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2017年正在试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相对2011版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提高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在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不断优化。任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方法都值得实践探索。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通过一幅幅形象的“图”直观呈现大脑的放射性思维过程。英语教学中,将关键信息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运用线条,符号,图像,词汇等,将信息系统化,有利于理清思维的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和发散思维能力。
本校班额较大,英语课时不足,学生所用鲁科版教材年级知识跨度较大,尤其高年级语篇较长。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方式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主动归纳,主动思维能力欠缺,学习兴趣较低,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效率较低。
如何有效的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实践中,笔者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教材编写意图,基于学生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
一、趣味导入,整体感知是起点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年级语篇较长,句型复杂,笔者认为应进行兴趣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主题,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本的基础上感知理解语义。比如在学习“He lives next to me.”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如何了解一个人展开发散思维。学生从”是谁,来自哪里,喜欢什么“等方面了解授课教师,然后顺此思路对本课的中心人物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介绍邻居“,并从主要方面整体感知应该如何介绍。
二、思维碰撞,借助导图出框架
一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围绕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对文本相关细节进行预测。
比如在学习”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这一课时,从单元主题school导入,引导学生对学校的科目,设施,活动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围绕本课主题clubs对本课进行预测。
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走进文本,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导图梳理文本,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解码语言,学习巩固。
三是活用导图,合作拓展新语言。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梳理文本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目标语言,为更好的理解文本扫除障碍,同时为接下来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
本环节借助思维导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境语言的实际需要,围绕本课目标语言,适当扩展情境语言,在相對真实的情境中活用语言,提高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总之,笔者以课程标准的指导性理念为导向,在研究所有与思维导图助力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文献基础上,立足课堂,立足学情,在传承中创新,将思维导图巧妙地应用在课堂实践中,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维,逻辑讲述等英语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利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过去的课堂学生被动参与,课堂上机械重复目标语言,思维参与少,死记硬背多,课堂效率低。在本课题的慢慢渗透下,学生对于思维导图这样一种工具从陌生到熟悉进而主动使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整体意识认识文本,并在问题引导下主动思考文本框架,自主构建文本中心脉络,英语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了,变得主动了,积极了,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了。在课后的作业中学生们从课时到单元,在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梳理文本脉络,自主提炼语言框架,学习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