将双年展真正办成天津美术学院的学术品牌。

路洪明:作为教师双年展不仅仅是展示几幅教师的作品,还应该通过这些作品追溯教师的学缘传承,从而通过这种传承形成对天津美院美术学类教学体系的思考。如果仅仅是看到每个教师几幅画的展示,从教学体系建设的角度讲意义不大。包括这个研讨,我们是通过这些作品来思考天津美院的教学,这是与其他展览不同的关键一点。天津美院的教学体系一直处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刚才有老师也谈到了,老一代、中生代和青年一代,他们的学缘是不一样的,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放在美院里就会形成学术的氛围,这种学术氛围的形成,对我们的教学是有莫大助益的。一个学院气象来源于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面貌作品的碰撞。这种碰撞使我们回归到美术的本体,而回归美术本体的目的就是我们要把教学回归到艺术规律的传达。如果仅仅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老师画什么教给学生画几笔,从现代美术教育讲是有问题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丰富的社会美术现象总结成艺术规律,然后把这种规律传达给自己的学生,从而形成新的生发,形成新的面貌。

赵栗晖 流星雨 中国画 145×52.5cm

吕铁元 苏轼诗 隶书 180×50 cm×4

周午生:我介绍一下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学情况。首先是梳理中国画教学文脉。十三五期间我们申请了项目,计划最少出21本书,这套书对于中国画的教学、中国画学院的教师特点和历史沿革都是梳理。有了特点才能知道今后如何招生,如何选拔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如果不知道是什么特点,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只能是全国一盘棋地走。同时,知道了特色,更重要的是继承并发扬它,在强调特色的基础上再有新的发展提升。这里面当然各二级学院也可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也可能有不同的特点,但我觉得传承很重要,特色不要弱化或过多地分化了。

第二,我觉得天美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基本功。天美尊重艺术的本体和艺术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看家本领。没有强大的基础支撑,后面再如何变化也是不容易让人信服的,因此我们强调中国画大的基础,让学生打好基础,后面专业方向再细化。这里让我想到我们中国画学院的基础部设立的问题。目前基础部的成立计划正逐步清晰。

陈福春 西域清旷图 中国画 180×97cm

马骏 游·隐 系列之一 中国画 70×145cm

陈治,武欣 儿女情长 中国画 172×200cm

徐展 吉祥甘南 中国画 200×190cm

周世麟 花系列 布面油画、丙烯 180×180cm 2020年

第三,我们天美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坚持传统,当然也是呈现多样性的,这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像霍春阳老师等就是完全坚持传统的,像何家英老师等就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画出新意来,像李孝萱老师等是在坚持传统同时强调出新。总之,我们要强调我们的特色,再进行细化。

赵栗晖:我很不愿意提中西合璧的问题,这是两个体系的问题,受各自哲学和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学校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购入了一批高仿画作,其中有郎世宁的画,当时遭到国画先生们的一致反对,认为格调不高。虽然郎世宁带着一个谦虚的态度,努力地去学习、追摹中国传统绘画的样式和技巧,但是固有的还是一个西方的绘画体系。他无论怎样模仿,还是带有很深的烙印,这使我们看他的画还是属于西方绘画的体系,这个背后主要是哲学和文化审美价值观支撑,从而形成绘画的表象。

多年前在中国美院曾有过拿什么作为中国画基础的讨论,谈到白描,但是白描是怎样的白描,难道是去掉调子以后的素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有时候说到中国绘画总是要提可以被中国工笔画借鉴的几个西方画家的以线为主的素描,似乎我们可以用他们以线造型的方法来改造工笔绘画,但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西方线描和中国白描的区别简单说就是对于形体的概念哪个考虑在先,哪个在后的问题。西方画家的线描是先体而后形,而中国的白描是先形而后体,注重的是外造型,是外部形态融入画者主观感受,重新熔铸后的再造之形,是具象中的意象表达。关于训练学生意象造型的方法,古人是有具体办法的,这个就涉及知识架构的问题,古代的画家要通晓相法,从人的面相角度和特征来说,用汉字来记忆,是用形象化的记忆方法来达到目识心记。我在敦煌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传统处于不断的解读中,提出以古人心为心去解读传统,只有尽最大可能贴近古人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最恰当地解读传统。

