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侍坐》作为《论语》中最具文学色彩和完整结构的一章,集中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教学思想上的独特造诣。以教育叙事研究为切入口,可以在还原课堂情节的基础上,探析孔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问题情境式的课堂导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拥有独特留白的点评环节是孔门教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对《侍坐》这堂课的分析,旨在吸收其优秀的课堂导入设计、师生关系维系和课堂点评环节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孔门教育 课堂导入 师生关系 课堂点评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重点涵盖了孔门的教育理念。孔子对于教育方法的开创性运用给后世带来了极为宝贵的借鉴资源。《侍坐》是《论语》最长且独具文学色彩的一篇,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侍坐》以孔子及其弟子座谈理想为主要内容,通过“言志”这个中心线索,把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联系起来。本文现结合《侍坐》这一篇文章,谈一谈孔门教育叙事的特点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案例背景
叙事研究在很早之前就产生了,其在当今的教育界的发展与研究也愈发成熟。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对教育背景中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旨在透过教育现象,揭露隐秘的教育问题,从而获得启发。教育叙事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具有能够深入浅出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特点。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各种教育现象,而教育现象又能间接反映该教育活动的本质。其次,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具有真实性,真实的故事因其独特的典范性起到“榜样”教学的示范作用,因而感染力强。因此,教育叙事旨在通过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梳理,进而促发教师与学生在行为上的反思和进步,达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得知识,提升德行,还能在不断的课堂训练中习得社会参与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所需要的终身发展的能力。构成课堂的因素有很多,一个恰当的导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个部分短暂而又不可或缺,需要教师的细心准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实现“教学价值”与“知识获得”,促进二者共赢的基础条件,其形成也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另外,课堂点评是一门艺术,它讲求及时、准确又要留有余味。课堂作为学生生命的原野,教师唯有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总之,教师要善于推敲课堂导入艺术,构建合适的课堂情境,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灵活使用点评话语,让课堂有头有尾,有思有得。
二、案例特点
(一)问题情境式的导入环节
何谓“导入”?“导”的意思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学启发和教师引导,“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进入。因此,“导入”一词就是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某个具体情境,去理解事物和道理的意思。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a另外,根据学情和学生心理规律的特点出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新课标的内容所强调的。所以,问题情境式的课堂导入环节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
在《侍坐》中,孔子明确了“言志”这一教学主题,首先提出“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孔子主动放低自己的身份,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我们都知道情感的投入在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这一点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时,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或语言触及学生的情感,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畅所欲言。孔子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他的课堂上,情感交流筑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无形的沟通桥梁,带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频繁的思维碰撞,进而实现了在“教学”与“求知”两大方面的共赢。其次,孔子又说“不吾知也”,抛出现状,质疑激思,之后提出“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情境与问题共同构成的导入部分不仅紧扣了教学目标,而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的交际环境,也就能够倾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产物,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之中。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自己的教学热情;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交往人格的塑造,在信任老师的基础上也会更主动地投入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中。
孔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可以概括表现为互相尊重、自由平等、和諧融洽。在《论语》一书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对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说过程的记录。其中,涉及师生之间对话的篇章就有上百篇,因此在孔门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是非常明显的。对话关系被认为是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c,《侍坐》一文中鲜明地体现了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孔门教育对构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重视。首先,孔子坚持“有教无类”。孔子的弟子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别,而且在身份地位上也有不同。孔门的师生关系不仅存在知识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而且存在精神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d从孔子与学生之间较大的年龄差距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师生关系也具有平等的特征。例如,公西华、曾皙以及冉有在年龄上就比孔子小了三四十岁,子路也比孔子小九岁。尽管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年龄都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彼此尊重,互谈理想。反而作为教师的孔子还利用了不同年龄阶层的不同阅历,丰富了谈话资源与教学的内涵,形成了师生之间平等“争鸣”、互相取长补短的场面。“侍坐”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膝长谈”,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如今的课堂上是罕见的,却又是我们当下教学组织形式所缺乏的。这类教学形式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画面感,透过文字,我们能想象孔子与三位弟子“茶话会”般共谈理想的喜乐画面,这种酣畅平和的教学方式真正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师生关系也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得到升华。
(三)独特留白的点评环节
点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主要体现。课堂点评是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它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提醒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之后的学习。但是课堂点评如果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评”,就会大大削减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就很难拥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所以,教师在灵活掌握点评艺术之余,还应注意总结和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另外,点评中注意留白的使用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在《侍坐》这篇课文中,孔子首先抛出了这节课的主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未加思考直接“率尔而对”。面对这一幕,孔子并没有指出子路的鲁莽,而是用微笑回应了子路。紧接着,孔子又依次问冉有、公西华和曾皙他们各自的“志”。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没有在学生“言志”之时“插话”,而是在全部学生回答完后专门针对曾皙的志向做了点评“吾与点也”,这样的做法有效避免了因外围因素的打扰造成学生思维断层的弊端。部分人就孔子未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做点评这一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教学是存在疏漏的。事实上,孔子在此处的留白设计,既保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其余人答案的意见,只是此处较为隐晦罢了。表面上孔子的点评只关涉曾皙的言志内容,深层却是让其他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后结合自己的“言志”之答进行反思。孔子的课堂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他没有统一思想或者言行来束缚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听过别人的言论之后,重塑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达到“教学无痕”的境界。留白式的点评可谓独具匠心、独有韵味,孔子这里的不点评也就是最好的点评。
