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岳文
这部书被誉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原文为: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毛泽东生前对此书长期珍藏,详加圈点,推崇备至。书中有关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治乱兴衰、智谋韬略、官场见闻等方面的议论颇为精辟,被誉为“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力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读物。此书就是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
我国古代文人学士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阅读书籍时,随时注意积累材料,凡有所得,便随手笔录。这种随手记录的内容,大多用无韵的散文写成,称为“笔”。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以后,这种随笔记叙的散文就成为一种文体,称“笔记”“随笔”“笔谈”“笔丛”等。这种文体虽然不拘长短,却要体现作者的见识、学问和才情,或提出主张、抒发情感,或分析时弊、指斥奸佞,或讽刺,或嘱告……这也是笔记类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笔记类著作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洪迈的《容斋随笔》在宋代众多笔记类著作中是“佼佼者”。《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称该书是:“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江西饶州都阳(今鄱阳)人,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洪皓,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洪迈与两个哥哥洪适、洪遵先后中博学宏词科,称誉当时,被称为“三洪”。洪氏父子是宋代名臣,《宋史》中有传,其中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洪氏父子在文学上也各有建树,或工诗词,或有专著,其中洪迈的成就最为突出,《宋史》称“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贵显,迈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谓其文备众体”。
十岁时,洪迈曾随兄长洪适避乱,见败壁间题有两首绝句,其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洪迈读后,默记于心,念念不忘,逐渐养成高洁、不同凡俗的品格。
洪迈入仕后,做过京官,如秘书省校书郎、敷文阁待制、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修国史、龙图阁学士等;也在福州、泉州、赣州、金华等地做过地方官或教官。南宋宁宗时,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洪迈不仅在文史上颇有建树,而且也是一位良吏,在地方任职期间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事,如在赣州时整治地方治安,根据当地实际情形采取适当的政策,等等,体现了他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洪迈一生涉猎书籍颇多,学识渊博,著作颇丰。除《容斋随笔》外,还有《夷坚志》《史记法语》《经子法语》《南朝史精语》等,又编有《万首唐人绝句》。他所编著的这些著作,以《容斋随笔》为时人和后世所推重。其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又掇其论四六之言,名为《容斋四六丛谈》;集其中的题跋,名为《容斋题跋》。
《容斋随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随笔》十六卷,三百二十九则;《续笔》十六卷,二百四十九则;《三笔》十六卷,二百一十八则;《四笔》十六卷,二百五十九则;《五笔》是绝笔,书未成而洪迈谢世,因此仅十卷,一百三十五则。
洪迈自己说:“始予作《容斋随笔》,首尾十八年,《续笔》十三年,《三笔》五年,而《四笔》之成,不费一岁。身益老而著书益速。”只可惜《五笔》未完成而卒,留下了些许遗憾。全书写作历时近四十年,是洪迈毕生读书心得的总结和阐发,也是其后半生精力之所萃。
作为一部笔记体著作,《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就受到当时人的关注,南宋文学家史绳祖在《学斋占毕》中称赞道:“洪文敏公景卢著《容斋五筆》,援引该洽,证据辨论,极为精详,殆近世笔记之冠冕也。”到了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这类笔记,皆“穿穴经史,实事求是,虽议论不必尽同,要皆从读书中出,异于游谈无根之士,故能卓然成一家言,而不得以稗官小说目之焉”。应该说这些评价都是较为公允的,体现了《容斋随笔》的价值。
