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冠疫情起伏延宕,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但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前景也出现亮点,让人看到了填补全球治理赤字的希望。
构建“生命和健康共同体”任务紧迫。疫情造成的全球震荡,正在全面、细致地检验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多项指标不能说是“及格”。新冠疫情至今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5亿,死亡病例超过500万,使得各国人民对在生命安全层面加强全球互助合作的必要性有了切肤认识。以人为本,建设人类“生命和健康共同体”,应是全球治理的“初心”和核心价值,也应是未来全面完善全球治理的坚实基础。
由疫情导致的国际公共卫生危机,一方面引发经济衰退、公共债务、失业等经济问题,加剧一些国家的国内矛盾,导致民粹主义、群体性恐慌更加盛行,社会紧张状态和生态保护压力上升,甚至衍生政治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波及全球产业结构、价值链、粮食供应和生物安全,甚至加剧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攻击等新型非传统安全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世界已经“严重偏离了如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
严重的发展赤字是全球治理困境症结所在。人们看到,全球治理亟需改革这一国际共识再次得到强化。2021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罗马宣言》强调了“多边主义对于寻求共同且有效解决办法的关键作用”,提及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包括抗击疫情、经济复苏、金融稳定、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等。
人们也看到,全球治理领导力欠缺的短板再次凸显。缺席四年的美国虽然重新加入《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但破坏性已然造成。美国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不仅直接破坏其良性发展,也有损全球治理,因为有效的全球治理必须建立在大国合作基础之上。正如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强调的,“面对全球性挑战,团结才有希望,分裂没有出路”。
2021年10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图为大会最后一天现场。
再就是全球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的关系进一步被明确。疫情的影响正出现分化,对全球弱小国家和各国当中的最弱势群体伤害最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这些分化是由疫苗鸿沟带来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疫苗鸿沟”只是表象,反映的是全球治理的深层矛盾,尤其是不发展和发展不完善的问题。
疫情倒逼全球治理加速创新。2021年的全球创新趋势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各国和众多国际组织紧紧围绕抗疫主线,在疫苗合作、国际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资金援助等方面展开合作。根据《巴黎协定》设定的方向,约80%的国家已承诺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期限,提振了国际社会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的信心。为实现气候融资目标,各国呼吁发达经济体兑现从2020年起每年向低收入國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多国央行和财政部门、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以实际行动建立“支持碳中和的金融体系”。
利益调整的敏感区被触及。2021年10月8日,占全球GDP总量超过90%的136个国家及司法管辖区同意实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双支柱”国际税改方案,将从2023年起向大型跨国企业征收至少15%的企业所得税。对具有百年历史的现行国际税收体系进行数字时代的大变革。这是全球化遭遇“逆流”背景下全球治理取得的一大突破,显示国际社会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强烈意愿,证明长期制约全球治理的利益关系坚冰能够被打破。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创新并与发达国家有效互动。作为历史进步力量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和全球税收改革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尤其体现了责任担当和贡献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日益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美国和欧盟相应出台了自己跨国基建合作倡议。各类相关倡议并不必然是“有你无我”的关系,协调好了可共同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2021年11月23日,美国宣布将与中国、日本、英国、韩国、印度一起向国际市场投放战略石油储备,以抑制油价的大幅上涨。多国协调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纳入全球治理“工具箱”,尚属首次。
疫情让全球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趋大,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治理的缺陷所在,更加积极地寻求化解之道。唯有以合作为基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纽带,各种国际行为体推动和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动能才能被有效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