潘吉成 荷2 油画 60×60cm 2018年

姜中立:天津美术学院油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入与学习,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个阶段多位老师,如李骆公、穆家麒、康明瑶等先生来到天美任教,开始了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之路。因为这些教师在自身的学习阶段受现代绘画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个人作品从理念到画面造型、用笔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意味,对后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风格的整体走向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二阶段,多元与发展,指的是改革开放前后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教师代表是秦征、张世范、张京生、汲成、沈尧伊等先生,他们基础能力强,对艺术有思考、有追求,同时由于社会的开放和教师学习路径的不同,每一位教师把自己的特长或放大或创新,使天美油画构架了一个多元共存的艺术场域。第三阶段,研究与融合,主要指80年代末至今,代表人物是孙建平、王玉琦、祁海平等教师。这阶段明显的特征是,一方面对西方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度研究和体验,另一方面重新构架艺术标准,把东方美学融入西方油画中。

段晓刚 2020年5月1日—2020年6月29日 丙烯 60×50cm

祁峰 观-2 油画 155×200cm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的总体特征,第一,情感表达率真直接;第二,本体语言研究深入;第三,具有强烈的表现意味;第四,东方美学与油画表现的融合。

范敏 涅槃-24 版画 65×50cm 2018年

李旺 琐记 版画 120×120cm

郭鉴文 风景之三 版画 100×80cm

寇疆晖 逐渐逝去的风景-2 版画 65×92cm 2018年

吕培桓 消失的风景 水彩画 37×56cm 2020年

熊永平 爷孙俩 水彩 106×74cm

何元东 抗争 壁画 240×480cm 2020年

李筱谦 肖像1 综合材料 190×200cm

景育民 高山流水 雕塑 200×100×160cm

陈钢 倪瓒之-在太湖 青铜 62×41×33cm 2019年

邹红琴 见证 陶艺 尺寸可变

王爱君:作为美院最新锐的学术阵营,实验艺术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是四方精英汇集的地方。毕业于天美的优秀研究生、加盟的各个国籍的艺术家、留学海外的青年学者,构成了实验艺术学院不同国籍身份、不同专业领域、个性开放、思想活跃的新的艺术群体。这一群体具有多层面文化共生的天津文化特色,也延续了天津美院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兼容并蓄、艺术民主的学术传统。

今天艺术表达媒介的多元化已成大趋势,科技的发展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视觉与思维。天津美院也在拓展装置、影像,以及综合了多种媒介的表达方式。媒介的改变也必然会带来语言与思维的改变,这种基于现实生活和科技进步,以及面向未来,可以与世界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丰富的多元的创新的未来式的多种媒介的表达方式,也将是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形态。

实验艺术学院的教师整体年轻,十几年前还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天已经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学科带头人。“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在实验艺术学院教师身上也有体现。我们学院的贾纯老师,毕业于巴黎美院,平时好像寂寂无声,研究了多年民国的体育,从民国体育入手做了一系列作品,作品看起来像文献梳理,进而进行当代方式的转化,是一系列很学术又很特别的作品,在南京国际艺术作品展获得了学术奖。我们学院有很多这样的年轻教师,这个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底气。

张锰:这个展览的好多作品我都挺喜欢,对我个人是一种享受和补益,既然是教师作品展,在学校空间做这个事,就自然有了教学这个功能。2011年我参加中央美院课程展,全国选了13门课,从物质到影像,涵盖很广。五年之后又被邀请同类的名叫教学相长的展览,展览要求一个导师带三个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作品同时同地同展,所以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我感觉教师作品展的重要功能就是教学相长。

汤耀胜 封存-传承 80×50×120cm

此次展览,沿着展线观看,能看到油画、版画、雕塑、国画、装置、新媒体等不同材料的更替,这种跨媒介就是实验艺术特别明显的特征,五层展厅涵盖了实验艺术探讨的几乎所有媒介,你的态度是什么,你关注的是什么,只需选择一个合适的媒介。例如我们实验学院多一半的专业是需要数码媒体、数码技术,我们强调的是合适地使用技术,不是探讨研究技术本身,不是研究软件,而是使用软件。

实验艺术需要这样循序渐进教学形成的策略与尺度。纸张与水墨之间能达到什么样的关系?油画布与颜色达到什么尺度?什么技术能准确地传达合适的观念?这个多媒介的展览给我们的提问提供了很多解答。在众多的好的作品面前,我们都把自己还原成学生,探讨创作与教学之间有效而又乐趣无穷的关系。

