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要〕 “打造改革开放高地”是开启自贸区改革的目的。作为我国第二批自贸区,福建自贸区通过简政放权、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监管执法体制改革等,成为“改革开放高地”,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提供了“福建样本”。其成功的精神密码蕴含在党的坚强有效领导中,彰显了党一心为民立党为公的初心、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展示出党铭记历史开拓未来的眼界,也体现了党立足国情布局全球的气魄。与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相比,福建自贸区在政府行政服务能力、风险监管体制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为此,以福建为代表的自贸区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效能提升,以增强政府全过程监管能力为重点应对规制放松的风险,以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为保障打造公正、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从而助推我国改革走过深水区。
〔关键词〕 福建自贸区;放管服;改革开放;监管能力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4-0063-06
2013年9月27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拉开了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的序幕。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福建自贸区)成立于2015年4月21日,地理范围包括福州片区、厦门片区和平潭片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批自貿区。“创建自贸区目的是打造改革开放高地。”〔1〕以福建为代表的自贸区重启了新一轮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2〕,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截至2019年底,自贸区累计形成223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3〕。建设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8年来,自贸区建设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在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自贸区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第三浪潮”〔4〕的内在精神密码是什么?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自贸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继续引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阶段?笔者将以福建自贸区为样本,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福建自贸区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
“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5〕福建自贸区自成立以来,从“放管服”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入手,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的方法,用开放倒逼改革,打造了公开、透明和便利的营商环境,助力贸易、金融及投资领域改革,形成了以制度创新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福建样本”。
(一)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 打造精简高效政府
一方面,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福州片区在全国率先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在汇集36个部门的综合服务大厅设有70个办事窗口,集中实施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400多项行政事项〔6〕。厦门片区通过清理已有审批事项,实现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下放、转移和整合。特别是在“多规合一”改革审批流程基础上创新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五个一”工作机制,极大压缩了审批环节、精简了审批材料、节省了审批时间,被复制推广到全国并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平潭片区推行的“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 投资审批管理模式,入选2019年中央组织部编选的改革攻坚克难案例。
另一方面,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厦门片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三证合一、一照一号”改革,其首创的24位企业注册编码规则,作为“一照一码”范本被国务院定为“社会信用代码”,并在全国复制推广。自2015年起,福州片区陆续把涉企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备案管理类证件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到2017年实现了“18证合一”,到2018年做到了“31证合一”,为在全国推行的“多证合一”改革提供了福州经验〔7〕。
(二)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在国际贸易方面,福建自贸区整合相关流程,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 使不同管理部门进行信息互换,实现了“一个平台、一个界面、一点接入、一次申报”。截至2020年底,43个部门已接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实现了对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出入境运输工具的三个全覆盖,受益企业6万多家,单证日处理量突破100万票,货物进出口时间从4个多小时减少至10分钟以内,船舶进出境时间从36个小时左右减至2.5个小时以内,年均节省企业开支超过300亿元〔8〕。福建自贸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被商务部评为自贸区最佳案例之一,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福建自贸区探索实施了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大幅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同时,改审批为备案,使99%外资企业的设立通过备案来完成。到2019年5月,福建自贸区新增外资企业数量近4 000家,从而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新增外资企业数近一半〔9〕。随着福建自贸区改革的红利逐渐扩散到全省,三个自贸片区以及全省的营商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逐渐成为企业家创业干事的热土。
