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影视创作的思想与风格

2021-02-04 07:53陆金燕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刘恒

陆金燕

内容摘要:身处一个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交往、对话与融合的时代,刘恒这位两栖作家向我们展现了文学与影视联姻的成功范例。通过对刘恒影视创作思想与风格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刘恒,也能为影视文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刘恒 影视创作 思想与风格

刘恒是一位关注底层民众的作家,他的创作以直面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体现启蒙精神而名噪文坛。经历了70年代诗意温情的青春畅想、80年代苦难的生存写实、90年代戏谑的人性省察,从著名的小说家到优秀的影视剧作家,刘恒多变的风格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那些文字、韵律、思考一再带着我们穿越生命的现实状态。从1988年开始,刘恒的创作重点逐步转向影视剧本领域。《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云水谣》、《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一部部成绩斐然的影片都深深地留下了刘恒创作的印记。这一系列的成功奠定了刘恒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剧作家在中国影坛上的重要地位。那么,通过解读刘恒影视创作的思想与风格,无论是对我们了解刘恒这位作家还是对影视文学的研究都显得很有意义。

刘恒影视创作的思想与风格可以归结为这几点:人性之善、主旋律基调和个体生命价值、写实精神、人物形象与语言特点。

一.人性之善

综观刘恒的影视剧作,可以说,表现人性善恶,揭示人生意蕴乃是其最重要的主题内涵。① 电影《张思德》直接鲜明地凸显了人性之善的主题。纯朴、善良、“为人民服务”的品德都内化在了张思德的生命里。他对领袖、对老革命、对部下、对朋友、对烈士遗孤都普照着善的光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化为银幕上的美,让观众得到一种寓于平淡善的滋润。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你们中间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他,走在延安的大街上,你们也不会认识他,认识了不会记住他,但他就像这清凉山上的一棵草,平凡、普通,正是像他这样平凡普通的战士,支撑了我们全部的事业……”。讲话诠释了张思德的为人,从他身上表现出来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从人的内心涌动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值得弘扬的。今天的人们如何在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上做选择和探求,张思德,这个在精神、在道德方面堪为楷模的人物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金陵十三钗》的视角很独特,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张艺谋认为:“电影最基本的是人性、善良、救赎和爱。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狭隘的仇恨,这样拍电影是不对的。我认为这个是战争背景下或者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是我们最紧要的。”②

在生与死面前,人性从开始就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中,机枪手在阻击敌人的时候对着李教官说,我们马上就可以出城了。可学生们突然出现,为了掩护学生们安全返回教堂,这群本可以冲出城去的士兵们却牺牲在了敌人的炮火之下;当日本兵疯狂侵入教会,女学生逃往地窖时被日本兵发现,她们放弃了逃往地窖,而是转向跑到了楼上,掩护了那些地窖下面的同胞;殉葬师开始只想着那些香艳的妓女,可是当日本兵进入教会时,他义正言辞的交涉。豆蔻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子,当李教官抱着浦生来到地窖,是她在细心的照顾。为了能让浦生在临死前听一段秦淮曲,顾不得危险就跑回妓院拿琴弦,却惨死在日本兵刀下;香蘭跑回妓院,寻找自己喜欢的一副耳坠儿,破碎的镜子已经照不全她的模样;面临女学生要跳楼之际,妓女们哄他们下来,回来之后,她们也在问自己,刚才是在哄他们的吧,难道要真的替学生们前往日本兵营吗?人性不断地被放大!小蚊子上车后,突然哭了,说自己不是女学生,此时人性尤为真实。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生的渴望是如此强烈!

