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丽
拥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是人类在吃饱穿暖之外又一基本生存需求。在真正意义上的房屋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穴居时代,从利用天然洞穴到挖浅穴居住,始终绕不开一个“穴”。因此,要探讨中国人“住”的话题,我们首先得从“穴”字说起。
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穴”字。不过,从一些由“穴”充当部首的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穴”的早期写法。比如“突”的甲骨文,上面是“穴”,像洞穴之形。而从“穴”的小篆字形来看,也像在某种覆盖物之下有孔洞的样子。“穴”的楷书字形可以拆分成“宀”和“八”。“宀”像房屋的轮廓,“八”是由原来表示挖凿痕迹的笔画演变而来的,并非表示读音。
《说文解字》对“穴”的解释是“土室也”。实际上,从早期文献的用例来看,“穴”最初指的就是洞穴、洞窟,未必一定是挖地而成,也可能是岩洞等,被人类用来居住。《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chǔ)”,描写了中国古人在未有房屋以前的生活状态:居住在洞穴中,生活在野外。《墨子·辞过》中也有类似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穴居,是早期人类的普遍选择,这也从近现代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诗经·大雅·绵》:“古公亶(dǎn)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里的“复”指古代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它和洞穴式的土室,即“穴”,都是当时常见的居所形式。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山顶洞人曾生活过的洞穴
当真正意义上的房屋出现之后,“穴”表示人类居所的含义逐渐淡化,而由此引申出的其他意义则活跃起来。宽泛地讲,凡孔洞皆可称为“穴”,它既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造的;规模亦可大可小。《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是在批判封建时代青年男女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恋爱行为,放在今日,这个观点显然无法得到认同。成语“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风赋》,原本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言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不过,这个词现在常被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言毫无根据。
“穴”由指活人居住的洞窟,进一步又指埋葬死者的墓坑、墓穴。《诗经·王风·大车》:“谷(生,活着)则异室,死则同穴。”意思是,活著的时候不能共处一室,死后也要葬在一起。这是多么朴素的爱情誓言啊!相比之下,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所作《遣悲怀》诗三首,则于痴情缠绵中寄托了更为深沉的哀思:“同穴窅冥(“窅”音yǎo,“窅冥”形容深邃、幽暗)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期盼来世结缘是多么虚无缥缈的幻想。
“穴”由人类居所的含义,还发展出动物窝巢的意思。大至猛虎野兽,小到蛇蚁昆虫之类,它们的窝巢都可以称为“穴”。《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shàn,鳝鱼)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当然,“穴”在有些情况下仍然可以指人的住所,但大多带有贬义,多指坏人或敌人的藏身之处,比如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为之穴。”
中医所谓“穴位”“穴道”之“穴”,多为人体经脉交汇之处,也可以从“穴”作为人类居所所蕴含的“居、留”等意义中发现其源头。
“穴”不仅可以作为事物名称,有时也可以用于行为动作,表示“挖凿、洞穿”等意义。如《墨子·备穴》:“敢问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又如柳宗元《天说》:“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
今天,“穴”表示人类居所的含义虽然已经不易察觉,但是,当它作为部首使用时,由它构成的字,大多跟房室或窟窿有关,其中不乏与人类居住场所相关的字,比如窝、窗、窖、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