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钦,广东潮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城》《广西文学》《福建文学》等,出版散文集《心路履痕》。
一
西望德令哈,是因为,我很多次到过西部。到过西部之北的每一个省份:内蒙杭锦、阿拉善、陕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每一次游荡西部回来,我都会生出一丝丝惆怅,因为惟独落下了德令哈。
向往德令哈,是因为一个人,一首诗。人,是诗人,海子。诗,是海子的《日记》。简简单单的几行诗、明白如话的几句诗,却像晴空万里的一声霹雳,蓝天白云里的一道闪电,一下子震到了我,电到了我。海子的呐喊、海子的呢喃,透过时空,一次次回响在我的心灵!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德令哈就是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驻扎在我的心里。其实,有一次,我离德令哈只有一箭之遥。那次甘青之行,汽车从兰州出发,驶向西宁。然后,越过日月山,沿着青海湖,折向祁连、民乐、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冥冥中注定,德令哈,就这样擦肩而过。
二
很多次,我都在想象德令哈。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具象,只是一个意念、一个念头、一个冥想。德令哈,像一头在天际翱翔的苍鹰,久久盘旋在我温润敏感的心头。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德令哈,这座西部之西戈壁深处边陲的小城?她有什么魅力?她有什么故事?她为什么这样让人念念不忘?
让我熟悉德令哈迷上德令哈眺望德令哈的,其实还有另外的人,我的一位从未晤面的朋友。朋友曾经在遥远的西部之西工作,但那是茫崖,是花土沟,是冷湖,是大柴旦。朋友源源不断地写着,《冷湖那个地方》《盆地风雅》《文星光照柴达木》《海西的儒雅风流》《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
像早期的前辈、像走进西部的李季、李若冰一样,朋友呕心沥血地抒写西部,抒写黑石油,抒写柴达木,抒写西部的悲壮与忠诚,抒写西部的献身与雄起。
我就是在朋友的感召下,在朋友的激励下,开始了柴达木、开始了德令哈的心路之旅。那是一次纯粹的艺术的集结号、历史的集结号。朋友为了缅怀为了纪念为了存史,编辑了一部煌煌的西部散文卷《天边的尕斯库勒湖》。这是一部礼赞青海高原、礼赞青海石油的历史文卷。朋友广发英雄帖,遍邀海内外各地书朋画友,为这部文卷摄影、绘画、书法。就是在三年前的一个秋天,我收到了朋友的郑重敦请,书写青海油田一九七一年春节大会战新民歌三阕。那是与生命投入魂魄投入的海子完全不一样的歌唱。但是我仍然唤起了那一段历史的回忆与共鸣,仍然有一种岁月一种沧桑一种酸楚爬上心头。
我在北山打榔头
双手起泡鲜血流
为把钻机摆上山
半月掉了四斤肉
我在北山打榔头
金钱名利无所求
钻前工程全局上
没有一人讲报酬
我在北山打榔头
老婆在家蒸馒头
共同目标只一个
为油奋战到白头
現在的苦涩,在当年却是一种豪情、一种壮举、一种气概、一种集体主义。朋友也许没有想到,讴歌的文本,也能引发一种反思、反省……
但是,我仍然愿意,正视这种历史、正视这种情怀。我也仍然愿意,为西部奉献我的绵薄、奉献我的衷情。于是,我的眺望,眺望柴达木、眺望德令哈,便不会变得缥缈、变得虚无、变得没有由来。
三
正是在朋友的敦请之下,我和柴达木、和德令哈有了灵魂寄托、有了笔墨之缘。《柴达木文艺》《柴达木日报》《柴达木开发研究》《巴音河》,使我的灵魂,能在柴达木落地,能在德令哈巡游。月朗星稀、穹庐辽阔,我的细胞、我的生命,总是能吮吸到陈忠实《柴达木掠影》、徐光耀《花土沟油田纪行》、张承志《马海寺兴建记》、史小溪《荒芜花海子》、刘元举《尕斯湖畔的爱情》的高蹈与雄阔,总是能感受到柴达木予人的豪强与豁达。