故事中的十三个风尘女子被放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之下,进行心灵的剖析和人性的拷问,带给人们的自然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这些妓女们,打一出场,就成为全片的焦点人物。从最初“商女不知亡故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甘愿替学生们前往日本兵营,这个独特的视角使寓于影片之中的人性内涵更深刻、更光辉,也更给人以最别样的震撼。原著作者严歌苓在谈到剧本改编时说:“这些妓女们平日里被看成是非常下贱的身体和灵魂,她们却能在危难之时,为了别人献出自己,这种行为是一种巨大的悲悯。这些女人,带来一种震撼和感动。”③

二.主旋律基调和个体生命价值

“主旋律电影”一词诞生于国家电影局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会议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通过主旋律电影宣扬的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弘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激发大众对国家热爱和赞美之情,对于弘扬社会真、善、美亦有积极的作用。主旋律基调就贯穿了刘恒近期的影视剧作之中。《张思德》、《集结号》、《铁人》等都有非常明显的主旋律色彩。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刘恒以别样新鲜的阐释,剔除空洞的政治宣传和说教,注重以情感人,强调了个体的生命价值。突破和创新显而易见。

《张思德》让我们看到了主旋律影片中个体生命价值的展现。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片,大都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表现对象,着力刻画其在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过程中的丰功伟绩、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但《张思德》显然有所不同,因为张思德既非党和国家领导人,亦非曾活跃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仅仅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很多观众对张思德的了解,仅仅是因为毛泽东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换言之,在张思德这个“小人物”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是,在这样一部以“延安”、“八路军”、“毛泽东”、“张思德”为关键词的影片中,没有对“整风运动”、“精兵简政”、根据地建设,以及敌后抗战的正面描写,观众看到的是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一滴水珠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延安”和一个“小人物”形成了互相的辉映。刘恒围绕张思德与其身边人物的关系展开叙事,通过对细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张思德。同时,突出了张思德的善良、朴实、隐忍、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以及为信仰而牺牲的精神,从而赋予了张思德强大的道德力量。经过创作者的巧妙建构,张思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或空洞的意识形态代码,而是一个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的个体。④

《集结号》是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及建国初期为题材的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影片传达了社会巨变中的个人正义诉求。在社会大变迁时代,个人的命运包括其崇高的英雄壮举本身也许终究显得渺小,但是在《集结号》中,看起来渺小的个人却可以凭借其不懈的义举而赢得崇高美誉。从整体上看, 《集结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主题是“牺牲”,后一部分的主题则是“正名”。如果影片仅仅描写九连的官兵坚决执行命令,不听到集结号决不撤退的话, 那么它将与传统的战争片无异。毫无疑问,影片的重点不在前半部分的“牺牲”, 而在后半部分的“正名”。处在故事内核的那种“义”或“义气”,从谷子地身上体现出来具有了真正动人心魄的神奇力量。同社会变迁相比,个体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就个人生命价值的神圣性本身来说,这种小义其实也终究通向大义。⑤“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的口号肯定了普通战士的个体生命价值,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内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研究者指出, 《集结号》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类型电影。显然,创作者跳出了传统战争片的框架,将当下中国的社会心理纳入其中,并成功地把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心理缝合在一起。影片结尾处,谷子地在经历了一次次令人心酸的挫折和碰壁之后,终于为九连的弟兄们“正名”,九连的战士获得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誉和尊严。当集结号再次吹响时,观众渴望社会公平正义的心理也得到了有效的抚慰。尹鸿富有洞见地指出,《集结号》的成功在于它缝合了主流价值,出色地完成了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重合。或许《集结号》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只有当“主旋律”与人民的利益和人民对现实的基本认知相一致的时候,它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三.写实精神

刘恒影视剧本中的写实精神和平民视角与他在文学创作中的写实风格是一脉相承的。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他不改造生活,而是复制和再现生活。小说《黑的雪》讲述了一位从劳改所出来的年轻人李慧泉重新生活的快乐和绝望,穿插了他与女歌手的恋情及悲剧式的结局。剖析了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大潮中,由主人公李慧泉悲剧的命运,折射出一代青年灵魂焦灼、无所依归、无处寻觅的思想矛盾和精神挣扎。影片《本命年》的改编大体遵循了小说原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强调了环境因素以及人自身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重建理想、重建全新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呼唤。

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亦深刻诠释了写实的精神,故事围绕张大民一家的喜怒哀乐,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情感与生活。对金钱匮乏、空间逼仄、精神压抑的现实生活进行了真实描摹,点透了小人物“活着”的酸甜苦辣。影片虽然看起来诙谐轻松,却充满着讽刺与黑色幽默,将普通百姓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人物形象与语言特点

