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锵
作者单位:334600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通常是由非创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存在密切联系,且具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以及恢复脑组织供氧供血[1]。既往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时多采取保守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然而其预后效果却较差。研究显示,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丰区人民医院2017 年5 月—2019 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 例,纳入标准:(1)经CT 诊断,确诊为脑出血疾病;(2)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未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性疾病;(4)未患有痴呆、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5)没有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2)部分资料发生缺失,资料不完整;(3)治疗依从性较低。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4 例;年龄52~73 岁,平均(62.5±4.2)岁;出血位置:脑叶19 例,基底节14 例。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2 例;年龄54~73 岁,平均(63.5±4.7)岁;出血位置:脑叶24 例,基底节9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其流程为: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协助其处于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其次按照CT 检查结果确定出血位置,在距离血肿最近距离作一长度约为4~5 cm 的马蹄形手术伤口,并采用颅骨钻钻一长度为3 cm 的骨窗,随后经骨窗依次切开硬脑膜等组织,用穿刺针穿破血肿,并使用电凝刀切开皮质层颅内血肿位置,同时在显微镜的引导下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随后进行止血,用0.9%氯化钠溶液多次冲洗,然后留置引流管,对颅内压进行监测。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具体流程为: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指导其处于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随后按照头颅CT 扫描结果,对血肿位置进行确定,随后采用YL-1 型一次性颅内血肿肿碎吸针穿过患者的颅骨以及硬脑膜,然后卸下电钻以及钻头,缓慢的针芯推入到血肿中心位置,并拔出针芯,能够观察到血液流出,同时用注射器对血肿进行抽吸,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0.9%氯化钠溶液对血肿腔进行多次冲洗,在多次冲洗后注入含有0.9%氯化钠溶液的尿激酶到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4 h,进行开放引流。3 d 后再次对患者头部进行CT 复查,当血肿完全消失后拔出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临床效果,其判定标准为:痊愈:治疗后患者血肿完全消除,神经功能恢复程度≥95%;显效:治疗后患者血肿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恢复程度46%~94%;有效:治疗后患者血肿有所减小,神经功能恢复程度16%~45%;无效:患者血肿没有减小,神经功能未恢复,有所加重。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2)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3)比较2 组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3],观察患者脑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该量表包括意识、上下肢运动、视野以及面瘫等,总分50 分,评分越高,表明病情程度越严重。(4)比较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3,P<0.05)。见表1。
表1 2 组临床效果比较 [例(%)]
2.2 临床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2 组临床指标比较()
2.3 NIHSS 评分 治疗前2 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护理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3 2 组护理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P<0.05)。见表4。
表4 对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脑出血作为高血压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加之出血后血肿本身的占位效,极易发生脑水肿以及血管痉挛等情况,特别是在剧烈运动后,升高的血压会使得原本已经受损的脑血管发生破裂,以至于引起脑出血,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4-5]。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后,不但会导致脑组织发生供氧障碍、供血障碍,同时还会破坏血脑脊液屏障,使得血浆大分子物质渗透到脑细胞间隙,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带来严重影响。
当前,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导致脑出血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以至于对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现阶段,血肿清除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患者的首选方式,其中开颅手术进行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开颅手术具有较好的视野,操作方便等特点,虽然起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速度慢,且极易发生并发症,从而制约了开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6]。近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创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仅需要做一个微小通道就能对血肿进行清除,加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创伤小以及麻醉要求低等特点,从而很好地满足了手术需求[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