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 程莉晶 李慧 庞春阳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其他原因导致颈部或颅内动脉局部缺血缺氧使脑组织坏死引起神经缺损症状。而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发病基础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病情逐渐进展,进行性加重,一般可持续6 h 至数天[1]。目前大量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原因可能由于斑块不稳定及血栓继续扩大,与颈部或颅内大血管狭窄、高血糖、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等有关[2]。由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快,病情重,因此临床需及时采用有效方案控制病情发展[3]。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本溪市金山医院神经内科医治的40 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 例。实验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58~74 岁,平 均年龄(63.2±4.1)岁。对照组男13 例,女7 例;年龄57~75 岁,平均年龄(64.1±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起病时间>6 h,已无法溶栓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进展性加重;③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诊断标准[4];④症状持续时间>1 h;⑤能配合治疗;⑥家属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大面积脑血管病(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并遗留有相关后遗症或近期影像学证实为大面积卒中患者;②NIHSS 评分>25 分和(或)昏迷患者;③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④严重的各器官功能障碍、良恶性肿瘤、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史;⑤妊娠;⑥脑出血。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次,1 次/d 口服]、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0)20 mg/次,1 次/d 口服]、活血化瘀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稳定血压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钠治疗,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2 粒/次,3 次/d 口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钠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224)40 mg/次,1 次/d 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钠注射液40 mg/次,1 次/d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10~15 d。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采用NIHSS 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5]分为有效和无效。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急性肾衰竭、皮疹及脑出血。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入院当日,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 天,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入院当日,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发生2 例胃肠道反应,1 例轻微皮疹,未发生急性肾衰竭和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对照组发生1 例胃肠道反应,1 例轻微皮疹,未发生急性肾衰竭和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入院当日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的卒中类型,在我国发病人数较多,尤其是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伴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逐渐上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脑卒中患者由于神经组织缺血坏死,大脑皮层功能受损,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能出现、肢体活动不灵、失语、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6]。而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上病情继续进展导致治疗困难,医患关系紧张,是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目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原因仍不十分清楚,一些学者认为可能与缺血后脑水肿、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扩大、血压下降过快、斑块不稳定、高血糖等因素有关[7,8]。
而急性脑梗死一般药物治疗目前无有效进展。溶栓治疗的限制较多,危险性较大,很多家属都拒绝溶栓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临床中一般应用于脑创伤及帕金森疾病患者,近几年脑梗死患者应用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发现对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非常有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其主要通过保护神经细胞膜Na+-K+-ATP 酶和Ca2+-ATP 酶活性,纠正离子失衡,进一步减轻神经系统水肿和损害,通过内源性营养因子促进损伤神经可塑性的恢复[9]。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还能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促进神经细胞突触生长与重建,减轻组织水肿,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具有促进神经行为恢复和改善记忆的重要作用,防止脑组织钙浓度升高,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减少脑组织代谢及耗氧[10,1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脑损伤起到促进修复的作用。
丁苯酞为目前我国治疗急性脑梗死领域中第一个且也是唯一自主研发的药物,具有多靶点抗脑缺血,改善脑梗死症状,其主要成分是dl-3-n-正丁基苯酞。该药物具有阻断导致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环节,有效改善脑缺血,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的生成,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等作用[12]。丁苯酞能够促进患者缺血区域的血流恢复正常,能改善患者整体的血管微循环,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对疾病的恢复有正面的影响[13]。
本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第15 天,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入院当日,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安全有效。但由于时间短,病例数较少,下一步还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一步探讨两种药物联合的疗效,更好的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