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光怎么打招呼?最黑的地方见

2021-02-08 08:35王安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

摘 要:《伊芙林》反映了主人公从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到幻想破灭,最终顿悟的过程。主人公受当时社会的影响,麻痹而死气沉沉,突然生活中的某个事件触动了其麻木的内心,挣扎一番后开始对自我身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只有经历了彻底的绝望,才能从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觉醒,实现精神的顿悟。《伊芙林》中主人公虽然最终实现了精神顿悟,但在行动上并没有实际的行动,所以她是一种不完全的顿悟,《伊芙林》中的顿悟,体现了处于瘫痪中心的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的悲哀以及企图实现自我精神救赎的渴望。

关键词:《伊芙林》 顿悟 自我救赎

乔伊斯曾经这样说道:“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乃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这里的瘫痪,不是单纯的肉体的瘫痪,而是精神的瘫痪。《伊芙林》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描绘出一幅死气沉沉、麻木不仁的堕落情景。主人公在经历了黑暗低谷之后产生新的顿悟。虽然在上船的最后关头,她无法真正地和过去告别,选择留在过去。在这种不完全顿悟中,反映出詹姆斯试图通过顿悟唤醒沉浸在麻痹现实中的人们,打破禁锢,自我救赎。

一、都柏林的麻痹现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和天主教的专制压迫之下的爱尔兰,必定成为沦陷的国家。乔伊斯写道:“真正到了爱尔兰将永久失败的时候了。”爱尔兰是个农业国,畜牧业尤为出名,也成为英国的食品进口国,但是在英国人看来,爱尔兰只不过是一个乡巴佬的民族。尤其是爱尔兰的三千多年历史的盖尔语,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慢慢被英语取代。另一方面,爱尔兰人无法因为共同身份团结在一起也是这个民族无法前进的原因之一。爱尔兰是个多元文化的民族,爱尔兰民族实际上是由“丹麦人、袋人、西班牙米利都人、诺曼入侵者和盎格鲁-撒克逊殖民者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都聚集在爱尔兰,他们无法形成共同的爱尔兰的民族自我。相反,他们互相排斥、互相抵触,只能在同类人的小圈子中生活,呈现出互不干涉的状态。之后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冲突加剧更让这座城市弥漫在恐怖、硝烟、颓废的氛围当中。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都柏林天性被压抑,甚至被扭曲,人们公式似的生活,浑浑噩噩,从出生起被捆上锁链。这种瘫痪在乔伊斯看来就是“力量的衰退,意志的萎缩及心灵的死亡”。乔伊斯意识到:“他必须设法为一个新的开端而奋斗,欲实现这一目标, 只有与他的国家、他的宗教和家庭决裂。”于是1904年底,乔伊斯离开了爱尔兰,虽然身体离开了爱尔兰,但乔伊斯的灵魂从未与爱尔兰分离,都柏林这座瘫痪的城市时时刻刻存在于他的内心,希望能够以己之力让都柏林挣脱枷锁重生。

二、《伊芙林》的不完全顿悟

故事一开始,伊芙林倚靠在窗帘边疲惫的形象,呈现了她的心理状态。这种累不只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疲惫。随着伊芙林思绪的展开,逐渐了解到这个19岁出头的姑娘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童年的小伙伴各自分别,甚至生死两别,如今她也要背井离乡与恋人私奔。在这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伊芙林想起了这19年所经历的一切,虽然不是美好的记忆,但仍然难以割舍。父亲喜欢喝酒,脾气暴躁,但是“有时又显得很慈爱”。当父亲知道伊芙林和弗兰克的恋情后,严厉禁止伊芙林和弗兰克继续往来,因为“我知道那些水手是什么货色”,伊芙林只能“偷着去会情郎”。19年疲惫的生活,让伊芙林痛苦不堪,继续这样的生活,母亲的结局也将会是她最终的结局,她迫切希望逃离现在的生活状态。“逃!非逃不可!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美好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渴望生活。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弗兰克会把她搂在怀里,抱住她。弗兰克会救她的。”伊芙林把弗兰克看作拯救她脆弱人生的救世主,当她和弗兰克来到码头,又十分纠结,无法确定心中真正的选择,当轮船汽笛声响起,“她的心怦地一怔”,“惶恐地直想吐”,“凄绝地尖叫一声”,最终,“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伊芙林冷漠地看着弗兰克远去。