张锰 七里海 三频VIDEO 5分12秒

蒋旎 东方记忆 第一回 影像作品 尺寸不限 2019年

余春娜 兰 动画数字影像·计算机LED显示 1080×1920像素

刘永胜:单就个人的感受而言,我在观展中是越看越觉得尴尬。尴尬在哪?同为美术学专业,在这样规模的展览中,人文诸专业的作用几乎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当代的艺术展览和艺术家的创作一样,不仅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观看的方式,也应为观众提供一种认知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今天艺术领域知识生产的一部分。我们不断地在强调天津地域文化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确实存在,从我们教师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得到确认。问题在于,天津地域文化的“多元”,具体体现为哪些“元”?其形式和特征是什么?它们与天津地域文化是如何建立联系的?一般而言,这些问题更多地属于我们人文诸专业思考的范围。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们的艺术面貌大都清晰且有个人的特点,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有让我们赞叹的优秀作品。今天会议上比较少提到的版画、雕塑和实验艺术各专业,也都有各自成绩斐然的代表。这表明,天美多专业、多学科并行发展的局面已经是形成了,各学科、各专业的老师们多元化的创作探索,已经是全面展开并卓有成效了。就展出的作品来看,实践专业的老师们已经在艺术探索上走在了前面,但就展览陈设的方式来看,这种多元的现状并没有哪怕是简单的梳理。

关于我们学校自身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和思考,不仅可以通过系统研究以论文或著作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展览的呈现方式体现出来。学校以双年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师们的教学和科研状态,必定会推动教师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但其作用不应仅限于此。所谓美院文脉的梳理,也不应只是某种单一线索的考查,而是在区域文化影响下对我们自身历史和现状做出的整体观照。显然,人文诸专业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余春娜:区别于单纯的美术学或设计学专业,美术学院体系下的动画专业,有着比较鲜明的结构属性和气质特点。首先,自建成开始,动画专业就在成长与积累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设计学的资源优势,从这两个学科中不断吸取养分。应该说,这两个学科为动画专业的成长,做了长足而宝贵的贡献。其次,多年来,动画专业依托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国家级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十余年不断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多学、多看、多参加不同层级的绘画展览、设计展览以及动画新媒体展览,力争从跨专业跨学科的领域中,从不同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应用到创作中去。

董大明 商眼-3 数字摄影 50×70cm 2020年

刘娜 待到山花烂漫时 综合材料 40×120cm

布展时姜中立老师看到我的作品后跟我谈道,美术作品里是否应用一些新媒体技术,未来可以成为美术学和设计学交叉融合的工作的基础,比方说油画元素、国画元素或版画元素结合动画新媒体技术。当然我们知道这些结合早已经应用得非常普遍和成熟了,这些元素或符号的利用或许仅是浅层次的表述,而深层次的碰撞有没有呢?我相信一定也会有。我认为,可以先把一些形式或语言的碰撞作为我们共同合作发展探索的一个开始,先磨合,迈出几步。合理搭建研究创作平台与体系,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层面联合创作实践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形成学科深度交叉,无疑有利于形成多方合力,找准发展问题,破解发展瓶颈。这也是我对于美术学院体系下动画专业发展的一个想法。

赵素梅:张京生老先生谈到的三点给我印象很深:一是多参与各种平台,二是天津美院要有争论,三是做艺术要传递温度。那么这次教师双年展与其他展览不同的正是给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不同于其他展览和研讨会的最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我可以跟同事们面对着作品去进行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交流和探讨,然后刷新了我对同事的认识和了解。教师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语言的精准把握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还让我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不同专业之间融通之处和坚持独立的尺度问题。这个真的是很难得的一种体验和交流机会。那么心无杂念做最纯粹的艺术,做持续对艺术本质追问的有温度的艺术,并把这种理念和状态融入教学中去也是我今后更要坚持的方向。

张轶 Possibility of our figure 亚克力玻璃 100×100cm

喻建十: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把学校整体面貌做了全面而透彻的梳理。对此,我感受颇深。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当下学校特色归纳为“学风扎实,道同形异”。应该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学风都是扎扎实实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而“道同形异”是我们学校教师艺术创作的特色,也是我们教学的特色。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怎么融入新文科建设中,这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虽说我校的办学历史已有百年以上,但是正式成为美术学院的历史,至今只有四十年,而在时逢四十年之际举办的此次双年展,正可作为对过去四十年来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常言道“四十不惑”,天津美术学院今后如何站在新起点,瞄准新方位,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使命,将成为我们每一个天美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记得过去有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尽管我们面前并非一片坦途,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常年来的潜心探索,更来自于今天各位专家的精确点评。所以我与在座的各位同行一样,相信通过今后类似的展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一定会有新的提高。所以我现在想了24个字——学风扎实,道同形异;脚踏实地,精进不已;坚定自信,未来可期。相信今后利用双年展这个平台,咱们学校的学术水准和教学水准一定会越来越好,特别是有大家的支持。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美院双年展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桑坤利作品选登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乐志婷作品
李戬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张建霖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