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思政的能源环境类专业慕课建设模式探索

2021-02-10 03:25张丽徽毛可可苗云飞
关键词:学分专业课专业课程

张丽徽,段 锋,毛可可,苗云飞

(安徽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一、引言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低碳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能源与环境学科以认识和解决中国及世界高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研究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措施,最终达到协调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3E)的目标。通过对能源环境类专业课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从科学视角和人文精神两个维度去认识和分析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的不同层次探索能源与环境的最佳平衡点。

能源与环境学科各种理论、技术相互交融、互相渗透,这无疑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植根于能源与环境专业课土壤,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在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力争每门课程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合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系统地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课程体系改革。

慕课(MOOC)将互联网与教育充分进行结合,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从互联网提取专业知识和思政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应用慕课平台,改变教学场景,丰富教学手段;利用慕课的开放性,打破专业和学校壁垒,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把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向外传递,面向更多不同背景和水平的学习者,起到推广和示范作用,形成社会效应。因此,探索在慕课平台上建设融合课程思政的能源环境类专业课体系是现阶段专业教师需要思考探索的方向。

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专业课体系改革为例,探讨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分析慕课平台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助推作用。

二、专业课课程体系应紧跟时代发展

(一)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校和专业特色

安徽工业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从学校的历史沿革来看,本身与冶金行业有着深厚的渊源。能源与环境学科自创建以来,就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热能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内容偏重于冶金过程中节能与环保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从目前经济发展布局和高校建设形势来看,仍然开设冶金工业炉方向的学校仅有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良好教学传统的专业,应该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地与时俱进,革新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增设紧跟冶金热工方向发展前沿的选修类课程。

(二)课程体系建设融入学科前沿、热点

随着学校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才引进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自身实际,学校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近年来能源与环境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人才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方向广的优质教学队伍。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又发展和凝练出三个学科方向,分别是动力工程、制冷工程和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与传统的热能工程方向组成了基本涵盖全部学科方向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依托传统专业,稳定新兴专业、开拓交叉专业,坚持抓重点、分层次、重建设、滚动发展为原则,围绕专业方向建设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教师个人科研优势,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并将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融入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三)课程体系设置

能源与环境类专业在压缩理论课程授课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图1反映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9年培养方案中本科生培养课程设置情况,图中以各类课程的学分作为数据基础。该专业课程可分为六个大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41学分)、学科大类平台课程(37学分)、专业基础课程(27.5学分)、专业课程(13.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3学分)和选修课程(18学分),合计170学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中的平台基础课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传热学和燃料及燃烧学。专业课分为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均设置13.5学分的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选择一个方向修读,即能满足毕业学分要求。鼓励学生选修方向课程,修得学分可计入专业选修课学分。专业选修课要求修满至少12个学分,除了可修习非选定方向专业课之外,还开设了如热工CAD技术基础、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业生态学等通用专业技能类课程。

图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一)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本,以课程思政为魂

“成都宣言”将本科教育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要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就必须以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为本。本科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程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抓手。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促进。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为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源与环境类专业课尤其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以科学态度认识能源现状、能源对社会的贡献和能源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建立能源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认知。通过更多思政元素的挖掘,促使学生从“学为小我”到“学为大我”的学术志向提升,让学生以守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激发他们从事“节能减排”“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等研究和工作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

以“燃料及燃烧学”和“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为例分析专业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燃料及燃烧学”和“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两门课程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获批成为省级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积极引入课程思政内容,表1反映了两门课程中部分知识点与思政内容结合的教学设计。

表1 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改进,让课程思政不光“有高度”,还要“有温度”,把“天下事”“家国情”讲成“身边事”“专业事”,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打造精品慕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慕课平台利于课程建设

慕课是开放式教育理念的物化形式,慕课平台的使用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新的定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整合混合式教学和学生的在线学习,构建新型教与学的关系;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和参与教学改革的自觉性,督促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同时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利于课程思政内容的多元化、多形式融入,使课程体系改革有的放矢,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同时,慕课平台提供的讨论、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教学活动也对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做出了最及时的反馈,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纠偏,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真正推进了教学改革,重塑了教育教学形态。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慕课等其他的网络教学平台确保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顺利实施,而在线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政策的导向和外界压力正好形成推力,让专业课教师真正地行动起来,让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建设落了地。

(二)慕课平台的推广和示范效果

慕课平台以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能够最高效地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方面促进我们自身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把我们的建设成果推广和呈现在更多的学习者和同行面前。在不断地接受批评和建议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同时提升我校能源与环境专业在业内的知名度。慕课平台将把我们融合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更好地进行推广,使之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

五、结语

能源与环境专业作为贯彻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性学科门类,承载着教化专业学生与公众的社会责任,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让学生在能源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并把其职业规划与国家绿色发展目标相统一,是每个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慕课作为紧跟“互联网 +”浪潮的教学平台,能够最大程度落实“开放、共享”的理念,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推手,用好这个平台,培养出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擅长研究式教学的教师队伍,打造出能源与环境类专业的 “金课”体系,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学分专业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