后来,我又认识了一位朋友,一位生于海晏长于德令哈的年轻小伙。年轻朋友后来求学广东,落籍广东。但是,德令哈就像戈壁上的梭梭柴、戈壁上的红柳,根深蒂固地植入于他的血脉中,以至于他的眼界、他的心境、他的魂魄,就像德令哈那样高远、像德令哈那样辽阔、像德令哈那样峻拔。
年轻朋友的小说写得真棒,《非法入住》《合法生活》《他杀死了鸽子》《倒立生活》……语言犀利,笔调冷峻,意想不落窠臼又透着淡淡的无奈,行文漫不经心中又透着看破红尘。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啊,笔下便深刻得满纸烟云满纸沧桑。朋友在西部在青海是大有名气的。数年之前,我在杭州参加中国文联的培训,青海的学员便问我,认不认识这个朋友,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他们想邀约他的小说并托我转达。
朋友的气质沉稳、温和,朋友的思辨锐利、敏捷,这些,都是德令哈那方水土哺育培养的。德令哈是朋友魂灵之魂、文化之根。带着德令哈的烙印、德令哈的塑造,朋友从此可以披荆斩棘浪迹江湖。
我是在一个微雨的清晨读到朋友的长篇散文《德令哈随笔》。一个游子,背井十年,对家乡的回望,对过往的回味,对故事的回眸,让人读了,百感交集,意绪绵绵。朋友的起笔,就让德令哈有一种横空出世先声夺人的气势:
“德令哈并不是一个容易抵达的地方。漫长的青藏线,车窗外一成不变的荒山与草甸,足以颠覆一个人的耐心。车厢内,有人昏昏欲睡,有人磕着瓜子,我和一位安多藏族的老人小声交谈着,他黝黑的脸盘被草原风雕刻成了岩石的形状。他告诉我安多藏语和拉萨藏语的区别,并且做了示范,那种语言的长调呼应着这片土地的风语。这时,不远处的布哈河闪耀着深蓝的光泽,它跋涉千里,直到把自己融进青海湖。每年雪水消融之际,青海湖里周身发亮的无鳞鱼便逆流而上,将卵产在布哈河的上游。
“我永远无法理解,它们怎么能在咸水与淡水中同时生存。不过,换个角度看,它们也只能生存在咸水与淡水中,缺一不可。就像人类只能同时生存在高尚与污秽当中,缺一不可。”
《德令哈随笔》,就是这样夹叙夹议,将人带进西部那片广袤的热土,带进那片令人魂牵梦萦的高原盆地,带进海子让无数人知道了的德令哈。我细细地咀嚼,朋友关于德令哈的描写,而德令哈史诗般的历史,也就这样走进了我海绵吸水般的心中:
“当车过鹿芒的时候,我被这个诗意的名字深深打动,脑海中浮现出一头通体发光的神鹿。可老人告诉我,这是安多藏语的音译,就在几公里外的鹿芒沟,静静躺着千年的岩画,那是一组组行色匆匆的驼队_丝绸之路青海道。是的,这也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在德令哈郭里木乡夏塔图草场发掘的吐谷浑墓葬,棺板上绘制着那时的生活世界,饮酒作乐,狩猎吃肉,以及外邦来客,粟特人和波斯人都是座上宾。画中人的脸上都抹着红色的颜料,应该是血,客人必须亲手宰杀自己要吃的牲畜……
“在我的身上已经没有了那种血性,这不是进化,而是文明的遮蔽,我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永远守望着一头野兽。”
朋友的学养和知识使他懂得辨识,朋友的血缘和地缘使他踉跄踌躇。那种矛盾那种纠葛,真的是油然而生欲说还休:
“德令哈的黄昏像母猫的舌头,舔着火车站,舔着我。那是一个久别的吻吗?……我一个人站在无人的站台上,荒凉狠揍着我,疲乏的双眼望到了远山的幽蓝,那种蓝美得令人心碎,仿佛美就是让人牺牲的事物。我的心间涌起一股股怀旧的心绪,令人疼痛,那可是一种可恶的咒语?而这次的行旅,可是一种生命必须的仪式?戈壁的天际线勾勒出往昔的轮廓,目光抚摸着那里,再好的演奏也奏不出此刻心中的管弦。
“提着行李走在雨后的街道上,湿润的水汽隔开了远处的干枯。在十字路口的时候,我想道:在走向未来的同时,我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周期性地返回过去,这真的是同一条道路吗?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可能习惯由一首又一首的挽歌带来的修订?
