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骎 叶琼琦
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生态教室之新风系统效果探究及改进”是基于学生需求和学校特色提出的。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是浙江省第一座绿色建筑学校,校园内设置了生态循环系统,开设了屋顶农场、生态牧场、新风系统、恒温室、低碳馆等多个生态研究基地。教室外安装了2.0版校园绿色新风系统,为教室输送新鲜空气。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季节,学校开展了如何防流感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希望探究新风系统净化教室空气的效果,并进一步探究如何改进新风系统使其净化空气的效果最好。于是,基于学生需求的生态教室改进项目便产生了。
一、项目的意义
一是基于教室生态问题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问题。城市里的孩子,对生态行为的体验基本来源于旅游、学校组织的学农活动以及课本知识。在秋冬季节流感高发的背景下,生态教室改进项目是学生想要探究的真实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真实地解决如何改进新风系统使其净化空气效果最好这一问题。
二是借助项目化学习,突破常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科学教材中的植物类实验往往所需的时间较久,而常规课堂时间有限,往往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印象不深。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可以关注到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求,既能培养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又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和生态意识。
三是吸取经验优化资源,探索项目化学习的范式。如今,各学科都在大力推进项目化学习,但是项目化学习的资源缺乏整合,设计缺乏系统,实践缺少融合。生态教室改进项目,尝试吸取各方经验,并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有助于探索项目化学习的范式,构建探究类项目化学习的体系。
二、项目内容和目标
“生态教室之新风系统效果探究及改进”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如表1所示。
三、项目实施
(一)阶段一:聚焦问题
这一阶段的工作:(1)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近期班级咳嗽现象严重,流感高发,应该如何预防?(2)集思广益,讨论方法——讨论预防流感的多种方式,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自身免疫力等;(3)兴趣选择,确定项目——在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中选择实践价值较高的项目(即“生态教室之新风系统效果探究及改进”)。
(二)阶段二:实地考察
这一阶段要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调查新风系统效果。
1.设计新风系统调研方案,包括:(1)明确调研问题——新风系统的使用感受如何?(2)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多种调研方法;(3)设计访谈记录单和问卷调查表,确定调研方案。
2.调研新风系统使用效果,包括:(1)讨论调研方案中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2)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对安装有新风系统的教室内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新风系统的使用感受;(3)与学校新风系统的负责老师交流,了解新风系统安装的初衷和预期效果;(3)汇总并整理学生的使用感受以及负责老师的介绍,并对两方面情况进行讨论和思考。
3.阶段小结: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填写阶段小评表。
【任务二】探究新风系统的效果。
1.设计探究方案:(1)明确探究目的——教室新风系统的实际效果;(2)分享已有知识,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等新知识;(3)通过阅读书本、拓展资料、请教老师等方式学习学校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4)通过讨论设计方案,探究新风系统的产氧量情况,并通过不同位置的数据对比探究新风系统的实际效果。
2.进行组内分工:(1)确定探究实验的几个环节,组员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个人意愿进行分工,工作项目包括传感器使用和放置、记录表设计、含氧量记录、计时等;(2)各组员针对自己的分工任务准备材料。
3.开展实验对比探究:(1)选择大小、位置接近的2间教室作为研究对象,1间教室无新风系统,1间教室安装有以绿萝为材料的新风系统,2间教室实验前均处于通风状态;(2)在每间教室外、新风系统管道口、教室中间这3个位置放置氧气含量传感器,并同时开启,每过1小时记录传感器测定的氧气含量数据;(3)对2间教室6小时的氧气含量数据进行汇总,并绘制氧气含量变化折线图。
4.阶段小结:(1)通过对有无新风系统的教室所测得的氧气含量进行对比,得出新风系统的实际效果;(2)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填写阶段小评表。
