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合品德教育的模式

2021-02-07 15:20刘文超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化学实验教学

刘文超

习近平主席说:“教育要立德树人,并且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品德教育与智育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品德教育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需要。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品德教育认知,将品德教育真正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开展效果。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德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部分教师较为注重形式层面的教育,并没有将品德教育内容与实质相联系,阻碍了品德教育理论向生活实践转化的步伐。换而言之,品德教育需要与课程内容相融合,脱离了课程内容的品德教育是程式化、功利化的,是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课堂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品德教育和化学教学内容完全分开,而是要巧妙地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相关德育资源,更要利用教育教学技巧在实验教学中融合品德教育,逐步改变初中化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品德教育的现状,减少化学教学中德育资源浪费并弥补化学课堂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缺失,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特别指出:“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落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凸显实验教学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突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课题学习中,通过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和学习,同学们知道利用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利用火、控制火,让火为人类做贡献。发扬其积极的一面,摒弃、消除其消极的一面,学生会更加爱护大自然,爱护身边的人。又如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题学习中,通过对金属的腐蚀条件的实验探究与学习,进而了解金属的回收和利用,充分与自然界的资源利用、材料加工与制备,以及与如今的垃圾分类等热点话题建立联系,充分感受化学实验探究的魅力,挖掘化学学科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育人价值,甚至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模型,学生能体验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可以更加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合品德教育的模式

基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通过解读初中化学教材及梳理课堂教学环节,总结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合品德教育的五种模式。

1.讲述性教育

讲述性教育是显性的,是一种以直接的正面说理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初中化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德育载体可供教师进行讲述性教育。例如,在讲述绪言部分时,可利用教材的内容陈述性地介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矿产和天然气存储的国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之一,古代有四大发明,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通过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及学习的积极性。

講述性的教育方法虽然比较传统,形式相对也单一,但是针对一些知识性的、繁杂的结构性的内容的教学,仍然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方法。在这种教育形式中,老师可以大量地进行文献综述,采集最准确、最权威的数据及内容向学生展示,同时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比如每天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轮流讲述,充分锻炼学生能力,起到对枯燥内容的弥补作用。同时,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将学科之间进行融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化学史料、尤其是我们国家在化学研究上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化学史料,进行更为详尽的介绍,以提升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2.渗透性教育

渗透性教育是隐性的,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鉴于化学学科特点,不能像政治课一样长篇大论地进行品德教育,更适合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渗透式教学。例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绪言开始就有大量的实验(镁的燃烧、硫的燃烧、磷的燃烧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他们要尊重客观实际,掌握客观规律,不凭空想象和臆造。在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及元素周期表等章节的学习中同样可以渗透这一方面的品德教育。

渗透性教育,既包含老师与学生之间渗透,还有学生与学生相互渗透,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的相互渗透。要做好这些渗透教育工作,需要老师熟悉教学内容,充分研究学情认知,提前对学生做好分组分工学习安排,将三者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充分互动,相互影响,共同协作,一起完成。品德教育与渗透性教育是完美贴合,相辅相成的,在一系列的渗透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感染,充分对比,互相提醒,能够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养成性教育

养成性教育是一种从外部入手,促进学生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例如,学生上实验课时通常是实验员把所有的仪器和药品都准备好,学生上完实验课直接离开,无人收拾台面及清扫课室卫生,甚至有的同学还把零食带入实验室,食物垃圾随处乱扔……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教育。在上完实验课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清洁仪器及收拾台面,而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收尾工作,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得到体会和认识,并逐步形成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离不开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包办、代办,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不断形成爱劳动、劳动创造美的高尚情操。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不断培养严谨治学、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40066ECC-1545-4DF2-A5F2-726CCC87DB7E

4.影响性教育

影响性教育是教育者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利用客观的影响源,通过各种中介途径,转变为德育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教学活动中的影响性教育主要分为榜样影响和行为影响。

(1)榜样影响: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的简介和有关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在课堂上这些事例可以作为影响源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品德教育。例如,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揭示原子的内部秘密这一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毅力的品德教育;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使中国结束进口洋碱的历史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行为影响:教师、学生本身的行为是最为直接的影响源,例如,教师工整的板书、学生整洁的作业及教师和学生安装仪器设备的美观程度等都可以直接作为美的影响源对学生进行相关德育教育。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其实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去触动另一个灵魂,教育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实验、跨学科实践等协同性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影响往好的方向发展,這一系列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个人成长的影响要素都缺一不可,也要多位一体,在化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优秀的学习态度,展示科学家的孜孜不倦、绝不气馁的研究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总的来说,影响性教育对于品德教育的意义尤为重要。

5.疏导性教育

疏导性教育是运用说理开导或疏通渠道的方法,将群体或个体的错误意识行为转化为积极正确意识行为的教育方式。例如,学生上实验课时,不遵守实验规则,故意使用大量药品,当用不完时则随意把药品倒进水池冲走;还有的同学有意损坏仪器或其他公物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随便责备他们,而要对他们进行疏导性的教育。在解决乱倒药品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对附近或某工厂附近的水源进行调查,让他们从调查结果中体会污染水源的危害性,从而使他们自觉遵守实验守则,矫正不良行为,从而使品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疏导性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是用得最多的、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如果强行制止,阻断其想法和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化学课堂中,有许多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进行完实验探究的活动之后,老师不用急于评价和归纳总结,应先进行组内的互评,再进行组间的评价,最后共同探讨、研究,在教师和学生的疏导之下,最后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根据以上的融合品德教育的化学教学的步骤和要求,在课前,老师可以充分挖掘化学学科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来渗透德育教育;课上,我们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求真务实的德育教育;课后老师可以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影响孩子的德育行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好化学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40066ECC-1545-4DF2-A5F2-726CCC87DB7E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化学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