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袋鼠式照护与母乳喂养的关联分析

2021-02-07 02:56陈红雨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袋鼠母乳母乳喂养

陈红雨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陕西 西安 710061)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是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提高全民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母乳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适合婴儿的生长及发育。母乳喂养可减少早产儿近期及远期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慢性肺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和再次住院率等[1]。然而,研究表明若新生儿住院治疗,其母乳喂养率显著降低,且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显著低于足月儿[2-3]。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本院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并重点研究袋鼠式照护对促进母乳喂养的效果。袋鼠式照护,是一种模拟袋鼠等有袋哺乳动物照顾幼儿的皮肤接触照护模式,将新生儿直立式贴在其父亲或者母亲的胸口,给予新生儿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同时满足其父母亲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大多应用在早产儿的临床照护中[4]。本文分析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母乳喂养的临床资料,探讨袋鼠式照护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关联性,为增加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1 500g;②母亲无传染性疾病,符合母乳喂养条件;③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需进行外科手术的早产儿;②母亲患严重疾病不允许母乳喂养。符合入选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共300例,排除肠闭锁5例、先天性遗传代谢病3例、早产儿母亲患有不能实施母乳喂养的疾病13例,最终剩余279例。按照住院时间分组:①对照组: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对照组,共140例;②研究组: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组,共139例。两组患儿及母亲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研究方法

宣教干预:①规范制度流程:制定宣教标准、流程以及宣教者职责,针对宣教工作的不足及疑难点,加以改进;②全员培训: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早产儿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定期考核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能对早产儿家属实施母乳喂养宣教;③宣教实施:对照组仅实施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常规的宣教和探视,每周2次,持续4周;研究组实施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常规的宣教和探视,并进行袋鼠式照护,每周2次,持续4周。其中,袋鼠式照护是指早产儿的父亲或母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父亲或母亲的胸口,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

宣教评估: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根据项目需求自行设计并征求专家意见后修改而成。①宣教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与被调查者的关系,被调查者文化层次,家庭背景,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等;②宣教后评价:宣教后了解母乳喂养的情况,被调查者送母乳的情况,影响被调查者送母乳的原因等。问卷现场发放,专人指导,当场收回。

1.3观察指标

收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基本情况,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母乳喂养情况,包括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及7天开始母乳喂养率、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调查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等。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及住院天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2.2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方式比较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9.57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方式比较[n(%)]

2.3按住院天数分层后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方式

按照住院天数分层后,结果显示在住院7d内、7~14d及15~78d内,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21.851、60.964、56.084,均P<0.05),见表3。

表3 按住院天数分层后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方式[n(%)]

2.4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家属对母乳喂养的其他调查情况比较

接受宣教后,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家属在愿意母乳喂养、知道宝宝可以吃母乳、未能送母乳的原因是路途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知道NICU可接收母乳、有送母乳占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298、36.695,均P<0.05),在父母未掌握挤奶技巧、母乳分泌量少、掌握挤奶技巧的情况在65分以下方面占比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29、39.715、47.199,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调查情况[n(%)]

3讨论

3.1袋鼠式照护的家庭参与式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有1 500多万早产儿,其中中国每年早产儿出生率约为10%。随着二孩政策放开、高龄孕产妇增多、新生儿基数变大,有学者预计我国早产儿的数量或在未来一两年出现阶段性增加。早产不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还是继肺炎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另外,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较正常儿伴有更高比例的视力、听力或智力方面的缺陷[5]。因此,加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早期照护、减少其并发症的产生意义重大。

袋鼠式照护源于袋鼠哺育幼崽的方式,它是一种科学有效、人性化、费用低廉的照护模式,尤其适用于医疗设施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文献显示对于婴儿来说,母婴皮肤尽早接触有助于早产儿产生触觉和嗅觉的刺激;有利于早产儿更早建立起吸吮、觅食的动作,促进其肠胃的生长发育;母亲的抚摸和声音,也可刺激早产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母婴皮肤接触可大大降低婴儿的不安全感,有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6]。对于母亲来说,乳房周围的身体接触可能会增加催产素的水平,促进乳汁的分泌,同时能够减少或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利于建立与婴儿的早期情感联系[7]。

3.2袋鼠式照护与母乳喂养的关联性

本次研究表明袋鼠式照护组(研究组)与常规组(对照组)患儿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按照住院天数分层后,结果显示在住院7d内、7~14d及15~78d内,两组患儿喂养方式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层内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发现与Moore等[8]、Zachariassen等[9]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袋鼠式照护是促进母乳喂养的有效干预手段。

另外,本研究继续探索了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家属关于母乳喂养及喂养障碍的原因,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家属在愿意母乳喂养、知道宝宝可以吃母乳、未能送母乳的原因是路途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知道NICU可接收母乳、已送过母乳占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在父母未掌握挤奶技巧、母乳分泌量少、掌握挤奶技巧的情况在65分以下方面占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进行袋鼠式照护的家属更容易掌握NICU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采取实际行动进行母乳喂养的比例也更高。

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管理中历来存在母乳喂养困难的问题,而袋鼠式照护这一家庭参与式模式强调了母婴的尽早接触,可有效改善产妇情绪增加哺喂信心[10],且家属更易掌握NICU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增加纯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提倡和推广。

猜你喜欢
袋鼠母乳母乳喂养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喂养
袋鼠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我自己可以做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妈妈不用停母乳
袋鼠
母乳库研究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