三、案例启示
(一)完善导入方式,活跃课堂前奏
所谓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影响着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于漪老师曾把课堂导入比作“课的第一锤”,认为导入应该是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的吸引,以此才能诱发他们的思考。的确,现在的课堂导入环节因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吸引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教师缺乏对导入功能的全面认识,认为课堂导入部分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太大关系,因而在设计和实施课堂导入的环节往往“草草了事”,课堂导入板块可有可无。其次,教师在导入设计上的素养缺失造成课堂导入方式过于单调,往往很难出新意。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增强导入意识,完善导入方式,立足导入原则,真正让导入在实际教学中起作用。那么,在借鉴《侍坐》一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遵守的课堂导入原则有如下几点。
1.突出重点,联系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应该突出课堂“主问题”,点明教学重点。在《侍坐》一文中,孔子在导入环节中提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在这堂“言志”课上的主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言志”这一主问题,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之后进行的“言志”讨论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学有纲”“心有备”。
2.情境陶冶,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导入部分除了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还需要积极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适合与恰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侍坐》一文中,孔子营造了一个绝对平等自由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不要在意自己的身份年龄,走近学生,并说明自己的情况,提出假设问题,步步深入。只有抛开戒备心理,学生才会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了“情境—陶冶”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认为一个真实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利用语言、实物、音乐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侍坐》这堂课的良好氛围还体现在曾皙鼓瑟上。孔子对课堂秩序的包容性和对学生情操的关注度促成了良好课堂氛围的产生,音乐成为营造课堂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情感表达也会更自然和真实。所以,课堂适恰情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实现语言自由、思维活跃、审美创造和文化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3.语言简洁,保持高效注意
导入环节位于课堂的开始阶段,不应该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否则容易本末倒置。课堂导入集中于课前两至三分钟,在较短的时间内想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在言语上做到精简凝练。孔子在课前主要说了三句话导入,从“拉近学生——讲明现状——抛出问题”这三个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语言简明却精练,短短几字便串联了学生长久的注意力。因此,课堂导入环节的三分钟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推敲导入语言,利用高效的方法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让其事先做好思想和动机准备,以便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二)重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作为双边关系带来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一直主张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弟子面前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坦诚相见的朋友,这使得学生愿意直接向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侍坐》中,孔子与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讨与交流的画面一直以来都深入人心。孔子能与学生亲密无间地交流,离不开平日对每位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孔子尊重弟子的不同理想,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理想也自然不一样。所以,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针对自己比较赞叹的观点进行了说明,表达了孔子对生命个体意志的尊重,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引领作用。另外,無论是在孔子提问时,还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曾皙从未停止弹奏琴瑟。孔子没有在课堂上阻止曾皙的做法,反而体现出孔门教育思想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性。
当下,师生关系出现的功利化、陌生化、冲突化等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孔门所传达出来的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当下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
(三)推敲点评艺术,使用恰当留白
课堂点评同样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留白式的点评不仅是对学生当下的学习效果的反馈,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课堂点评需要做到及时准确,既恰到好处又留有余味。孔子观察到子路“率尔而对”的做法,以“哂之”作为反馈,“哂”的是子路的轻率性格而非他的志向。依次听完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志向后,孔子只对曾皙的志向做了点评。很多人都对孔子的这一做法表示怀疑,认为其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回答。然而,这却是孔门教育匠心独具的部分。在留白式的点评艺术下,教师先扶再放,逐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掌控。孔子并未在“立志”方面统一思想或言行,而是上了一堂没有“标准答案”的课。这一点评不仅在课堂中发挥了作用,更是将作用延伸至课下的思考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思维的发展。
课堂点评是一门艺术,当下教师的课堂点评往往存在模糊性和随意性。首先,教师在课堂点评中经常使用“你的回答很好”“你的回答真棒”等模糊性的点评,不能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思考。其次,教师的课堂点评未经思考,没有针对性,反而容易打断学生思维。最后,教师在点评中往往依赖于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多元性解答和发散性思维进行否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教学也变得死板。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推敲点评艺术,积极运用留白式的点评方法,才能让课堂于反馈之处见思考之力。
四、结语
孔门教育经验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的价值历久弥新。《论语》中《侍坐》一篇集中反映了孔子在课堂导入、师生关系和课堂点评三大方面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设备不能滥用也不能乱用。在融入新时代教育成果的同时,不忘借鉴孔门优秀的教育经验,才能推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进一步蜕变。
a 曹静:《让“导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1页。
b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c 董云川、查文静:《孔门师生互动之于一流大学教育的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5期,第5页。
d 王晓丽:《儒家思想之孔门师徒关系的探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4期,第59页。
参考文献:
[1] 吕海月.“留白”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 张清.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课堂教学优化[J].語文教学之友,2010(2).
作 者: 阙培,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