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书 王明波 雷婷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日趋减少。青少年时期作为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不加干预,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家庭、网络和学校层面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6.018
青少年时期作为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和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关键问题,对其自身健康发展状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祖国明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人生轨迹的发展有指向性意义,因此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1]。全方位全生命期的健康服务,囊括了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氛围四大方面,其中预防为主的重点之一就是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因此在家校联合、社会支持的条件范围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保持青春期心理健康,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的必然趋势。完善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推动青少年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2 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及时排解青少年的不良情绪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父母秉承着望子成才、望女成凤的观念,使青少年背负超重的课业压力、升学压力。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使孩子发展成厌学、逃避、叛逆等问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其家庭生活的特殊性,缺少与父母的及时沟通,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胆怯等性格。国家教委所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2]。青少年在校时间长,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构建起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根源上预防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缓解其不良情绪,并降低不良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健全青少年人格
“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在十九大中被提及,并颁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行动方案》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干预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3]。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该时期的心理成长过程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甚至一生都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此期间,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影响,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走歧途。因此,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2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青春期时的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逐步成熟的过程之中,但由于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长的非同步性使得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情绪的不稳定性增强,出现情绪的两极化。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表达直接且热烈,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的影响,可能是别人说话中的某个词汇,可能是某个肢体动作,都会使得他们的心理情绪发生变化;第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乐于表现自己。由于心理开始逐步成熟,使得青少年对于很多喜欢的社交性活动都展现出强烈的参加和表现的欲望,并渴望从中得到认同;第三,内心想法更加复杂。当心理成熟的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时,青少年的内心往往会随之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感到无措但又羞于表达。
2018年的全民调查,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为12%,202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为14.24%,其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意识的达标率分别为20.4%、65.6%和92.3%[4]。尽管两年间的达标率有一定提升,以上客观数据真实反映我国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其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其中社会智能化、信息碎片化的不断进步对能明辨是非的成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不用说对整个社会处于探索阶段的青少年。由此得知,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形”影響是巨大的,需要社会“无形”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3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个人层面: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具有攻击性情绪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可以从其行为上体现,且大都好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动:上课时喜欢转动,自习喜欢离开座位,小动作不停;2.注意力分散:上课时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讲课时喜欢跑神;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发怒,情绪波动大;4.成绩不稳定:考试不能发挥出理想水平。
具体表现为,有些青少年出现“多动症”,例如:摇椅子,讲小话,随意下座位、小动作不停;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情绪波动大:克制力差,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动手打人等,导致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青少年正处青春发育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做事经常不考虑后果,可能会出现为了宣泄自己的紧张不满,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消极现象,长时间不加干预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2 家庭层面:家长沟通方式无效,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多数家长生活压力繁重,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不够,关爱有限。而大部分家长喜欢采取“说教”的方式,家长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孩子是“依附于”家长的,在这种观念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沟通。而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家庭教育方式一种表现为溺爱,即孩子提的要求都答应,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另一种表现为各方面高要求,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绩、特长都要求其名列前茅。如果发挥失常,便容易挨骂,甚至棍棒相加。因此,青少年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事事要求完美,当遭遇严重打击,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3.3 网络层面: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调查数据显示,进入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5]。青少年本作为新时代“数字原住民”,他们可以通过快捷便利的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资讯。但网络媒体存在未过滤的消极内容,如游戏、赌博、暴力等信息。同时,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青少年往往会通过网络聊天、视频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世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寻求自我满足的心理,但长期沉浸在网络世界,会导致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下降、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问题。
3.4 学校层面:教师缺乏专业素质、心理健康档案未普及
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一定心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但部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对于心理方面的敏感度不够,当学生遭遇困难时,无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问题便油然而生。“525心理健康周”中“525”谐音为“我爱我”,意在提醒青少年学生关爱自我心理成长,促进青少年身心同步健康,从学校活动层面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促使学生找到实现自我的价值 [6]。由于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条件等存在差异性,其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以及活动频率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没有普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缺少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以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
3.5 社会层面:缺乏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青少年也不例外,即使是被保护很好的青少年也会不可避免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当前我国社会对青少年缺少正确的引导,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仍出现一些青少年出入娱乐场所、抽烟、文身、逃学等现象。这与社会上传播的一些内容不无关系:影视作品存在低俗、血腥、暴力内容;读书无用论时隐时现;明星偶像带来的负面影响;金钱至上的观念等等。这些信息给了青少年一种错误的思想,使得青少年忽略了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盲目进行模仿,追求所谓的成功,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4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4.1 个人层面:科学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
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孩子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并非天生,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溺爱孩子,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吵架,从小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让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目前我国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多采用翻译或修订而来的国外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鉴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从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4.2 家庭层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效沟通,即在听孩子讲话时,能够眼神交流,表示尊重。当孩子在倾诉自己的感受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情感共鸣以及回应,如点头示意,让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在与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直接评价孩子的正确与否,让孩子通过尝试与体验,让孩子自我感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培养孩子的纠错能力。让孩子能够在家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让孩子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经研究表明,家庭活动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丰富有效的家庭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4.3 网络层面:手机网络成瘾预防,引导学生绿色阅读、文明上网
首先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网络信息的管理,从源头入手,对各种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为青少年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相关专业人员应该依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些益智类游戏,使得青少年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心理健康受到不良影响。网络引起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要高度重视,加强学校系统对网络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课堂,在教授网络操作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提高防范能力。青少年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下,树立正确价值观,拥有足够的自我把控能力,才能够对网络做出良好的判断,才能在遇到网络困境时,抵御外部心理危害。
4.4 學校层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层面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应该解决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展开教师培训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评奖评先考核范围,提升教师对心理专业素养的重视程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等测试,建立心理易感青少年群、心理正常青少年群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根据结果分类的不同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并由教师主导策划举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自我发现心理的薄弱环节。总之学校若能真正把学生心理情况整理建档,将极大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青少年未来的美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5 社会层面:全员参与,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方向
以良好的社会风尚与价值取向为宏观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和引导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官媒、党媒应起到关键性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优势,大力宣传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部门应尝试探索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加强对视频媒体平台的监管,确保青少年接收健康的信息且适合青少年观看;最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社会责任感,以身作则,树立典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整个社会群体息息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柴广翰,夏烨.“双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J]. 健康中国观察,2021,(10):14-17.
[2]张继业.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下),2014,(1):135.
[3]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2):15-18.
[4]陈祉妍, 明志君, 王雅芯,等. 2019年临床心理学热点回眸[J]. 科技导报, 2020,38(1):65-76.
[5]共青团中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J].国家图书馆刊,2021,30(4):13.
[6]扬州市第一中学.呵护心成长,你我共护航——扬州市第一中学“525心理健康活动周”圆满落[EB/OL].http://jyj.yangzhou.gov.cn/yzJYJ/xyfl/202105/5d11ba30 ea974da7ac185921a9cb8fc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