《容斋随笔》博涉经史子集四部,推本求原,宏深渊雅,是宋代学术笔记的典型代表。此书内容十分丰富,有关于治国安邦、理财治军的谋略,有居官的政绩、事略、经验及官场见闻的记录,有对行政、选官、用人、考试、考核及礼仪方面的论述,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考订,有对儒家及史学著作的探讨,有对国计民生及掌故方面的阐释,有对诗词曲赋文的评价,也有对历史名人的点评,还有对星象、占卜、预测、术数的分析……所涉学科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考古、小学(训诂、字书、韵书)、民俗、术数、医学等。
洪迈凭一己之力,而完成这样包罗宏富的著作,是与其学识素养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洪迈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博极群书,且善于综合分析,平时所见所闻均加以记录、评述,这为他写成此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这里要指出的是,洪迈的读书习惯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那就是对于经典作品,要读通读透,并且要勤于做笔记。一部《汉书》,洪迈读了百遍以上,用朱笔批点过的,至少也有十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正在于此。另外,洪迈在阅读过程中还善于思考和总结,比如他读白居易、苏东坡的诗,就从诗中摘录记年岁的句子。白居易的诗句如“此生知负少年心,不展愁眉欲三十”“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他”“宦途气味已谙尽,五十不休何日休”“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等等;苏东坡的诗句如“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四十岂不知头颅,畏人不出何其愚”“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等等。洪迈说:“白乐天为人诚实洞达,故作诗述怀,好纪年岁。因阅其集,辄抒录之。……苏公素重乐天,故间亦效之。”洪迈的体会是“玩味庄诵,便如阅年谱也”,而这种辛勤的归纳,为后人编纂白居易、苏东坡年谱,提供了系统的线索。
纵观《容斋随笔》一书,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取材广泛。洪迈在分析问题时,都会参阅多种书籍,如论及史事,不仅阅读纪传体史书,还旁及编年体史书、家谱、杂史、琐记等。立说时相互参稽,务求精当。如洪迈于《人臣震主》一条中说:“人臣立社稷大功,负海宇重望,久在君侧,为所敬畏,其究必至于招疑毁。”观点提出后,他列举了韩信、霍光、周亚夫、谢安、高德政、郭子仪、李德裕等人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常说“孤证不立”,其实如果证据很少也难让人信服,而洪迈立论时会参阅多种典籍而综合分析,说服力也就更强了。
从洪迈对《册府元龟》一书的评论中,也能体现他著书要广泛取材的思想。《册府元龟》是北宋初年编撰的一部类书,一千卷,体量相当大。就是这样一部书,洪迈认为它的取材还是有问题,如“异端小说,咸所不取”,“近代臣僚自述扬历之事”“子孙追述先德叙家世”等,一概不在征引之列,由于很多材料被遗弃,导致有些事实真相不能充分说清楚。而对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洪迈就赞赏有加,他以《通鉴》叙述唐代历史为例,指出其中引用了多种非正史类著作,所述事件本末清楚,因而感叹说:“杂史、琐说、家传,岂可尽废也!”
其二,考证博洽。《容斋随笔》中的考证篇目较多,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入杂家类杂考之属。洪迈的考证范围很广泛,涉及史书、史事、人物生平、典故、文字训诂、地名变迁、典章制度、典籍异同等。比如,他从伶玄自叙和桓谭的跋语,伶玄与扬雄的交往,伶玄与班躅家的关系,伶玄任淮南王相之事等方面进行考证,其中以驳伶玄自叙一条最为有力,伶玄说自己在汉成帝、哀帝时做过淮南王相。洪迈则提出成帝、哀帝时,淮南封国早就亡了,从而十分有力地考证出《飞燕别传》是伪书。又如,洪迈在充分肯定《汉书》的体例和优点的基础上,也考订出《汉书》的不足及错误,他指出《汉书》中的纪、传、志、表,“矛盾不同非一,然唯张释之为甚”。继而通过比较本传及《百官公卿表》所记之不同,指出文帝时张释之并没有十年不得升调之事,他在景帝时也没有做过廷尉。
我们常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读书时,汲取知识是一方面,学会质疑也是很重要的。洪迈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不死读书,而是对书中的矛盾和问题之处,详加考证,得出合理的结论。
