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1-02-08 13:31李斌吴朝晖周绍林陈志坚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集成电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李斌 吴朝晖 周绍林 陈志坚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探索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學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核心课程构建与教学示范团队建设,深入探讨了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改革优化路径,以期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集成电路;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华南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本科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示范团队”(x2wd-C9201031)

[作者简介] 李 斌(1967—),女,广东梅州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物理及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吴朝晖(1971—),男,江西抚州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与芯片集成系统研究;周绍林(1982—),男,四川南充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及光电子集成器件与微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0-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7-25

一、引言

集成电路是信息科技产业的基石,集成电路的发展对我国的科技水平、国家安全,甚至国家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4年以来,国家接连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并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把集成电路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然而,国家在以战略高度推进集成电路蓬勃发展的同时,集成电路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相关统计显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状况是人才储备数量少,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预测2022年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70万人。集成电路是具有较高门槛的专业,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集成电路产业认知度,投身国家集成电路发展行列,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1]。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协同育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贯穿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之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厚基础、强实践、胜任国际化合作与竞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集成电路工程精英人才。

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首先,我国高校集成电路人才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不充分,传统培养模式相对封闭,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案滞后于产业,不能很好地根据产业发展对学生实战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其次,多学科协同育人力度不足,多学科知识融合创新能力欠缺。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实现各种应用的载体,不同类型芯片支撑各行业。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被纳入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与实验,毕业生对跨界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不够。学生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认知度不高,集成电路产业的本质特性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门槛,研发成果回报相对缓慢,学生毕业后倾向于挣快钱,投身集成电路行业的人才数量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微电子学院树立了“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行业使命感、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协作创新和工匠精神等主要方面开展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构建,以解决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补足学生精神上的“钙”,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勇担当、肯钻研、立志攻克“卡脖子”技术、胜任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的集成电路产业亟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结构如图1所示。

(二)行业使命感

受功利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难免会有赚快钱的想法。为此,需要加强学生对集成电路行业的使命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面临着不同的思潮和负面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人过度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以金钱为主导的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这种功利主义,淡化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2]。具体到工程领域,功利主义价值观也悄然影响着工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时,功利主义风气也使得集成电路行业“十年磨一剑”式的科研和研发工作理念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需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追寻行业归属感,把握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和要求,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质是对“四个自信”的构建以及中华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3]。大学生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大历史使命。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了解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一环。将老一辈科学家不图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将科技报国的信念深植于学生的心田。

(四)协作和创新

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都有进一步的要求,学生需要充分学习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给学生提具体行动指南与无穷精神动力,以充盈信心投身集成电路产业,持之以恒不断克服各类困难,取得人生成长的经验财富,获得理想的创新创业成果,实现人生价值。

(五)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除了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专注勤勉、创新进取的职业精神,还有职业伦理规范等新元素。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工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可以胜任国际高水平的竞争。《华盛顿协议》对工科生提出的沟通、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方面的素质标准,这可以说是一种面向国际的工匠精神。从实践意义上说,工匠精神既蕴涵工程伦理规范制定[4]、推行和落实职业道德传承的社会生态氛围,又赋予工程技术人才尽心尽责、忠于职守、创意求进、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建设主要路径

围绕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5],本文提出搭建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架构的主要措施。

(一)核心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学院选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六门课程——微电子科学导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构建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核心。该课程群的知识内容围绕“设计—制造—封测”集成电路全流程,从大一到大三贯穿各学年。通过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所涉及行业、历史、国际时事等角度,增加了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为此,学院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内容注重挖掘集成电路发展史上的相关人物与里程碑或典型事件,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为核心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树立学生的敬业爱国意识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的实践热情。

(二)产学融合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学院已与二十余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合作企业涉及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即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封测与可靠性、集成系统设计。

通过建立政企校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理论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体系。在教学中,邀请行业专家上讲台、走访参观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引入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做企业的小项目。通过行业专家分享行业发展趋势、研发经历、职业成长过程等,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通过上述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企业专家将研发经历带回课堂,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中的知行合一和工程伦理准则。同时,可以初步启发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在产教融合实践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要恰到好处,就像炒菜中加盐,不仅不会与原来的专业课知识形成相对立的“抢夺课时”的情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帮助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加强学生对原有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巩固。因此,学院成立教师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在认识上,通过定期研讨交流,提高课程群教师团队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引导教师线上线下观摩优秀课程思政教学,理解与掌握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在能力提升上,为快速准确地把握集成电路及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动向,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参加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培训与业界论坛,了解先进的行业发展动向以及尖端的技术突破,以便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将研发经历带回课堂,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与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同,课程思政“以德树人”的实践成果和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内容的接受程度无法通过课程考试成绩进行直接评估。在无法直接通过结果进行直接评估的情况下,就需要构建起多维度、分层次、分阶段[6]的多元评价体系。

为此,教学团队围绕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的使命感、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协作创新和工匠精神五方面,提出了构建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观测点:(1)课堂学习的学生关注度与回答问题的活跃度;(2)課程作业与测验情况;(3)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分布;(4)学生参与竞赛的情况;(5)学生毕业后进入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的比例;(6)学生考研与出国深造的比例。这六方面的评价内容涵盖了本科学生专业课程的智育成绩反馈情况,以及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日后发展路径与职业规划。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并对学生吸收相关知识进行可视化、信息化反馈。

四、结语

“大思政”背景下,统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化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为探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提供意见与参考。为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立德育人”和“协同育人”效应,仍需多方共同努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开阔思路,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推进微电子院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进程,以此带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骆郁廷,项敬尧.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4-9.

[3]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104-107.

[4]李志鸿,兰陈妍.应用技术大学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高教学刊,2017,8(15):69-70+73.

[5]刘名果,任新会,李新营,等.电子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3):132-135.

[6]崔碧峰,张万荣,胡冬青,等.工程教育背景下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4):4-6.

猜你喜欢
集成电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理论的实践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片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