(三)阶段三:设计方案
这一阶段的工作如下:
1.了解新风系统的多个影响因素:(1)明确探究目的——教室新风系统的实际效果;(2)通过阅读教材、拓展资料和请教老师等方式学习学校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3)通过学习,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植物种类、植物培养液所含无机盐的种类和含量等。
2.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子进行实验设计:(1)进一步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获取通识性实验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各类无机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溶液配制的原理和基本操作等;(2)立足理论基础,选择其中一个影响因子,参照实验流程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3)分工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团队合作,让小组分工更加合理和高效。
(四)阶段四:实验探究
每组学生依据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论证。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如下:
【探究一】不同植物产氧量效果对比探究。
1.完善探究方案:(1)通过对比吊兰组和绿萝组数据的不同得到初步猜测;(2)网络查阅常见绿色观赏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排名;(3)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缩小版本的模拟实验。
2.进行组内分工:(1)通过网络、书籍、专家、摊主调查常见植物的制氧能力强弱;(2)去市场购买不同种类的绿色景观植物;(3)定制若干大小相同的透明玻璃箱。
3.实验对比探究:(1)选择大小、位置接近的3间教室作为研究对象,1间教室无新风系统,1间教室安装有以绿萝为材料的新风系统,1间教室安装有以吊兰为材料的新风系统,3间教室实验前均处于通风状态;(2)在每间教室外、新风系统管道口、教室中间这3个位置放置氧气含量传感器并同时开启,每过1小时记录传感器测定的氧气含量数据;(3)对3间教室6小时的氧气含量数据进行汇总,并绘制氧气含量变化折线图;(4)将购买的绿色景观植物分成生长状况相似的若干组;(5)将分装完成的植物分别放入定制的透明玻璃箱内;(6)测出实验前透明玻璃箱内的氧气含量;(7)将植物分别放置于相同温度的人工阳光房内;(8)每隔1小时记录玻璃箱内的氧气含量,共计24小时。
4.实验数据分析:(1)分别绘制不同植物氧气含量的折线图;(2)对比不同植物制氧能力的强弱;(3)通过比对制氧能力与售价,得出最具性价比的植物种类。
5.检验评价交流:(1)重复实验若干次,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模拟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获取更多数据;(2)对以上植物进行长期养护,对比养护难度以及养护成本。
6.阶段小结: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填写本阶段小评表。
【探究二】不同配方营养液对植物产氧量效果影响对比探究。
1.深度學习所需知识:(1)学生通过书本或网络查阅相关无机盐的知识,并相互补充及汇总;(2)教师进行微专题讲座——无机盐的用途。
2.合作设计优化方案:(1)明确问题,确定学校新风系统中使用的营养液成分;(2)根据所学知识优化实验方案设计;(3)明确实验材料和所需仪器,并小组分工准备。
3.实验对比探究:(1)配制只含氮元素(尿素)、只含镁元素(氯化镁)、含氮和镁元素(硝酸镁)的营养液;(2)将上述三种营养液与清水、校新风系统的营养液进行对比实验,测定植物氧含量的变化并记录;(3)进行数据分析,并查询各种无机盐的价格,通过计算确定性价比高的营养液。
4.阶段小结:(1)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填写本阶段小评表。
(五)阶段五:方案优化
1.汇报自评,分享收获:(1)整理数据,提前讨论汇报内容,并制作PPT;(2)小组汇报,分享小组实验过程、结论和对新风系统的改进意见。
2.组间互评,汇总意见:(1)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寻找汇报内容的亮点,并提出改进建议;(2)小组汇总改进建议,将改进建议写在便利贴上交给汇报组。
3.吸取建议,优化方案:(1)了解有无其他组进行相似的探究,如有,借鉴其经验;(2)每个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建议改进本组方案,形成新的方案。
4.改进实验,获得结论:根据新的方案,重新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得出结论。
5.阶段小结: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填写本阶段小评表。
(六)阶段六:方案展示
1.汇总经验,形成最终方案:(1)每个探究小组汇报最终的实验结论;(2)将各组的最终结论汇总成新风系统最终改进方案。
2.提交方案,专家点评,论证可行性:专家对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3.回顾历程,分享点滴收获:(1)回顾整个项目化学习的历程;(2)分享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3)分享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4)分享在这个项目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