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屈辱开启的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

2021-02-06 03:12张神根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文_ 张神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伟大民族,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近代以后落伍了。西方列强通过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屈辱。面对苦难、屈辱,中国人先是被迫后是自愿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最终仍没有走上富强之路,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磨难。挫折磨难挡不住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步伐。当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科学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将其与中国国情、时代特点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引中国找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一、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学习西方推进现代化的努力(1860—1911年)

1840年,英国炮舰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由此,西方列强迫使中国接受西方贸易制度和国际法观念,并用不平等条约强制中国开放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经济体系被打破,天朝神圣王权被侵犯。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昔日天下的“中心”沦为西方世界的边缘。

面对屈辱和挑战,以清朝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为主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努力,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学习西方推进现代化。这一阶段主要由三个截然不同但又有联系的运动组成,即自强运动(1860—1894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与立宪运动(1905—1911年)。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自救运动。随着咸丰皇帝驾崩,恭亲王奕以议政王身份主持与英法议和,开始改变对西方政策,在朝廷中形成主张改革的政治集团,与新兴的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等遥相呼应。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和北洋南洋两位通商大臣,这是推行自强“新政”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演习制造为开路,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子弹局、火药局、军械局、机器局、船政局等。这些官办的新式军工企业最初是试办的性质。到188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扩建海军,兴办民用企业,开矿山,试办电报邮政,翻译西学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设立新学堂,甚至动工开始修筑铁路。自强运动促进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现代化,是“师夷之长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不仅包括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的生长。然而,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全军覆没和清朝军队在陆战中的一败涂地,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在检讨自强运动失败原因时,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对准改革政治制度。在内忧外患纷起形势下,变法运动兴起,主张建立西方式的官制、兵制,乃至于议会制度。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在光绪皇帝主持下,匆忙推出规模空前的对现行皇朝体制大幅度改革的方案。由于权力斗争逐步白热化,这场行政改革刚刚开始就被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发动的政变所粉碎,但这次流产的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意义仍十分重大。维新运动中的主要成果包括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等,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占北京之后,维新变法的呼声再起。1901年1月,慈禧太后下诏变法。下令京内外大臣官吏在两个月内提出各种建议,即“整顿中法,以行西法”。清政府在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7月13日,光绪皇帝奉太后懿旨颁谕,略称:“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9月20日,终于决定大幅度改革行政组织,作为进行西方式立宪的准备。然而,当时形势发展很快,革命潮流兴起,将新政淹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权被推翻,中国的现代化到了另一个阶段。

从推动“自强新政”到宣布“预备立宪”,历时50年。在这50年中,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有了明确的独立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要求。

虽然有这些进步,但半个世纪自上而下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轨并没有成功。正如梁启超指出的,拿过去若干个50年和这个50年来比,这50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50年和别人家的这50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50年的美国何如?这50年的日本何如?这50年的德国何如?这50年的俄国何如?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至于学问思想界,真都算得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二、以学习西方模式为目标推进现代化的努力(1911—1949年)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后,中国人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现代化努力,主要是以学习西方模式为目标推进现代化。现代国家的成长离不开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推进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对外争得主权,以摆脱帝国列强控制,然后对内统一政权,以消除军阀割据。然而,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因封建帝制终结而开启,但统一现代国家并没有因此而确立,反而陷入分裂亡国的境地。

从1911年至1949年,近40年间,中国的旧秩序加速崩溃、旧结构加速分化,民众加速觉醒。国际资本主义加快渗透,群众性社会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获得发展,这一切共同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缓慢转变。这40年大约也可以划分为1911至1927年、1927年至1949年前后两个小阶段。