由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放映后取得了很大成功。秋菊与村长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编剧刘恒保留了原作中“民告官”的故事框架,其他内容则增减重组。首先是对人物设置的改变,包括人名、人物数量、人物造型。剧本将主人公何碧秋改为秋菊,她丈夫万善庆改为万庆来,村长王长柱改为王善堂。增加了三个新的家庭成员,一个是万庆来的奶奶六奶(影片中改成万庆来的父亲)、一个是庆来的叔伯弟兄(影片中改为庆来的妹妹)、一个是在影片结尾才出生的孩子。为增加秋菊的形象,突出倔强的性格和告状的百折不挠,刘恒将秋菊设计为至少有六个月身孕的妇女,这为结尾秋菊生孩子村长帮忙以及内涵升华打下伏笔。其二,将故事地点由江南水乡搬到了陕西农村,方言演绎更有滋有味,增加了卖辣子情节,不仅画面的美感得到提升,展现了陕西的民俗风情,也由辣子烘托出秋菊泼辣有冲劲的个性。其三,事情的起因由“种油种麦”变为盖房,庆来骂村长没儿子,村长打庆来并“往要命的地方踢”。这就上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乎传宗接代的话题,文化内涵深刻,使秋菊打官司的理由更加耐人寻味。其四,重塑了村长这一形象。与小说相比,剧本中的村长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具人情味。尤其是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里人到邻村看戏,村长不计前嫌骑车找人抬秋菊到医院,救了秋菊一命。孩子满月,两家和好,村长却被警车带走,秋菊官司赢了,却困惑了,奔跑追车,情节达到一个高潮。这样改编,无疑比小说结尾一句空洞的“当时好好说就没事了”更具戏剧性,也更发人深省。剧本丝丝入扣环环相接的叙事手法,使观众始终处在一种对于前因后果的不断探询与期待之中,吸引力大大增加。⑥好的题材、成功的改编、优秀的导演,使《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收获了多项大奖,广受好评。

语言简洁精炼、话如其人也是刘恒影视剧本的一大特色。如《秋菊打官司》,秋菊委托吴律师办理案子,秋菊的话不仅点明了她法律知識的缺乏,也生动的塑造了人物本身。“我自己的事情就不管了?乡上、县上、市里,我都跑了一冬天了,人家都没给我个说法,那我到你这里来,你就能给我个说法了?”“哦,那就是说,你天天收人家的钱,天天给人家一个说法了?”《张思德》中语言既朴实又蕴涵哲理,如“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马掌是马掌,你要是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成哩!”《集结号》里谷子地向敌军喊话:“你们已经给围死了,腻腻歪歪打下去谁都落不着好。我们给各位准备了两样好吃的,一样是子弹,一样是饺子。想打我们奉陪到底,觉得打够了,把枪举起来换双筷子,九连陪着弟兄们吃饺子!”这样的对白一开场就能吸引人。可见刘恒对日常丰富生活的积累和功力。

我们最初记住刘恒,是从他那声粗鲁而畅快的叫骂“狗日的粮食”开始的,他对生存困境的叙写,让我们记住了他的独特。投身影视剧本创作之后,对生存和人性的探询与展现依然存在,不仅深刻与尖锐地直指物质层面,更触及灵魂深处,并带着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作品里反映出来的思想与风格都将这些一一印证。

参考文献

①周斌.刘恒论—以电影剧本创作为例[J].文艺争鸣 2008(10)

②张力韵.金陵十三钗:剧本打动人心 凸显人性光辉[N].东方网城市导报2011-12-19

③严歌苓.谈《金陵十三钗》剧本,“妓女抗日”非虚构[N].光明日报.2012-01-06

④苏涛.主流意识形态.艺术.商业[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6)

⑤王一川.历史影像再现中的价值取向[J].当代文坛.2012(1)

⑥邓文倩.刘恒电影文学创作的“三级跳”[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刘恒
刘恒的影视编剧之路
大义继母失婚受辱:良心救场沦陷两兄弟
知识追踪综述
嬉笑调侃背后的含泪人生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浅析刘恒笔下张大民的市井生活
刘恒乡土小说中新乡土意识的形成和演变
生命之重:“苦味”的粮食
小职员的逆袭
中国主流电影新范式-刘恒近期剧作的编剧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