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 牟雁飞 李华丽
青岛市市北区四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1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不仅容易引起来自运动、语言或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通常还容易伴随摄食-吞咽功能方面的障碍,发病率可高达50%至70%之间,不仅对患者的正常摄食及营养吸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可出现吸入性肺炎,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1-2]。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康复模式效果一般,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不佳。现我院开始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54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2±3.45)岁,病程5至20h,平均(10.21±2.54)h,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56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9±2.88)岁,病程4至18h,平均(10.19±2.30)h,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家庭访视、观察指标、心理护理、吞咽功能锻炼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了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康复科医师,指派1名组长及副组长,由组长负责对整个康复计划进行安排,组员负责实施,帮助患者完成由医院到社区系统的规范性治疗护理、行为干预、康复护理及随访管理等一系列对策。院内管理:随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及临床信息录入及统一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进行常规诊疗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在患者出院后由组内人员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取得联系方式,并建立院外管理的途径。社区及家庭管理:完成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并对患者是否掌握了疾病相关康复方法给予评估,同时了解患者或家属的家庭环境及生活方式,告知患者如何构建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保证在每个季度组织1次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交流座谈会,面对患者所提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及说明。
1.3观察指标 (1)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分法[3]:将吞咽功能接近正常或干预后提高3级评为显效;将吞咽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或提高1至2级评为有效;将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评为无效;以显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生活生理量表(ADL)barthel指数评价[4]。
(3)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7],8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吞咽功能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咽功能更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吞咽功能对比[例(%)]
2.2两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吞咽功能障碍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期间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容易引起患者摄入营养成分不足以及脱水的发生,或导致误吸性肺炎的出现,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急性脑梗死相关康复护理被当做是缓解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方式,可尽可能的减少与吞咽功能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能够尽可能的促进患者经口进食功能的恢复,不过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康复护理效果一般,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保证了院内康复护理方式的延伸,加强了对患者院外康复情况的管理,形成了长效的教育干预及管理机制,让临床医护人员更好的对患者的状态予以了解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了康复功能的恢复[5]。另外,此种康复护理模式的实施更好的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及时关注到了患者院外康复问题,也有利于改进自身生活方式。结果显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下的观察组获得了更好的吞咽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符合上述研究。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恢复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