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传统养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1-02-07 23:21唐红珍戚祥廖祖君
中国西部 2021年6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旅融合

唐红珍 戚祥 廖祖君

[摘要]旅游贸易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养生旅游是生态资源、养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中国与东盟各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在生态资源、养生文化等方面各具魅力、充满潜力,可以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实现共赢,双方在养生文化与旅游产业合作上,具有地缘基础、资源优势与合作动力,但也存在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合作开发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等问题。实现中国一东盟传统养身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化合作机制,丰富养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养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知名度,协同培养养生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旅游贸易;旅游产业;传统养生文化;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1)06-0015-0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越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业也繁荣起来。跨国的旅游互动合作有利于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的交融以及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经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加的第一个体制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国际旅游贸易上具有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不断变化及中国对外开放、产业转移不断推进的形势下,主动作为、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与扩大国际贸易、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战略决策,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多边合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旅游合作在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贸易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养生旅游是养生文化、生态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连,在养生文化、生态资源等方面各具魅力、充满潜力,可以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实现共赢,双方在养生旅游合作上具有地缘基础、资源优势与合作动力。

一、文献综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易经》成书于殷末周初,是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休养生息。《易经》富含哲学式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源头。“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内篇中,“养”有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吕氏春秋》提出“养有五道”的观点,五种养生之道涉及起居、饮食、文章、韵律、烹调、言行举止、礼仪规范、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儒、道、佛各家养生文化思想也随之深入渗透和影响当时的社会。儒家强调修德与修身的重要性,西汉董仲舒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认为怡情养性修德是长寿的根本。道家的养生文化则出自于对长生的追求,崇尚“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等思想,倡导心灵境界的修炼,辅以呼吸、形体修炼锤炼身体,达到身心俱修的健康状态。佛家以禅宗养生思想为代表,要求人保持一颗平常心,遵循豁达、超然、闲逸、淡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养生是中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中医汇集了历代医家防病养身的思想精华,成书于战国后期的《黄帝内经》对前代医学和养生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是我国中医养生的开端,归纳了中国传统养生的两条主要原则: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努力提高机体防病抗衰能力;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界侵袭。古代名医也总结了许多养生理论与方法,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养生的功效以及防治老年病的方法,华佗编创了“五禽戏”推广运动健身,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论述了许多傳统养生理念与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饮食和药补作了大量论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保健思想,强调对人全面的锻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促进身体健康。传统武术是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

2.东盟国家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在东南亚各国,养生同样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方面,那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秉持不同的养生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养生模式和养生文化。东盟国家的人民绝大多数都信仰宗教,导致民风民俗、文化传统与宗教息息相关,也深刻影响到这些国家养生文化的发展。小乘佛教主张通过教义使人们友爱互敬、和善相处。佛经用“色、识、受、想、行”五种表现来解释身体组织结构与生理现象,“色”指的是人的形体和变化,“识”指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受”指的是人对喜怒哀乐的感受能力,“想”指的是认识的思维过程,“行”即人生长至死亡整个过程中的变化活动。小乘佛教认为“色、识、受、想、行”是防治情志病和养心调神的重点。此外,小乘佛经中还记载有丰富的身体构造、医药、养生等方面的内容,独特的药物配方对人防病治病及养生有奇特的功效。除了受宗教影响形成的养生文化之外,东盟国家内部也传承有各式各样的养生方式,如:印度尼西亚的火山泥浴;泰国随处可见的SPA,奇特的手法和具有温和木质气味的草药球,给泰国人民乃至外国游客带来了来自天然的养生尊享;驰名海外的越南养生保健药酒,用稀缺野生动物泡制,具有舒络筋骨的功效;缅甸的养玉文化,妇孺均喜欢佩戴玉石,玉石中多种有益的矿物元素通过人体吸收起到保健作用。

3.养生旅游产业功能与新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现代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推动着旅游消费由传统的观光体验向休闲养生度假方向转变,养生活动与旅游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新时代旅游消费的趋势。养生旅游是人们以追求身心健康为主线,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养生和休闲双重功效。人们远离嘈杂的大城市,到旅游胜地去度假养生,追求身心的健康体验,这种集疗养、休闲、保健、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方式,不仅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也为游客的健康带来福音,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养生旅游除了离不开绿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本底,还必须有深厚的养生文化滋养,形成完整的文化配套。理想的休闲养生环境要求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深厚的人文资源以及完备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开发养生旅游的前提与基础,秀丽的自然景观、优质的空气质量、独特的养生资源是养生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温泉洗浴、海滨度假、阳光康养、森林疗养等,均依托当地独特资源进行开发,主要侧重于生理养生,专注于身体疗养与修复,精神养生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当下人们承受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普遍处于焦虑、烦躁、经常性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的亚健康状态,人们迫切需要释放负面情绪、精神压力、放空心灵,使不堪重负的心灵得到慰藉。在此背景下,以身体疗养为主线的传统养生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消费者对休闲养生产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市场的这些变化给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旅游合作持续升温并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游客往来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双方互相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近年出版的《中国一东盟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自2012年以来,除东盟国家内部互访外,中国赴东盟旅游人数一直稳居首位,2012年中国赴东盟国家旅游人数达928.3万人次,到2016年则增长至2033.9万人次,四年间增长了一倍多。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2016年出境旅游总人数为12203万人次,选择东盟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数占比达17%,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东盟国家入境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市场。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旅游市场对东盟国家游客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2018年,按照入境中国的旅游人数排序,在排名前17位的国家中,有7个是东盟国家,并且缅甸、越南两个国家分别占据榜单的前两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缅甸、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入境中国的游客人数超过千万人次,且保持了较快增速。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与东盟之间游客互访数量扩大了6倍左右,游客规模的急剧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双方旅游业的合作交流发展。