(三)改革监管执法体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自贸区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改革,带来了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政府管理约束力的弱化,于是完善高效的监管体系成为福建自贸区改革的重点。首先,不断提升执法的公开化和透明度。2018年4月,福建自贸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实现了执法信息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开、执法全过程留痕可追溯管理。厦门片区开发了有关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平台的手机APP,目前该软件已入驻市区两级147个监管执法部门,做到了执法检查任务直接派发检查人员岗位、执法人员实时录入检查情况数据,实现了综合执法的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其次,改革监管方式和监管流程。福建自贸区创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机制,通过对信用良好的企业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厦门片区全国首创第三方信用评级,其通过开展行业信用承诺制试点,引入第三方征信运营机构参与市场信用监管。福州片区则针对改革的监管风险,在全国率先出台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梳理了55个风险点,拟定了88条防控措施,使风险防范更精准〔10〕。再次,推动跨部门综合执法。2018年,福建自贸区对职能相近、执法内容相近、执法方式相近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整合,成立了综合监管和执法局。通过“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了各行业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联动响应、协同监管,形成了“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改变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情况,提升了监管执法的整体绩效。
(四)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办事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早在2012年初,福建就建成了全国最早的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依托数字化建设成果,福建自贸区不断完善电子证照库,实现了跨部门的电子证照互认共享。福建自贸区还进一步提出“要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的目标,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在三个片区深入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墙,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整体性、优良化的政务服务,让企业设立更方便、项目落地更快速、跨境贸易更便捷、融资成本更便宜。2017年4月底,福建自贸区企业的设立实施了全程电子化登记制度,实现了“网上查询、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查、网上公示”,而且企业只需到现场一趟即可取照,使企业的设立效率显著提升。这一系列的改革极大提升了福建自贸区区内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调查显示,2018年区内企业创新政策满意率达到90.8%,94.4%的企业对福建自贸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11〕。
二、将福建自贸区打造成“改革开放高地”的精神密码
自贸区探索实践的“福建样本”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在福建有效落地实施的结果。其成功彰显了党一心为民立党为公的初心、慎独慎思自我革命的勇气,展示出党铭记历史开拓未来的眼界,更体现了党立足国情布局全球的气魄。
(一)一心为民、立党为公的初心
早在党的七大上,毛澤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12〕自贸区改革开放涉及方方面面,从何处着手是重要战术选择。纵观福建自贸区改革开放历程,其始终以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行动出发点,瞄准的是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回应的是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福建自贸区成立之初就首先瞄准商事主体登记“三证合一”这块最硬骨头,其从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齐发”入手,率先在全国探索“三证合一、一照一号”,优化了注册审批流程,便利了市场主体。2018年福建自贸区开展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不论是通过整合机构职能成立的“综合监管和执法局”,还是创新引入大数据的“互联网+监管模式”,都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通过打造整体政府,提升了治理效能。这些改革探索,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完善了事中事后监管,优化了营商环境,保障了群众福利。
(二)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
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切入,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自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随着改革深入和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我们对“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化。一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基础性”变成“决定性”;另一方面,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边界清楚、运转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受到了高度重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重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重要论述。30多年前,面对福建55位厂长经理发出的“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声,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9个下放权力的政策性文件,极大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松绑”,松的是市场主体创新引领的手,绑的是政府恣意妄为的手;“放权”,放的是政府卡的过死的审批权、监管权,赋的是市场主体的主动权、话语权。福建自贸区赓续“松绑放权”精神,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自贸区建设的共性制度创新入手〔13〕,不论是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汇聚多个职能部门的“一站式”服务,还是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像网购一样方便”的政务服务,其触动的是政府原有的职权边界和行为方式,彰显了党和政府理性认识自身短板与问题,刮骨疗伤、壮士断臂的勇气。
(三)铭记历史、开拓未来的担当
“摸着石头过河”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这种改革方式通过政策试验的方式探索改革条件,既调动了地方改革的积极性,也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试错成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先“育种”再“移植”的做法随处可见。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广东省负责人汇报时,面对他们“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定地区,单独进行管理”的请求时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4〕。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改革路上还有不少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要攻克。如何把改革推向深入、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是国家治理的新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期间指出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福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探路者,福建厦门的发展更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15〕。作为经济特区之后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又一个试验场,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不是拍脑袋的灵光一闪,而是党回望历史奋斗路、展望未来奋进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出的必然选择。通过福建自贸试验区这块“种苗圃”,形成的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四)立足国情、布局全球的气魄
