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忧患意识要一以贯之
——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当代启示

2021-02-06 03:12熊秋良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1期

文_ 熊秋良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在全会上作了报告。报告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了党所面临的任务,尤其对执政以后的艰巨性作了更多的估计。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向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进入新时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他告诫“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今天,重温“两个务必”思想,对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两个务必”思想凸显了“安而不忘危”的清醒认知

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逐步赢得胜利。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战略防御、相持阶段以后,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时刻,毛泽东和党中央当机立断,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革命即将成功,革命形势发展喜人,此时此刻,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然而,“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他们经不起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弹面前他们注定要打败仗。“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同上,第1427、1438页)

三大战役结束以后,党中央决定从北方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接收并管理从国民党统治区解放的城市。解放区的广大干部听到南下的传达后,情绪高涨,被抽调的干部感到很光荣。不过,在这次大调动中的干部,大多数是生长在本地的农民干部,他们要远离故土,一些人难免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有的干部以为战争远了,土地分到了,翻身解放了,革命成功了,可以享福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土匪、特务猖獗,工作比较艰难,于是就产生了不愿再到艰苦危险的地方去工作的情绪。有极少数的干部,拒不服从调动,开了小差。这种情况的发生虽是少数,但不能不引起党中央的严重注意。当时,南下的干部达到五万三千多人,但“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同上,第1426页)。因此,如果不加以及时克服这些畏难思想,这种个别情况就有可能滋长蔓延,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后,更是如此。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

二、“两个务必”思想强化了“存而不忘亡”的历史洞察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邃洞察,以及在规律指导下的深刻反思和坚决运用。1944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特别强调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8页)《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为郭沫若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所作。文中说明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占了北京城。然而,进入北京以后,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贪图享乐,政权建设、国家事务抛诸脑后,生活腐化不堪,宗派斗争愈演愈烈,以致这次起义仅仅一年就陷于失败。对此,毛泽东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曾写信给郭沫若指出:“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页)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出发前,毛泽东和几位首长半玩笑半认真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听完周恩来的话,毛泽东凝视着车队前进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考个好成绩。”(陈也辰、王钦双:《毛泽东的1949》,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李自成农民起义波澜壮阔兴败胜亡的历史轨迹,似乎验证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正是基于“存而不忘亡”的这一忧患意识,毛泽东及时提醒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两个务必”,旨在为全党敲响警钟,以史为鉴、以史为镜,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三、“两个务必”思想展现了“治而不忘乱”的高瞻远瞩

“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既有对中国革命发展形势的清醒认知,也有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有对革命胜利后如何巩固人民政权,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高瞻远瞩。毛泽东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但是,“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由此,毛泽东再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判断,他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同上,第1427页)他同时强调,“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1438页),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然而,“在城市斗争中,我们依靠谁呢?”毛泽东不仅对部分糊涂同志脱离工人阶级的思想提出了批评,而且始终不忘本来,指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并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各项工作,“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同时,他告诫党员对即将到来的新的建设切忌骄奢与盲目,以致忽视和忘记了中心工作,城市生产建设不能上轨道,从而“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他强调,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1428页)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实际出发,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斗争的现实层面,着眼于国家未来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要求共产党人坚守“两个务必”,树牢有“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四、牢记“两个务必”,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

“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用意,其产生的过程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经验凝练和实践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一)以“两个务必”增强忧党意识,着力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盛衰兴亡,直接关乎国家的盛衰兴亡,关乎人民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决心,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了自我超越,增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全党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论证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些重要思想融贯了“两个务必”的核心要旨,平易质朴,情理至深,使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内化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智慧。

(二)以“两个务必”增强忧国意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增强忧患意识,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初心使命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十九大报告在肯定了之前5年成就的同时,深刻指出了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忧患意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居于安全、成功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危难、创业时的艰难,从而才能发展,才能兴国。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还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两个务必”的传家宝不能丢,我们仍需增强忧国意识,发扬实干精神,保持奋斗状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以“两个务必”增强忧民意识,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含义和实践要求。回顾党的发展历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党在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然而,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全党同志还需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价值评判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拥护党的领导,党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因此,我们要继续秉承“两个务必”的精神赓续奋斗,增强忧民意识,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