(2)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不断增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极强的旅游资源是双方合作发展的基础。东盟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旅游资源要素,具有旖旎秀美的热带风光、让人心旷神怡的海滨景色及别具一格的火山风景,还有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中国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广泛传播,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承中蕴含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在历史上和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性。东盟地区是全球华人、华侨最多的区域,这些迁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到中国大陆进行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及商业投资等多种愿望和需求。另外,多数东盟国家在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依然欠缺,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球领先,具有成熟的建造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长,可以促使东盟旅游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可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份额。

(3)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和旅游合作平台的建设逐渐完善。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在各相关领域的合作机制建设逐步完善。中国与东盟建立了“10+1”“10+3”“10+8”等一系列对话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常态化的国家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和工作层对话合作等机制,为双边旅游合作创造了条件。在旅游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十国分别一对一签订了双边旅游合作协议,已建立起大湄公河旅游合作机制,定期举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的“10+3”旅游部长会议,推动了双方旅游合作。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东盟中心成为了双方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协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在促进双方旅游交流合作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和东盟还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工业旅游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旅游教育合作论坛等,深入推动双方的旅游合作。

2.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恐怖主义与犯罪問题影响旅行安全。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政治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由于种种原因,之前东盟一些国家政局有时出现动荡,如泰国经常遭受政变以及民众的大规模示威的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容易引发游客对人身安全的担忧。近年来,东盟国家的政治局势有所改变,各个国家经过民主选举,执政当局虽有所变动但没有出现激烈的政治斗争、民众分裂,这为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但不可忽视的是,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正呈现蔓延趋势,由于其地缘、宗教、种族、历史等原因,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一直以来就存在本土恐怖组织。近年来这些东南亚本土恐怖组织与国际恐怖势力融合速度明显加快,恐怖袭击事件在一些东盟国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东盟国家社会治安问题严重,走私、贩毒、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猖獗,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的盗窃、敲诈、抢劫等犯罪行为也屡禁不绝,危及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

(2)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在东盟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展开,多数国家的交通运输、通信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在东盟十个国家中,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完善,公路网、铁路网密度在全球排名前列,马来西亚、泰国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发达。除上述东盟国家外,东盟的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仍不尽如人意,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密度水平都不高,其中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铁路建设水平低下,铁路设备陈旧且长期缺乏维护,致使事故频发。最为典型的如老挝2007年才在国内建设完成第一条铁路,柬埔寨在其殖民时期建设的两条铁路在多年的战乱和经济萧条中损坏严重且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当前,最需要的是健全中国与东盟邻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扩充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内河航道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游客流动的便利性。同时,部分东盟国家的互联网通信、供电、供水、住宿等设施不完善,使得国外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尽如人意。

(3)合作开发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中国与东盟目前合作开发旅游产品仍显不足。从整体上看,双方的旅游合作项目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旅游活动局限于自然景观、海岛风情游,主要依靠一些典型旅游线路和基地带动,高度集中于新、马、泰等国家,线路单一且分布不均衡。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旅游项目开发较为滞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开发力度尚待加强,经济水平、开放程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限制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旅游合作的提升。同时,在更高层次的诸如跨国体育活动、婚礼蜜月、医疗护理、水上娱乐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合作也稍显不足,难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中国与东盟合作开发的旅游项目中,涉及养生旅游方面的产品、基地和线路都较少,还存在养生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品牌效应不佳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在未来重点解决。

三、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发展可依托的养生文化资源

1.中国养生旅游的人文资源优势

中国的养生旅游人文资源以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中医等为典型代表,饱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汇集道家、儒家、佛教、中医、中华武术的思想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茶被称为“文人五件宝”,不仅作为一种艺术,也被认为是一种娱乐身心的有效方法。琴,泛指音乐,包括演奏乐器、歌唱、朗诵等可以对人产生精神慰藉的有声传播,对有关精神层面的疾病疗效明显。棋类运动可以使人保持全神贯注的思考,排除脑中杂念,使得精神张弛有度,达到锻炼思维、健脑防衰、养身怡性的作用。书法、绘画是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练习书法、进行绘画创作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画家多是长寿之人。中国茶道历史悠久,茶叶含有钾、钙、镁、钴、氟、碘、硒等元素以及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化学成分,合理的喝茶对人体百益无害。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支柱,在养生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中国传统武术结合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健身为宗旨,注重人体的内外兼修,如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不但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中医理论是讲究如何合理地调配饮食,利用中药进行养、治药物保健,通过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理疗手段进行治疗。

