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清 常 红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传单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简称,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该病多发3~5岁、17~25岁的儿童与青少年[1]。传单临床症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传单发热对小儿造成危害较大,因此需要及时治疗。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单发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下为详情报告。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80例传单发热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共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0.7岁到8岁间,均值(4.3±0.6)岁;研究组共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0.8岁到8岁,均值(4.4±0.7)岁。将以上信息录入统计学软件中实施对比,结果显示可比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治疗,如营养支持、护肝等。
1.2.1对照组 该组患儿使用治疗药物为α-干扰素:将α-干扰素(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60059)溶化于注射用水1ml肌肉注射1次,α-干扰素使用剂量为5万U/(kg.d)。共治疗一个星期。
1.2.2研究组 该组患儿使用治疗药物为阿昔洛韦(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119):将阿昔洛韦与葡萄糖注射液(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005)混合在一起并分Q8H予以静脉滴注,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0mg/(kg.次)、100ml。共治疗一个星期。
1.3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优:用药24h后体温开始降低且3d内恢复正常,淋巴结基本恢复正常,临床体征消失;良:用药3d内体温开始降低且5d内恢复正常,淋巴结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改善;差:用药5d内体温虽然降低,但是并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淋巴结也没有太大变化。②观察指标:统计并对比不同组患儿各症状消失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不同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优良率较高,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如表1。
表1 不同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对比[n(%)]
2.2不同组患儿疾病症状消失时间的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脏缩小时间、异淋恢复时间较短,P<0.05。如表2。
表2 不同组患儿疾病症状消失时间的对比
2.3不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的对比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儿均未出现皮疹、黄疸、血小板减少、呕吐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患儿发生厌食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
传单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主,引发该疾病因素为EB病毒感染,不仅导致B淋巴细胞受感染,同时也活化了T淋巴细胞,进而引起一系列疾病症状[2]。童年期感染呈现出亚临床表现,虽然有着较高的暴露率,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0%儿童会发展成为临床感染,出现显著扁桃体咽炎、鼻阻等临床症状,也有患儿会发生皮疹,通过实验室检查会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等症状[3]。传单不仅有着典型临床表现,同时也会发生变异,只会表现出一部分临床症状,因此增加了治疗难度,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了极大危害。
α-干扰素是由人体产生的一种具有光谱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可以加强机体免疫系统防御能力,适用于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与抗病毒、免疫调节联合使用可发挥出双重作用[4]。阿昔洛韦为核苷类似物,可选择性抑制1型与2型HSV与VZV复制,阿昔洛韦被摄取到细胞后,经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转化成为单磷酸阿昔洛韦,在没有受到感染的细胞内则不会发生变化,药物活性有着特异性。单磷酸衍生物通过细胞酶作用之后转化成为三磷酸阿昔洛韦,三磷酸阿昔洛韦是三磷酸脱氧鸟苷类似物,竞争性的对病毒DNA聚合酶产生抑制作用,三磷酸阿昔洛韦对病毒DNA聚合酶有着极高的亲和力,因此治疗效果较强。阿昔洛韦对因受到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有着较好亲和性,与酶结合之后抑制病毒,产生肝毒性较小,此外也能提高血清免疫水平,对免疫能力有调节功效。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α-干扰素治疗,研究组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疾病症状消失时间方面,研究度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虽然对照组1例患儿发生厌食,但是积极处理后逐渐消失,对照组与研究组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由此可见,阿昔洛韦治疗优势。
总而言之,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单发热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更缩短了疾病症状恢复时间,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