其三,议论公允。《容斋随笔》所涉史事、人物较多,洪迈对历史事件、政治得失、历史人物,都是根据史实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没有门户之见,更没有因个人好恶而产生的无端攻击之词。在写法上,洪迈多采用综述、对比的手法,先叙史实,再加评议,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人广泛采用。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人物的评价,洪迈不以好坏定论,即使一个人一生恶行累累,但有一件事做得对,有一句话说得对,洪迈也会指出来,加以肯定,这也使后人能够更加全面、公正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李峤、杨再思,洪迈说他们都是善于拍马屁而保自己官位的人,为世人所指责,然而他们身上也有可以表彰之事。李峤主持正义,救了狄仁杰。因为不合武后的旨意,还被贬为润州司马。李峤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杨再思对把职位都安排给高官的亲属,还说了“我们实在有负于天下老百姓”这样的话。虽然这是杨再思在反思自己的问题,但他能这样想,也是值得肯定的。洪迈在《续笔》中曾说:“士大夫一时论议,自各有是非,不当一一校其平生贤否也。”这可以说是他评议人物的一条基本标准。
又如对曹操,洪迈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但却充分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在《曹操用人》条中,洪迈列举曹操以荀彧、荀攸、郭嘉为心腹谋臣,共同研究军政大事等史实,提出曹操能重视人才,又能量才授任,使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进而评论说“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善于用人的效果是使“(曹)操无敌于建安之时”。
还应注意的是,洪迈善于用“比较”的写法,对历代有关政策,人物的品德、境遇,诗文的优劣等进行对比,从而使人物的忠奸、政策之好坏、人治与法治之效果、刑法之宽严等问题,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也是我们今天分析问题时应该注意使用的。
其四,联系实际。洪迈生活在南宋初期,当时的宋高宗只图偏安于東南,还大兴土木,对百姓加重赋税,对外则屈辱妥协。奸臣秦桧,总揽朝政,诬害忠臣。洪迈见国家每况愈下,作为一位爱国的士大夫,他对国家的命运十分关心,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也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在《容斋随笔》中都有体现。
比如,在《东晋将相》条中,洪迈说道,西晋南渡之后,国力极为衰弱,却能享国百年之久。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但总不能占领江汉地区。前秦苻坚亲率大军百万南下攻东晋,结果被东晋击溃于淝水。东晋以八万之军却能够战胜前秦的百万之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洪迈分析说:“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以外寄付方伯,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丞相、方伯,一文一武,既然委任了,就应该相信他们,不要分散他们的权力,以便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东晋与南宋,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洪迈虽以东晋为例,实际为了指出南宋的弊病,那就是统治者对将领不信任,频繁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问题,因此对外战争屡屡受挫,只能偏安一隅。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洪迈是亲自向皇帝提出过的,只可惜皇帝表面点头称是,却没有实际行动,终南宋一朝,也没有真正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
含义深邃、内容丰富的著作总会让人爱不释手、常读常新,洪迈的《容斋随笔》就是这样一部书。
首先,书中充满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洪迈出生后四年,北宋就变成了偏安的南宋,而且面临着金人南下的威胁。面对“靖康耻”,爱国者们心忧如焚。入仕后的洪迈,作为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盼望着南宋能够北伐成功,收复失地,盼望着国家能够走向强大,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此,他借助著书提出了不少治国的策略和主张。
一是国家要兴旺,政治要清明,统治者就必须集思广益,善于采纳众议。他在《汉采众议》《汉世谋众》等篇中详谈了汉、唐盛世时,君臣议事的和谐气氛和情况。他所举的十几件事,都是有关战乱边衅的,对于国家“所系利害甚大”。有些已议定的计策,因有人提出更合理的意见而被推翻,可见当时皇帝能从善如流。洪迈特别指出,这些皇帝并非圣主,大臣也非贤相,却能听取不同意见,而推翻已定的结论,这就很不容易的。所以洪迈说:“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二是国家兴亡,君主贤明至关重要。书中举了从秦始皇、二世、刘邦、光武帝直到唐太宗、玄宗、周世宗等近百个皇帝,将其大致分为明、昏两类,并指出国家兴亡系于君主的明昏。不仅如此,书中还从正反两方面指出明昏的界限在于听不听忠言,能不能坚持正确的政策,是勤俭宽容还是奢侈嗜杀,赏罚是否分明。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