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田
摘要:体育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最终实现终身体育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发展。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是所有体育教师应努力探索的课题。许多体育教师面对着体育教学的优化与创新感到困惑。体育教师应坚持开放的心态,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体育课的创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应的教材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文章以“关注学生主体性”、“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为例进行了论述,完善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
关键词:大学体育;创新;优化教学
前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新一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体育课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优化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对满足体育教学需求,提高学生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教育理念的多样化,观念的科学化。为此,高校教师应重视体育改革,与时俱进,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中,在加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21世纪,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培养意志,旨在通过丰富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应坚持创新原则,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人格。
二、大学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当今教育的主流趋势。在充分了解这一关系的基础上从而不断进行体育创新。把学生作为主体,就是把学习过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掌握整个体育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前进,调动自己的细胞,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性。学生将新接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把知识带给学生的助手。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内容、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调动其精神发展是一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并发挥其能动性的策略。
2.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教师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遥不可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平等、尊重、民主。新型师生关系为体育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充满活力,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相信创新体育课程将开启新的一页。
2.3情境教学模式
大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教育中,应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进行情境教育。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举例来说,体育竞赛中的障碍课可以做成让学生在想象的各种情景中进行运动训练,既有趣又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体育运动的创新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同时,还要自觉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示范。体育课教师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创新性体育教育是拓展大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重视因材施教
人本主义理论指出每个个体都有其不同。大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参加体育课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以及对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了解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兴趣等。可以根据所了解的进行分类和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整体教育目标,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
2.5趣味课堂建设
体育课多是在户外进行,这也取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因为大部分体育教学内容类似于跑步、篮球等运动,而传授纯技能比较枯燥。通过比赛、游戏等教学策略,将体育内容与竞技精神有机结合,创造趣味运动的运动场,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设计出适合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策略。实现体育教学的意义,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强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优秀体育教师较少,各个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教师专业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唯有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专业素质的好坏,能力的高低,以及各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有主动提高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并对学生负责的意识。但是,由于教学压力的存在,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提升相对漠不关心。在工作中并没有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没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要不断增强体育教师团队精神,努力创新教学模式。
结语
目前,我国的体育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时期。不管体育教学模式如何转变,体育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校体育的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教育中积极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把体育内容与体育享受有机结合起来。体育课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化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体育课的创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运用先进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使其终身体育运动,从而为社会体育风尚的形成和提高国民体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獻:
[1]宋晓琳.论大学体育教育的危机与改革[J].科学中国人,2016(30).
[2]李元伟.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6(02).
[3]郑杰政.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省思与优化整合[J].四川体育科学,2016,35(03):108-111.
[4]李伟.当今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