回顾爱尔兰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伊芙林的“逃离即顿悟”。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发生的“大饥荒”导致一百多万人移居海外,在爱尔兰人看来,移民是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的一条有效途径。乔伊斯在创作时自然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伊芙林也顿悟了,迫切地希望离开爱尔兰。这种顿悟是伊芙林在经历了19年的黑暗生活之后想要挣脱桎梏的一时灵光乍现,在恋人弗兰克出现之前,伊芙林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与弗兰克甜蜜的爱情瞬间触动了伊芙林麻木的内心,伊芙林希望延續这样的幸福,由此她产生了顿悟。但是最终,伊芙林的顿悟仅仅呈现在她的意识中,并没有勇气付诸行动,这也是伊芙林形成最终顿悟最遗憾的地方。这种勇气的缺少是因为父亲少有的慈爱,弟弟们的爱让伊芙林对这个家还存有一丝丝希望,在19年的生活中,伊芙林已经学会用点点温暖支撑着自己前行,所以她没有经历彻底的黑暗,总有一点光明给她动力,所以顿悟的体现是不完全的,才会在最后迟疑,并且选择停滞在过去。

三、自我精神救赎

《伊芙林》的主人公“Eve”, 在爱尔兰语中音同“Aoife”,含义是欢快的、光芒四射的,也代表了对精神救赎的期望。从整篇故事来看,伊芙林的生活和她的名字代表的含义完全相反。“Aoife”这个名字是爱尔兰女性喜欢接受的一个名字,从很多爱尔兰流传神话故事或者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一点。“Aoife”是古爱尔兰盖尔语故事《阿尔斯特传说》中的强大女战士,是《李尔王的孩子》中把孩子们变成天鹅的恶毒继母,是被驱逐的爱尔兰伦斯特王国国王德莫特·麦克默罗与英格兰第二代彭布罗克伯爵理查政治联姻的女儿,这时伊芙林代表的不仅仅是她一个人,它具有了多重含义,代表的是爱尔兰女性,所以伊芙林的顿悟也是这部分爱尔兰女性的顿悟,在她们的意识中,都希望逃离这个牢笼,渴望在他处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但这种顿悟都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到真正需要行动的时候,又开始迟疑是否真的可以割舍这里的一切,在别的地方重新开始,这可能也和她们女性身份的羁绊有关。女性身份在19世纪爱尔兰家庭或小说中,大部分承担着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角色,是维系家庭存在的纽带,也是“善良”“温柔”等代名词,爱尔兰宪法中还明文规定:“女性通过在家庭内部服务终生,为国家贡献来不可替代的帮助……国家将确保所有母亲不应因为经济压力而从事工作,导致忽略家庭责任。”这项规定看似是赞扬女性的无私奉献,但更是将女性永久地囚禁在家庭生活中,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无法获得自由的权利。即使她们在思想上顿悟,对自我救赎的渴望不能战胜天性或者社会的束缚,最后顿悟只能停留在意识中,无法实际付出行动。虽然这种精神救赎只是第一步,没有完成最终行动上的顿悟,但经历了意识救赎的爱尔兰女性,在之后的生活中,这场精神顿悟对她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爱尔兰作家费尔森杨也对爱尔兰表现出相同的焦虑:“爱尔兰人民心力交瘁、麻木不仁、听天由命;民族生命的光阴在沙漏上很快就会完结,弱不禁风的爱尔兰终于站在了十字路口。” 他们都试图用一步接着一步的顿悟唤醒爱尔兰人民,挣脱禁锢,走向自由。

四、结语

《伊芙林》中阐述了顿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从意识觉醒到行为上的顿悟。这种顿悟的产生都是被生活所打压,让伊芙林突然间醍醐灌顶,在黑暗中撕出一道曙光。乔伊斯利用伊芙林的形象,期望爱尔兰人民可以勇敢地跨出第一步,走出黑暗,走出困境,从精神瘫痪中找到解脱桎梏的途径,从麻木中脱胎换骨,获得新生。莫里斯贝雅曾说:“顿悟在现代小说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特别的。乔伊斯用顿悟的过程来构筑小说结构,同时用其作为展现小说主题的重要方式。”所以,《伊芙琳》中頓悟意识的显现让读者也进一步感受到都柏林的瘫痪生活及人民迫切需要救赎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乔伊斯.乔伊斯诗全集[M].傅浩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

[2] 董梅.瘫痪主题下都柏林人儿童篇的叙事主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1):99-104.

[3] 安德鲁·吉布森.詹姆斯·乔伊斯[M].宋庆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7.

[5] Gilbert S. Letters of James Joyce [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57:57.

[6]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孙梁,宗博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35.

[7] 徐中锋.不彻底的“顿悟”——试析《都柏林人》中的一位女性艺术形象依芙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8-140.

[8] 邱方哲.亲爱的老爱尔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9] Young Filson. Ireland at the Cross-roads[J].The Round Table,2009(12):507-537.

[10] Beja, Morris. Epiphany in the Modern Novel [M].Revelation as Art. London:Peter Owen,1971:65.

作 者: 王安培,宁波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
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及救赎
关于《小狗包弟》一文情感目标的设置和达成过程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