近8年间,21个涵盖沿海、沿边和内陆三种类型的自贸区的设立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着眼于培育我国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场攻守兼备的试验,是适应国内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转变的主动战略选择,更是应对世界经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化解挑战、利用机遇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根据福建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区位特点,明确了他们各自的战略定位。目前,福建自贸区基本实现了国家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切实担负起了与周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对接任务。例如,福建自贸区充分利用自己沿海近台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对台投资贸易中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其与台深化产业合作,在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吸纳了福建省四成的新增台资企业和合同台资〔16〕。再如,厦门中欧班列是全国首例自贸区始发的中欧班列,其通达12个国家,打通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新通道,实现了“海丝”和“陆丝”的无缝连接。综上可知,福建自贸区不断拓宽对台对外产业合作界面,加大功能性平台的建设力度,充分彰显了党带领人民走出国门布局全球、从边缘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气魄。
三、福建自贸区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高地”,福建自贸区面临着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使命。对标国家战略要求,由于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福建自贸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简政放权不够彻底,政府行政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福建自贸区在审批制度改革中简政放权不够,仍面临“明放暗不放”“放了接不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行政服务能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于部分已经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一些部门仍通过“行政指导”等方式进行变相审批。第二,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没有充分考虑下级政府或部门的承接能力,导致下放的审批事项大量积压。第三,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序不够简化。如虽然内部审批文件流转代替了外部群众跑腿,但办事程序一样不少。第四,改革的部门化与碎片化,造成横向同级部门和纵向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障碍,制约了改革的效果。如广受关注的福建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跨部门信息联网、整合程度不高。为此,2018年国务院在其发布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特别关注了福建自贸区“改革系统集成”方面的问题。
(二)重创新轻监管,配套保障机制不足
无论是作为事中事后监管重要框架的综合监管体系改革还是作为企业重要监管创新手段的企业年度报告管理制度改革,或者“先照后证”的证照管理制度改革等,都存在着配套保障机制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未能明确界定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控、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体系中各种监督力量的效力和地位。第二,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影响了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监管合力的形成,从而不能为企业信用管理、风险综合评估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有力信息支撑。第三,企业年度报告管理制度在福建自贸区的两级立法中,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律责任不明确和配套征信法制不完善的问题。第四,“先照后证”证照管理制度方面,“证前抢跑”监管缺位、证照关系逻辑不清、行政提示和告知制度缺失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三)沿海对台优势利用不够,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自福建自贸区设立以来,其按照“立足两岸、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在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的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截至2021年7月,福建自贸区对台创新举措累计突破百项。东盟国家也已成为福建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直接投资来源地以及福建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然而,对标国家战略定位,福建自贸区在挖掘沿海对台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福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受制于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等领域“大门已开、小门不开”问题,以及两岸的局势变动,自贸区政策突破难度加大,从而使惠台政策创新空间受限。第二,福建自贸区的三个片区共享区位优势,在片区对台交流合作、大型项目建设等方面尚存在重叠,增加了片区间市场竞争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福建自贸区整体对台优势的发挥。第三,福建自贸区横跨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采取的是省级层面协调、市级层面管理的管理架构。三个片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政府管理水平在客观上存在差异,造成了自贸区范围内人、财、物的协同管理困难,从而影响了改革合力和统一开放格局的构建,导致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接的整体战略规划和平台建设不够,对接机制、对接模式及对接效率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四、深化自贸区改革开放的路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17〕。先行先试是党中央赋予自贸区的重大机遇。目前,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各自贸区承担的任务和肩负的使命势必更为重大和艰巨。下一步,以福建为代表的自贸区要带头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困境,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做实优化服务的“乘法”,促进服务要素的自由流动。
(一)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效能提升
