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变化水平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021-02-06 07:20莉,陈洁,邱
吉林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危组性反应冠脉

张 莉,陈 洁,邱 强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显示,炎性反应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炎性反应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过程息息相关[1]。近期研究显示25(OH)D在心血管疾病中对心肌可能有保护作用,低水平25(OH)D促进炎性反应,增加内皮损伤与血管内皮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目前国内外关于25(OH)D作用于心脏的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旨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OH)D的变化水平及其与炎性指标NLR、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AMI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9月~2019年4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97±12.31)岁;同时期因胸闷、胸痛等症状就诊于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79±9.74)岁。入选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19日在Circulation(《循环》杂志)上联合颁布的全球心肌梗死(心梗)的统一定义。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感染;②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炎;③近期服用钙片或正在服用钙片;④近期缺血性卒中;⑤存在严重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长期口服激素;⑥恶性肿瘤病史;⑦近期重大手术及外伤;⑧对阿司匹林、造影剂、氯吡格雷、立普妥等药物过敏者。两组入选对象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采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于入院时记录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BMI、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

1.2.2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空腹分别抽取安静状态下肘静脉血5 ml,用EDTA抗凝管保存,送至我院检验科通过ELISA法检测25(OH)D水平,PCI术前血同时检测生化指标、血球分析等指标。同时期因胸闷、胸痛等症状行冠脉造影正常者抽取安静状态下肘静脉血5 ml,用EDTA抗凝管保存,送至我院检验科检测25(OH)D水平、生化、血球分析等指标,并计算NLR。

1.2.3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AMI组病变血管进行Syntax评分,采用 Syntax 官方计算器勾选以下指标:血管优势型、 病变血管标段、病变特征(分叉、迂曲、钙化严重程度、 病变长度),自动计算出Syntax评分[3],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0~22分)、中危组(23~32分)、高危组(>32分)。

2 结果

2.1两组资料的基线资料比较:AMI组、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及一般临床资料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MI组与基线资料比较

2.2两组25(OH)D水平比较:AMI组患者术前25(OH)D(38.21±17.41)nmo/L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术前25(OH)D(38.21±17.41)nmo/L较AMI组术后(40.35±25.88)nmo/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AMI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25(OH)D变化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清25(OH)D水平降低,单支病变( 61.08±14.86)nmo/L、双支病变(38.97±13.33)nmo/L与多支病变(23.71±11.77)nmo/L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AMI组冠状动脉病变不同危险程度25(OH)D水平:随着冠脉病变危险程度的增加,血清25(OH)D水平降低,低危组(49.02±18.19)nmo/L、中危组(34.72±7.46)nmo/L、高危组(26.95±8.13)nmo/L,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5AMI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NLR、冠状动脉SYNTAX评分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AMI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NLR呈负相关(r=-0.395,P<0.05)、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682,P<0.01)。

3 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居民总死亡率40%以上[4]。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炎性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炎性反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初始、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5-6]。也有研究显示,炎性介质通过补体系统,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促进脂质在血管内膜大量沉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早期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7]。可见炎性反应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有相关研究显示,维生素D具有多效的生物学效应,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参与免疫调节发挥保护心肌作用[8],血清25(OH)D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活性形式,其不但可以维持钙磷代谢和骨代谢,还具有改善糖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抑制炎性反应[9],可见25(OH)可能通过炎性反应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能够反映AMI急性期炎性反应,与心肌梗死面积、机体应激反应相关、死亡率相关NLR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10]。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OH)D变化水平及其与NLR、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近年来研究显示,25(OH)D缺乏或不足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11]。相关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25(OH)D水平较正常人低2倍,且原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水平25(OH)D较高水平高出2.2倍[12]。目前,有学者对132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随访1年,发现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25(OH)D严重缺乏或不足[13],另外有研究发现,25(OH)D可能通过阻断NF-KB途径来达到抑制炎性反应的目的,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炎性反应情况[1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存在明显缺乏或不足,并且25(OH)D与多项炎性反应指标存在相关性[15]。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位于第1~4百分位数的人群和位于第50~100的人群相比,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增加40%,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64%,早期死亡风险增加57%,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增加81%[16]。

本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这与Wetmore等的研究[17]结果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多、冠状动脉Syntax评分越高血清25(OH)D水平越低,并与NLR、冠脉病变Syntax评分呈负相关,这提示随着AMI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增高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25(OH)D水平逐渐降低,因此推测25(OH)D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患者的保护性因素,可能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并且本研究初步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治疗后25(OH)D水平较前升高,提示血清25(OH)D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参与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影响血脂代谢等途径发挥保护心肌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样本量较少有关,结果存在一些偏倚,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25(OH)D作用心肌细胞的机制尚不明确,适当补充维生素D是否对AMI有一定治疗价值,仍须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实验依据。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检测25(OH)D水平为AMI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分级提供新的依据。

猜你喜欢
危组性反应冠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血液相关标志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