2.东盟养生旅游的人文资源优势

东盟国家的养身保健深受各国人民的重视和钟爱,在养生思想理念、方法手段上充满着异域风情。东盟的宗教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之一,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等皆分布聚集于此。中南半岛是其佛教文化的聚集地,位于中南半岛的各国分别反映着佛教文化两大派别的文化特征(除了越南受中国大乘佛教南传的影响以外,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均是主要信奉小乘佛教的国家)。有“火山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全球约六分之一的活火山都分布于此,拥有活火山120多座。在印尼,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火山喷发奇景,大量火山喷发后的灰烬凝固而成的火山泥也成为美容养生护肤的绝好材料,火山泥中蕴含硅、铝、镁、钙、铁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如果科学使用可达到美容美白、缓解疲劳、治疗疾病的效果。泰式按摩融入了大量传统中医按摩手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穴位按压及肌肉舒展理论,如闻名海内外的泰式SPA,融合了东、西方特色,辅以传统的泰式按摩技巧,加入泰式香料,构成了泰国独特的风格,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养生美容方式。越南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天然草药、稀缺野生动物泡酒的治病、养生、抗疲劳的方式,利用天然草药进行简单治疗或按摩,通过饮用稀缺野生动物泡制的保健酒舒络筋骨,也常常通过蒸汽浴、山泉浴调节身心。新加坡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将五种颜色的蔬菜制作成五色养生蔬菜汤,调和对应的身体部位。缅甸流传着“人养玉、玉养人”的养玉养生文化。

四、中国-东盟传统养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1.优化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和养生文化融合发展合作机制

中国与东盟10国都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推进养生旅游融合发展时各个国家都希望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要协调各个国家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实现最终的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多元旅游合作机制,为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和养生文化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应在各国的特色生态文化相互交织、旅游资源禀赋相互补足的基础之上,秉持平等互惠、分工合理、共生共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适当打破国界建立跨国性质的组织合作机制,有效整合中国一东盟养生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可在现有中国与东盟常态化对话合作机制的架构下,针对养生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定期进行沟通与交流,协商建立起养生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开发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生态、文化养生资源。建立联动性的宣传营销机制,借助于旅游推介会、博览会、会议论坛、广告投放等宣传推销双方养生文化理念、旅游产品与线路等。完善旅游信息对接服务协调机制,建立专门化的养生旅游服务信息分享平台,促进消费者对养生旅游信息的充分了解,方便消费者对比、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养生旅游活动和线路。

2.丰富养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中国与东盟在合作实施养生旅游项目时要加大市场调研力度,针对银发族、中年人、青少年与婴幼儿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找准不同目标客户群体在养生旅游产业中的主要消费诉求,准确定位其养生旅游发展方向,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各自的养生旅游资源,在考虑游客对项目所在国的文化接受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个国家蕴含的养生文化特色。应将更多、更深层次的养生文化元素融入所开发的旅游产品中,增加养生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推出独具特色的养生旅游产品,使游客获得良好的疗养效果与体验,提高游客消费意愿。同时,在服务配套设施中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如在交通、住宿、饭店、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增强养生文化的艺术性。突出各个国家养生旅游产品的明显特色与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养生旅游产业格局和完整的产品体系,满足消费者的养生、休闲需求,推动中国与东盟养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3.全力提高养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知名度

发展养生旅游产业,需要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企业共同加大养生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养生旅游目的地文化知名度的策划与宣传,以提升公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双方要通过共同举办养生旅游产品博览会、推介会等,大力宣传养生旅游。定期举办养生旅游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双方专家学者共同为养生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加强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合作,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媒体进行养生旅游推广,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建设专门网站,实时更新网站内容,打造网络宣传窗口;积极与各大旅游网站及重要手机APP合作,在脸书、推特、微博、微信上开通官方账号,加大养生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4.共同培养养生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

养生旅游产业的繁荣归根到底需要人才的支撑。养生旅游产业属于众多交叉领域的新型产业,要推动养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专业的旅游、酒店、管理、产品开发、设备运营等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与文化创意的人才。因此,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策略,针对养生旅游產业个性化需求的特征,系统培养文艺创作、艺术表演、经营管理等专门文化产业人才,加快旅游策划、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批熟悉传统养生文化、善于经营管理的养生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为旅游产业与养生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养生文化专业研究团队,对中国-东盟养生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针对旅游产业与养生文化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和交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关院校中,调整旅游、文化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科研院所、协会、企业等机构开展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共同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过硬的养生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 张筠)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