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科专业一体化路径研究

2021-02-04 07:49刘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学科专业

摘    要: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实践中,注意本科教学体现“基础与前沿并重”理念,探索本科管理队伍“学科化”的模式,突出各类平台对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巨大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08-02

现代大学肩负着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如何将这两项任务有机结合,使其互动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就成了各学科、专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在该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中文系,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的学院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文学院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院目前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立于2001年,黑龙江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东北地区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的空白,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学科建设方面,文学院目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开设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开设有8个二级学科学位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科研实力较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列入B类。

一、本科教学体现“基础与前沿并重”理念

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文学院的两个本科专业除了开设有传统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自觉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均设置“专业经典导读”课程,开设3个学期,每学期20学时,共计3学分。经典导读的内容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方向,分别由相关教研室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主要介绍本学科的经典书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在阅读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开阔研究视野。为使“专业经典导读”的效果更加明显,不流于形式,该门课程采取“闭卷”考核的形式,学生在赏析优秀作品的同时,还要将相关的内容牢记于心,融汇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在关注学科前沿方面,文学院一直强调本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学院每年将教师本科授课内容的更新程度作为评选教学优秀奖的重要依据。文学院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本科生上课,保证了学科的前沿知识能够下沉到本科教学第一线,让学生汲取最新营养,在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那些基本概念的同时,联系学科动态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举办“学术性读书会”,邀请知名作家、专家学者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实践,学院就定期组织有海外教学经历的志愿者教师来校座谈,让本科生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状况。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为两个专业分别设立“学科前沿问题”讲座,一般由学院科研骨干担任讲座嘉宾,主要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目的是希望学生一入校就能够具有开阔的视野,引领其关注科研、关注前沿。

二、注重本科管理队伍“学科化”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均采取专业课教师“不坐班”的管理模式,所以对于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与其日常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和办公室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而一直以来辅导员、教务员与专业课教师分属不同系统,各自有独立的工作内容和知识体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使学院的辅导员及教务管理队伍“学科化”,打破条块分割,使其成为本学科中的一员,要求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用掌握的學科知识弥补学生专业方面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学院的辅导员基本都在攻读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务管理队伍也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学科博士化。

2019年6月黑龙江大学出台了《学业导师管理办法》,要求在本科一年级各班均配备学业导师,每位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学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认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研能力等。文学院则提出使学业导师 “学科化”,每年从近期留校的年轻博士中择优选聘各班的学业导师,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外,还要将自己学科抽象的专业知识具象化,讲给这些初入校门的大学生,使他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逐步建立起科研意识。学校虽然要求这一工作只在大一阶段进行,但文学院鼓励各位导师后续仍然能够和自己所带班级保持联系,在专业知识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科研后备力量的“蓄水池”,持续的科研培养不仅能够提高本科生的质量,更能够为后续的学科招生提供良好的生源。从“学业导师”到“学术导师”,虽仅一字之差,但打破了本科生与专业课教师“只课上谋面、学期结束再难相见”的传统模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术思想的引领者、专业知识的领路人,提高了本科生对于学校、学院、学科的认知度,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突出各类平台对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巨大作用

各级各类研究基地、实践中心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共同支撑,也是学科和专业结合的重要接口。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汉语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研究中心以及若干校级研究机构,这些平台为学院的科研发展及学生的学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基地教师的科研项目都会积极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其中,形成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有志于此的高年级本科生为梯队的组织架构,这种方式打破了学科与专业间的壁垒,不仅能够让本科生对相关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也有助于高年级学生接触学界的前沿信息,尽快转换角色,提高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比例。

对于本科生来说,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往往是其科研生涯的第一步。文学院以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为依托,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为主体,排演话剧,将文学经典搬上舞台,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关注和理解。2016年5月和9月,话剧《雷雨》在我校音乐厅演出4场,获得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天津曹禺故居纪念馆、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均将该剧“幕启版”的影像资料作为藏品永久收藏,天津曹禺故居纪念馆馆长王海冰先生还专门为“幕启版”《雷雨》题词——“经典雷雨,情动人间”。参与该剧演出的学生则纷纷表示这种参与经典作品舞台展示的实践教学,是加深对作品理解的最佳方式。演出的过程,就是他们和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过程。目前以文学院师生为主要演职人员的校史剧《姊妹树》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之中,相信这次演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黑龙江大学校史的认识。写作能力是文学院学生重要的培养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文学院加大提升本科生写作素养的力度,依托黑龙江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创作文学作品并勇于投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文学作品陆续发表在《贵州日报》《黑龙江日报》《大庆石油报》《绥化日报》《中国校园文学》《北方文学》《岁月》《北极光》《雪豆月读》等处,在读本科学生的散文精选集《青春舞》(25万字,涉及近百位优秀作者)即将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公开出

版发行,这也填补了东北地区本科生出版散文集的空白。

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国际中文传播的重要使命,自身良好的语言面貌、出色的语言教学能力、对汉语各语言要素的深刻理解既是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是他们首先接触到的科研方向。2019年黑龙江大学获批教育部语言文字国家级推广基地,基地围绕其所承担的科研内容,积极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在做中学、在学中研。2020年受教育部语用司委托,该基地承担了对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对金阳县100名普通话水平在二级乙等及以下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了每人共计60学时的在线培训。文学院对该项培训工作充分重视,成立了包括语言学专业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在内的30余人的师资团队,精心调研,分析当地教师的语音特点,并有針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授课能力,还对对比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方向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关的汉彝语言文化对比论文已经在写作之中。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鼓励该专业本科生走向全国平台,参加国家级教学技能大赛,使教学实践成为教学研究的起点。2020年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代表队在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中以授课与演讲环节全国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这极大带动了该专业学生投身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在学科专业一体化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学科专业一体化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各专业拿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希望它能够成为破解高校教学、科研“跷跷板”局面的一把金钥匙。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刘宇(1981—),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汉语语法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学科培养探索与实践”(2020C85)

猜你喜欢
一体化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