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敏
内容摘要:“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主张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本色,回归教育的远点。问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实际上仍然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本文从“本色语文”教育观出发,围绕当前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教学实录,尝试得出语文问题教学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本色语文 问题教学 策略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先生在《高举着本色语文的旗帜前行》一文中所提出的语文教育理念。他将本色语文的内涵划分成了三个层次:语文本原、语文本真和语文本位。关于“问题教学”,《教育大辞典》曾作出以下定义:“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问题教学模式日益更新的今天,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语文教师究竟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要怎么去设计问题?要设计得怎么样才行?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学,首先得以“语文本色”为内核,让问题教学充满语文味,否则就偏离语文的轨道了。
一.问题教学存在的偏差
1.问题设计容易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教师所设计问题数量之多,使得内容看似充实,但实际上却仅停留在表面上的你问我答或是教师的自问自答。问题答案非此即彼,只有是非好坏对错之分,不问答案为什么,从哪里来。问题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教师摈弃主导教学大方向的教学目标,忽略文本,转而凭借教辅书的解释和自己的空洞理解泛泛而谈。
2.教师游离于学生学习过程之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学生本位进行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导致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都让位了,因此成为了游离于学生学习过程之外的“闲人”。
3.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所设计程序下的“机械手”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薄弱,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思维简单机械。他们对于内容的把握或是主题的拿捏都是基于教师或者答案的“操控”之下。另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氛围死板、随意,所设计的语文问题对学生的启发空间不大,自然也就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二.基于本色语文观下的问题教学应对策略
(一)回归语文本色,基于文本设计问题
1.研究文本,进行问题预设
自语文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一些教师难免会对文本进行随意的拼凑、重组,从而使语文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了本該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展开问题教学前所进行的问题预设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认真研究文本,从而超越文本,最后回归文本。
窦桂梅老师在对《丑小鸭》一课进行教学前,反复地斟酌文本,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并基于文本预设了一系列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文本对比差异中通过读文本体会作者在描写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这四个部分中的童话语言,这样的问题设计基于文本,也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逐步积累起对童话语言的感悟。
2.整合文本,进行问题分层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是问题教学的核心。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通读文本、深入理解上进行有的放矢;在推进课堂、把控节奏、激发学生灵智上的进行灵活性转换;在收束课堂、总结所学、激疑释疑上进行针对性探讨。故教师要懂得拿捏主问题,兼顾小问题。
本色语文观下的问题教学,则强调教师要重点回归语文课本,将文本内容掰开、揉碎、整合后再进行问题处理,而不仅仅是为了问问题而设计问题。
黄厚江老师从“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为课堂的切入点,提出问题“请根据你们的阅读印象,谈谈《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看同学们没抓到重点,进而抛出主问题,“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心思去写孔乙己的手,大家找一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继续发问:“作者写他的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最后再解释开头的话,“鲁迅先生所说的‘画眼睛并不是指具体的眼睛,而是能体现人物特征的东西,那么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接着学《孔乙己》,应该深入探讨什么呢?”
从一开始泛化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到后来的集中主力激活课堂的兴奋点,并在途中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灵活性提问,最后回归课堂伊始,提供思考的空间、遐想的余地,得以一步步地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回答引到文本和关键点上。
3.立足文本,进行问题加工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数语文教师不知道语文做什么,尽往不切实用的道路上去瞎钻研。”教师展开问题教学亦如此,没有语文味的问题教学,就像是在一副空壳外面使劲装饰,学生学不到真正的语文知识,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起到的效果都不大。
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首先应该具有语文味,力求在追求工具性价值的基础上体现出人文价值,能触发学生们的学习点和情感共鸣点;其次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以文本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掌舵好整个语文主题,并辅之以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巩固好问题教学课堂的中心思想或者核心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味不变质;最后,教师需要在问题中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再加工得出更深刻、更丰厚、更隐秘的主题,从而进入语言艺术创造的状态和审美的层次,而不仅仅是课文主题的再现,这是问题教学具有语文味最核心的本质。
(二)抓住本色,多方互动处理问题
1.问题由学生提出,以学生问题为导向
在课堂中,教学内容所蕴含的语文本色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感受。因此,教师更多是问题的引出者,真正提出问题的是学生,教师要以他们提出的问题为导向,从而顺着“语文”的方向去深入文本,解决他们真正的问题。
当钱梦龙老师在课前被告知学生们看过课文却完全没有问题时,他立即给学生补上了一节“提问指导课”,面对着600多个问题,钱老师分类后将这些问题作为文本探索的路标,带着学生进入每一个岔路口进行探索,让他们各抒己见,解决自己的问题、发现别人的问题、探索新的问题。这难道不比填充式的问答教学来得更有意义吗?
2.结合学情,课上巧妙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有待开发的心智技能和重难点知识学习的经验状态。大多数老师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往往不够到位,仅凭个人经验下结论或对其他教师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搬运”,从而忽视了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没办法因材施教地展开教学。而以此为基石,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教学开展起来事半功倍。
于漪老师在上《春》一课前,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迈向初中,很多知识点学过却已经遗忘,需要重新提取和巩固。因此,于老师设置的第一部分问题教学便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在接下来《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文本比较,这样一来,推动了学生们的情感升华,也有利于接下来对于现有文本问题教学活动的展开。
3.注重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学生,他们看过一篇课文之后,找不出任何值得思考或者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课堂上知识点不必讲的太满、太明了,适当的留白才能让学生自己更好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思考文本衍生出来的问题。
“下面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这是宁鸿彬老师在《皇帝的新装》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他着重让学生读文本,通过反复地阅读文本,学生逐步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解答。
(三)彰显语文本色,唤醒体验升华问题
1.尊重个性多元化与问题解读倾向性的统一
语文问题教学要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倾向范围的引导下兼顾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尊重个性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容许学生随心所欲地乱解读文本,必须在“规范”的牵引下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能动地畅所欲言。
要想充分彰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需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人生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可见教师因材施教、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多元平台、从而实施多元化评价的重要性。
宁鸿彬老师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便充分体现了尊重个性多元化与问题解读倾向性的统一的原则,一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思考,每一个回答宁老师都进行了个性化评价,有的赞同表扬;有的补充激疑;有的重新引导……学生们针对问题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性之高推动了问题教学的前进。
2.整合归纳,课后让学生收获问题体验
问题教学的完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问题提问的结束,还要一直延续到课后学生对于问题的再思考和再生成,从而收获更多的问题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对于问题整合归纳的能力,这个整合是对课堂小问题的一个升华和大综合,用来提升学生课后不断进行问题思考的能力和情感共鸣的状态。
于漪老师在通过一个个小问题把《春》这篇课文掰碎让学生体会到散文语言的优美和描写的细腻后,课后提出一个具有总括性的问题“诵读全文,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这一问题是对课堂所有小问题的升华,起到了复习课堂内容、延伸思维空间的效果。
问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想其发挥真正的价值,我们不妨在“问题”的本身上多花点功夫,让问题更有“语文味”一点:回归语文本色,抓住语文本色,彰显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黄厚江.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3]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教学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永军.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03(11):4-6.
[5]何泗忠.语文味教学的内涵及其应用与推广价值[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1):8-12.
[6]陈建浩. 新课程背景下的“本色语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易永平.语文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施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