“一次永久性地出走,已逾十年。谁也不曾清楚,我曾在一个名叫德令哈的神秘地方长久驻足。十年的时间,篡改了记忆。有生以来,第一次理解了十年的尺度,那是生命的刻度,就像是一把米尺上高高立起的红色线段,它比其他线段都要长,像是一种总结,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突变。
“携带着行李住店,实际上对一个作家而言,他唯一的行李便是语言。那是永远也不会丢失的行李。其余的,就让它随风去吧。”
四
朋友的文字,以及朋友的意象,就这样镌刻在我的印象里,以至于我脑海中,常常会回旋着朋友对自己这样百般的诘问以及对德令哈无限地向往:
“探访旧址,我怀着忐忑,似乎那里有一封多年前自己寄出又被退回的信,从未启封。我究竟写了些什么?那些青春的话语会不会纵容了一种可笑的狂野?……
“但是,当我置身在德令哈,在心中念起德令哈三个汉字的时候,那种美妙的旋律如此激动人心。我不得不承认,德令哈是我的历史,更是我的传奇,我不可避免地隶属于它。”
后来,我又读到了另一种文本的德令哈。作者是我的小老乡,潮州人,我侄子的同学、我女儿发小的姐姐。小老乡是一枚蒲公英,她在心灵的旷野里自由地飘荡,在文学的营地里着意地播种。小老乡的追求曾经让很多人迷惑,她辞掉高校到了媒体,又辞掉媒体当了自由撰稿人。我对小老乡的初心十分理解。文学是一颗不可理喻的种子,它要生长,便会破土而出,爆发、绚丽,不讲条件,不讲时机。小老乡对德令哈的视角更加独特----《在德令哈怀念海子》。我知道,每一个作者,都是一个旅人,一个勘探队员,更是一个发明者发现者。在德令哈怀念海子,比在山海关在北京在怀宁怀念海子,要更加纯粹更加透彻更加邈远。海子在德令哈的呐喊,是所有人的共鸣。那种呐喊,是一种永恒,不会消弭。那种共鸣,是一种和声,不会消沉。小老乡的文字以一种潮州人的优雅这样的开门见山整洁干净:
“出差,从格尔木到西宁的火车会经过德令哈,我与同伴商量,我们在这个地方停半天。同伴赞同,但接待我们的当地人都好心地提醒,德令哈没啥好看的,再说现在树还没绿花还没开,真不值得专门去半天。他们担心我们辛苦奔赴失望而归。我讷讷地说,也没想看啥,就是有点多余时间,随便消磨下。
“有时候喜欢‘没啥好看的地方,是因为没有预设,无所用心地使用那时光,让人觉得富足。相比而言,人皆称赞的地点,有着被验证过的美景,像一篇主题明确的文章,种种喜悦尽管如期守候在每个拐角,但遇见之后,知道还是延用着用熟了的思路。”
小老乡就是这样,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调动着一个发现者的发现,用西部的陌生吸引着你,用西部的风情诱惑着你,给你讲乌兰火车站的种种见闻,讲高鼻深目扎着各式头巾的撒拉族女子的婚姻婚俗,给你一个绘声绘色的前奏,一个活色生香的铺垫,然后:
“好了,现在说德令哈。火车从格尔木开出时,经过察尔汗,又经饮马峡,车窗外都是茫茫雪原,到了一个叫盐湖的地点,忽然间风光一变,晴空萬里,大地茫茫,盐碱地上形态奇特的蓬勃植物,牛羊散落其中。
“我饥渴地望着窗外,消化对南方人来说极为稀缺的嘹亮美景。明烈辽阔的氛围一直延续到德令哈。走出德令哈的火车站,迎面就是柏树山,城市中每条笔直的道路尽头,都是柏树山,山顶银白有未化的雪。这是一座抬头随时见山的城市。”
城市,只是小老乡的一个驿站。德令哈对于小老乡,对于更多的旅行者,更多的眺望人,更是一座心灵的灯塔,一片灵魂的栖居地。我品咂小老乡字里行间的意绪,小老乡在德令哈对海子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切肤的怀念,是一个青年作家对青年诗人的认同与崇拜:
“我和同伴坐在海子纪念馆里的茶座中,默默无言,各怀心事。我想着自己读到海子的那一年,大学二年级。尽管很多人说那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年纪,但我记得那些诗句带来的忧伤,我珍视那忧伤,那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的辽阔之时难言的况味。”
后来,我的三个朋友和小老乡,是甘建华、王威廉、陈思呈,他们走了,离开德令哈了。但是,留下了对德令哈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们坐在的士上观赏了政府对城市照明工程的建设,街灯璀璨,但是人影少见,行人的稀缺让人有种精神上的高原反应。大风呼啸着从空荡荡街上吹过,这是四月,行道树光秃秃,听说再过一个月,丁香花就开了,迎春花也开了,柳树也发芽了,白杨也绿了,此处将有春天盛况。目前,但见明亮的荒凉。”
五
德令哈就这样与我有了精神和血肉的交融。对于那座遥远的高原的城市,我的向西眺望,就变得有意义和价值了。我向往,那片有着银白雪顶的地方,那里,还没有被污染,而纯洁洁净,在当下,是最可宝贵。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