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满德
课前预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需要做出积极的改革和创新,数学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接触数学新知,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课堂学习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探究欲望,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活动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单一地停留在上课实践,而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前预习的环节,从而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吸收,课前预习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机会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认知,教师也能够借助学生对知识的预习,了解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教师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學情,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设计,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存在着效率不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1.学生兴趣不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段,他们自身的学习意识不强,同时又由于数学课程知识点的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课前预习活动的参与兴趣不高、不积极,往往知识停留于教师单方面的要求,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前预习兴趣越来越低,甚至直接不参与的现象。
2.预习技能欠缺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教师往往会忽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预习技能,缺乏了相关的针对性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和策略,只是单纯地搜索学习内容,对知识的分析和研究不够深入,最终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让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3.预习目标不明确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自主性,存在着预习方法不正确、不合理的现象,还有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感到迷茫、困惑,对于预习目标不明确,找不到预习重点,难以真正体现课前预习的效果和价值,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1.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效地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充分地了解到自我价值,体验挫败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可以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的认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活动中,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自己的努力收获知识的过程,那么良好有效的课前预习,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在收获的同时感受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逐步地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心,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进步。
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自主分类和选择,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判断能力,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有力帮助,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重难点,为课堂学习提供良好基础,从而全面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1.丰富预习素材,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抽象性知识内容,那么在课前预习活动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进来,促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预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对于生活实际的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分类”这一知识点的预习为例。本节课程中数学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课前预习任务: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观察商店中的物品分类情况。通过设计这一极具生活性的课前预习任务,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内容。再比如“十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课的课前预习,数学教师同样可以为学生设计购物实践预习任务,尝试自己去商店买文具,然后自己进行计算等等。通过这种课前预习方式,让学生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2.合作性预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在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活动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地为学生设计合作性课前预习活动,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提升,同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形成。另外,课前预习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一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数学教师应该切实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把握合作预习的机会,提升自身预习效果。以小学数学课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知识点的课前预习活动为例。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前,数学教师先对班内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和分析,然后为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点各是什么;同时要求各小组学生总结和记录自己的困惑点,便于课堂上有目的地展开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活跃学生的预习思维,逐步地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再比如“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知识点的预习,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预习,识别1—100之间的数字,然后鼓励各小组学生进行自主出题、自主计算,有效增强各小组学生的预习互动,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此环节中明确自己的薄弱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增强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81210970-330C-4723-B1B4-92D92C4DCC8A
3.分层式预习,尊重学生差异性
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他们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性,以科学合理的分层式课前预习任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学习主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有效推动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效果的全面提升。以小学数学课程中“圖形的运动”这一知识点的预习为例,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前,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比如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课堂表现等,充分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然后数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隐形分层,比如定位中高低三个层次,然后为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预习任务。例如,针对第一层次学生,数学教师可以要求他们通过实践动手操作的方式认识图形运动,对轴对称以及平移进行了解和分析;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师就可以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本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来对本知识点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针对第三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师就可以要求他们联系前一节课程内容,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寻找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提高学生的预习参与性。数学教师通过设计这一分层课前预习活动,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效果。
4.实践性预习,强化学生表象感知力
小学阶段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阶段是他们思维活跃期,好动、好奇是他们独特的特点,也是他们独特的优势,所以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中,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一发展特性,以极具实践性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各项技能,促进学生的手脑协调,以可操作性的预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预习有效性,强化学生的表象感知力。以小学数学课程中“观察物体”这一知识点的预习为例。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观察以及动手实践预习活动。比如对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多角度观察,并针对每个角度的特征进行总结;再或者利用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尝试绘画,观察其中的特点总结不同之处;或者是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尝试用积木进行搭建,试试能不能还原。通过布置这一系列的实践操作预习活动,让学生可以逐步地深化自己对图形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图形进行更深层次的感知,为自己的课堂学习实践提供有力帮助。这一实践性的课前预习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参与预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发展自身的创造力,从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前提。
总而言之,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活动中,数学教师在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更新课前预习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深入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多样性的课前预习活动,优化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为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实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全面发展和进步。81210970-330C-4723-B1B4-92D92C4DCC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