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华
在临床上,慢阻肺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临床研究认为该病症是与气流阻塞等存在明显的关联,这是一种严重的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慢阻肺很容易进一步导致患者发展成为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等慢性病,这种病症和有害颗粒以及有害气体的异常炎性反应存在关联,临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老年慢阻肺患者常常伴随气胸,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整体生活质量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治疗的同时积极的采取有效方式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择老年慢阻肺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模式的效果,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本院治疗的76 例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掷骰子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龄最大88 岁,最小61 岁,平均年龄(73.25±6.0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最大89 岁,最小62 岁,平均年龄(72.48±6.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诊断确诊为慢阻肺,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且患者年龄均>60 岁;②所有患者临床存在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患者有咳痰,双肺部啰音的表现[2];③选择X 线片进行检查,能观察到患者的双肺部存在纹理增粗紊乱的情况,并伴随肺气胸征象;④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临床资料完整,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病变患者;②存在免疫系统或者传染性病症的患者;③合并精神类病症或意识障碍的患者;④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的患者;⑤因多种原因无法完成调查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积极的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准备和护理计划。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3.1 以心理为出发点 对患者应积极的贯彻和落实关于慢阻肺的相关病理知识,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这样才能够使患者认识到对自身病症进行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用药治疗、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等)所需要重视的注意事项,积极的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尽可能缓解不良心理障碍。使患者能够认识到进行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对患者适当的选择心理调整方法,还要告知患者能自己对负面情绪进行调节[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综合性的通过语言和行动等诸多的手段对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方便保证患者能够多角度的认识到对患者所采取的各项治疗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家属安心。告知患者家属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来自病友的支持,护士需要组织患者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特别是安排一些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同类病症患者患者对新入院的患者介绍相关经验,使患者之间相互分享心得,减轻心理压力。
1.3.2 以生理为出发点 主要安排患者选择半坐卧位或者斜坡卧位,使患者的床头摇高45~60°,并将床尾抬高10°,选择水枕和软枕分别垫在患者的臀部以下和膝盖以下,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必要的时候每隔1~2 h对患者进行1 次翻身,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帮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4]。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身高和体质量等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然后配合患者的饮食习惯、病情表现和体质综合性对患者进行饮食计划的制定,在饮食上要适当的增加蛋类、肉类食品、肉类食品,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指导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掌握正确的排痰方法,早晚指导患者进行洗漱和深呼吸,深呼吸5~6 次,之后各进行1 次排痰。指导患者持续咳嗽几次以后痰液到达咽喉部用力咳出,如果痰液粘稠很难排出则需要医护人员辅助进行叩背,协助患者仰卧位或者坐卧位完成呼吸训练。积极的做好对患者导管的维护工作等。
1.3.3 以康复训练为出发点 加强对患者病症的监护和观察,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使患者掌握腹式呼吸的技巧,通过鼻子进行缓慢的呼吸,在此过程当中要放松腹肌,提高肺泡通气量。还要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训练,使患者选择半坐卧位或者坐位,通过鼻子进行缓慢的吸气,并且将嘴唇缩起,在此过程当中要尽量的缩小嘴唇,增加呼气的阻力,以便提升气道的压力,发挥训练的效果。也可利用吹气球训练进行康复,将气球放在患者的口中,引导患者鼓气向气球内吹气,当气球达到一定体积的时候停止吹气,但不能从口中取出气球,使气球当中的气体与患者口腔当中的气体形成对峙,保持10~15 s,然后将气球中的气体放出,重复此操作,当患者有所恢复的时候,可逐渐增加气球吹气的体积和对峙的时间[5]。还要对患者进行咳嗽训练,选择半卧位,责任护士要自上而下进行背部的叩击,促进小气道分泌物进入大气道,使得相关气体能顺利的咳出。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采用SAS量表和SDS 量表进行判定,量表评分满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 包括FEV1、PEF、FVC、FEV1/FV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17.58±5.46)分,SDS 评分为(18.06±5.73)分;对照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37.26±8.45)分,SDS 评分为(38.44±8.74)分。观察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PEF、FVC%、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慢阻肺的临床表现严重,老年患者身体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大部分患者子女都不在身旁陪伴,因此这一类患者的孤独和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对于患者整体的康复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6]。本文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进行护理,并分析对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17.58±5.46)分,SDS 评分为(18.06±5.73)分;对照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37.26±8.45)分,SDS 评分为(38.44±8.74)分。观察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EV1%(75.12±5.13)%、PEF(2.65±0.23)L/s、FVC%(75.18±5.13)%、FEV1/FVC(66.56±2.33)% 均高于对照组的(69.38±5.61)%、(2.43±0.31)L/s、(71.25±5.74)%、(63.08±3.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可看出,观察组的康复效果相对对照组而言更优。主要是因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模式干预的时候能够综合性的从患者的心理、生理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干预,着手调整患者的不良心态,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目的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情绪的调节,使患者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对患者从生理方面进行着手干预则可以为患者进行具体生理质量的改善,以此来维持患者的良好心态[7,8]。除此以外本文还从康复训练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心理作用于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反作用于心理,综合性的促进患者整体康复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降低,同时能帮助患者进行肺功能的康复,是一种优质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