第一个小阶段,1911年至1927年,是北洋军阀和北洋官僚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继续推进由清末立宪运动开启、南京临时政府加速推进的制定颁布的现代经济法规工作。同时,开启争取废除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收回民族权利的斗争,并在20世纪20年代初,收回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在华特权。这些进展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小高潮。然而,发展是有限的。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很微弱的,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据研究,到二十年代初,我国近代工业总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点八七(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增强。新式商人团体开始相继成立,由于国家处在割据涣散状态,资产阶级在政治生活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广州、上海表现得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现代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国前途、促进社会进步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1912年国家宣布实施儿童义务教育,到1936年小学生人数增至1836万人,中等学生人数达到61.4万人,包括高等学校学生人数,总计超过1900多万人(王凤喈:《中国教育史》,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313—316页)。加上留学欧、美、日和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教会大学,受现代教育的人数也相当可观。这些对于培养中国的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十分敏感,他们在社会上推动了一系列运动。比如:国语运动、文学革命、平民教育、男女平等、职业教育、新文化运动、出国勤工俭学、乡村教育;引进各种西方思潮(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等。这些努力对促进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这期间,中国社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国家却仍陷入封建式军阀割据与混乱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没有组织起有效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进步十分有限。

第二个小阶段,1927年至1949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一开始,为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国民党进行改组,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广州建立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击败北洋军阀势力,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政权。

在此后若干年中,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外国在华特权、收回关税自主权、裁撤厘金制度和大幅度提高关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关于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即1927年至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学术界尽管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这10年经济仍在发展。有研究提出,1921年至1936年,是资本主义范围扩大时期,资本家增多了,产业工人也增多了,资本主义在生产部门上扩大了,在地域上也扩大了。本国工业资本增长一倍以上,合年率不过百分之六。1936年,近代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点八。但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猖狂入侵,使我国生灵涂炭,中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再加上发动内战,我国经济继续遭到巨大损伤,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仍有所增长。1949年现代工业总产值七十九点一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四百六十六点一亿元的百分之十七(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134页)。

然而,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国民党政府发挥作用的结果,相反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关税、盐税、统税及其他杂税,加剧了现代经济的负担。在“节制资本”政策下,国民党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和垄断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遏制了经济的发展。在“以党治国”名义下,竭力限制人民的集会、结社、出版自由,公民权不能得到保障,文化难以得到应有发展。

事实说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都不可能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1945年,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正是看到国民党政府不能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重任,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恰逢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国家现代化。由此,中国现代化进入崭新阶段。

三、以学习苏联模式为目标推进现代化的努力(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实现了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全社会民主革命,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当然也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奠定基础。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一定时期表述为工业化),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早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1949年3月5日,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强调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任务。他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式实现这样的目标呢?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1481页)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大力发展国营工业,并在国营工业的领导下和合作社的协助下将越来越多的农户引上社会主义建设轨道。在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开展无产阶级的经济进攻,全力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战胜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的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付诸实践了。

“一五”期间建设的兰州热电站

在学习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在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关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认识。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强调建设社会主义除了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外,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提出,要全面实现这一任务,需要100多年的时间,并且要分两步进行。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日益全面深刻了。

与此同时,毛泽东更提出以苏联为镜鉴思想,强调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

然而,上述可贵探索并没有都能够很好地得到坚持和贯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然而,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了弯路,遭受严重挫折,并没有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对此,邓小平有许多论述。比如:“建国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有一段时间照搬别人的经验吃了亏,有时是自己太性急了,还搞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建国几十年来做了些事,也经历了很曲折的道路。”“过去我们照搬苏联模式,也有发展,但不顺当。”“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新中国成立近30年间,国家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人民生活改善很少,中国仍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总体上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各方面体制高度集权,实行计划经济,遏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很显然,实现国家现代化仍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探索和不懈奋斗。

四、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现代化为目标实现现代化的努力(1978年至今)

“文革”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和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特征,准确判断中国国情,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里,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写下精彩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科学地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前人探索成果,又深刻研究和把握本国国情、时代特点,科学制定并不断丰富完善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前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百年”战略: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设计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提出2020年的具体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此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设计,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更高、更均衡、更可持续。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发展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还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丰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指出: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进一步部署。报告提出,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部署,实际上超过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在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为“强起来”的目标设置了宏伟行动纲领,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引下,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经过持续不懈努力和拼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其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共产党人从描绘一个又一个宏伟蓝图,到带领人民将它们一个个变成现实,开辟出一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拓宽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一百年前,历经坎坷仍不懈追求民族强盛的孙中山强调,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如果全国人民都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才可以发达。60多年前,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孙中山、毛泽东的愿望正在也必将变成现实。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和反思近代以来百年屈辱开启的现代化强国之路,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深刻认识到:现在,中国已经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倍加珍惜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为之接续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万众一心,乘势而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