机关效能建设是上个世纪末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期间开启的改革探索。机关效能建设在“硬环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从优化“软环境”入手,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要求各级政府提振精气神,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由企业个体发挥主动性自发推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与由政府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创新联合作用的结果。未来,以福建为代表的自贸区要以营商环境评估为契机,自我革命,持续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机关效能建设精神,简化行政审批、持续推进权力下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明确定位,做改革创新的催化者,通过机制体制转型实现效率改进。同时要把握干预尺度,牢记“与其‘补贴’,不如‘减负’;与其‘扶持产业’,不如‘改善环境’;与其对‘物 ’投资,不如对‘人’投资”。
(二)以增强政府全过程监管能力为重点应对规制放松的风险
从全球经验看,规制改革将经历从放松规制到提高规制质量再到规制管理的历程〔18〕。从总体上改善规制质量、实现有效规制已是当今世界的共识。自贸区建设从一开始就超越了经贸层面,要求整体推进社会综合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的系统化改革,为此政府要找准“无为”和“有为”的平衡点,持续提升全过程监管能力,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从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為此,一是要不断更新监管手段,做实“互联网+政务服务。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用信息打破地区界限、让数据冲出部门壁垒,推动建立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如可不断设计新的信用信息应用手段,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等。二是要构建多元互补的监管体系。政府各监管部门要提升政府监管能力,通过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改革,打造高效监管队伍。同时积极吸纳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公众等非政府力量参与监管,形成多元互补监管体系,进而形成有效监管合力,增强事中事后整体监管效能。三是要开展监管影响评估。政府过度监管会影响产品与劳动力价格、改变竞争状况等,造成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是经济绩效的下滑。以福建为代表的自贸区要跟踪监管全周期,开展监管成本-收益分析,测评监管体系、监管手段以及监管行为对企业、民众等利益相关人影响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同时要重视监管透明度建设,切实减少企业的监管负担。
(三)以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为保障打造公正、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
自贸区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是关键点。以福建自贸区为例,首先是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可以在政务水平较高、社会发育较为成熟的厦门片区尝试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尝试吸纳自贸区经营者进入管理体制,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片区之间、片区与所在地市政府间以及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切实实现不同片区间的错位发展、互补融合,以此助推两岸融合发展。其次,要为破解“上面不动,下面动不了”的难题,用足用实地方立法权。福建省要继续制定《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的相关配套制度和具体措施。针对个别职能部门的改革创新畏难情绪,尤其要出台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和反向考核的具体实施细则;要向上争取,仿照经济特区地方立法,赋予自贸区所在地市的人大制定自贸区法规的权限,将成熟的创新探索及时法律化,从而为整个自贸区发展争取更多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的空间。
〔参 考 文 献〕
〔1〕李克强称赞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二十二证合一”〔EB/OL〕.(2017-05-08).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05/08/content_5191792.htm.
〔2〕袁志刚,余宇新. 经济全球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趋势与中国应对〔J〕.学术月刊, 2013 (05):69-82.
〔3〕于佳欣.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瘦身”超过八成〔N〕.经济日报,2020-12-15(06).
〔4〕李文溥, 陈婷婷, 李 昊.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论开放推动改革的第三次浪潮〔J〕. 东南学术, 2015(01):19-27.
〔5〕李克强考察福建自贸区:我来为你们助力〔EB/OL〕. (2015-04-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3/c70731-26889073.html.
〔6〕王裕禄.杨帆逐浪启新程 唱响福州开放歌——写在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成立五周年之际〔N〕.福建日报,2020-04-21(08).
〔7〕张 珺. 福州片区:锚定制度创新高地 企业办事越来越方便〔N〕.厦门日报,2019-04-14(08).
〔8〕郑 璜,吴毓健.敢闯敢试天地宽——写在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之际〔N〕.福建日报,2020-04-21(01).
〔9〕林 坚.福建自贸区四周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独具福建特色创新成果〔EB/OL〕.(2019-05-13).http://city.ce.cn/news/201905/13/t20190513_6785913.shtml.
〔10〕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打造新兴业态聚集高地〔EB/OL〕.(2020-08-18).http://fzftz.fuzhou.gov.cn/zz/xwzx/qydt/202008/t20200818_3448343.htm.
〔11〕郑 昭.改革的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J〕.人民政坛,2018(12):34.
〔12〕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3〕赵忠秀,胡旭东,刘鲁浩.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地方特色特征研究〔J〕.国际贸易,2021 (01):4-9.
〔14〕胡春华.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J〕.求是,2014(16):3-6.
〔15〕中共厦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精彩缩影——厦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N〕.厦门日报,2018-12-20(01).
〔16〕杜燕飞.用好改革开放试驗田 积极融入双循环〔EB/OL〕.(2020-09-07).http://www.china-fjftz.gov.cn/article/index/aid/15784.html.
〔17〕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4(02).
〔18〕Steve Tombs.Making better regulation, making regulation better?〔J〕.Policy Studies,2016(04):332-349.
责任编辑 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