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暄
摘 要:我国传统木刻插图整体构图讲究,对画面内容的繁简程度把控较好,造型简洁,但却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生动自然,独具特色。通过分析传统木刻插图蕴含的构成设计思想,探讨了传统木刻插图的构成设计方法。
关键词:传统木刻插图;构成设计;骨骼
纵观中国传统木刻插图的发展,在明代后期,书籍版画插图逐渐兴盛起来,这与当时戏曲小说、坊刻书肆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在明代,书籍插图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内容涉及很多种类的书籍,如科技、医药、小说、戏曲、生活应用等。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使用插图。自明代嘉靖年间以后,不少文人画家开始积极参与插图创作,由此推动了古代版画绘、刻的分流发展,使得明中叶以后的版画创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本文主要立足于现代构成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木刻插图蕴含的构成设计思想,探讨了传统木刻插图的构成设计方法。
一、传统木刻插图蕴含的构成设计思想
作为现代设计理念之一,平面构成主要是指二维空间中的一种将物体的形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形式法则进行分解、打散、重构的设计方法,其主要是基于视觉审美、视觉心理,寻找组织平面的各种可能性。平面构成非常注重形式美,包含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外在形式,侧重于强调视觉语言的变化。基于现代设计理论,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木刻插图作品不难发现,创作者在画面组织布局上流露出构成意识。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创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画面的逼真性,而是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从画面内容上来看,传统木刻插图作品的画面形式多样。在许多传统木刻插图作品中,线条是创作者最常用的造型手段。创作者能够通过线条表现来营造出一种节奏性、变化性,最终使呈现出来的画面繁简有度,工整秀丽[1]。
文艺类书籍中的插图主要强调情节的冲突性,同时也融合了一些可视形象,旨在突出整体图画的趣味性、阅读性。相比之下,专著中的插图主要用于解析文字。因此,这类插图的画面设计较为严谨,在制作上更加仔细、工整,以保证画面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文字内容。另外,在一些书籍中,创作者也应用了二节版和三节版的版式。这种设计形式与现代连环画的设计形式非常类似,即二者都是主要通过融合画面和内容,使整体信息的传达更加有趣,从而有效提高阅读者的兴趣。
二、传统木刻插图的构成设计方法
(一)利用骨骼布局画面空间
在进行画面组合的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将画面的整体框架看作骨骼,再利用骨骼分割、组织画面。在具体的应用中,骨骼设计形式主要分为有形和无形。根据现代平面设计中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来看,不同的骨骼设计形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排列较为整齐的骨骼会表现出一种秩序感,特异骨骼会突出一种对比感,而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列的骨骼则会表现出一种节奏感。中国传统木刻插图的设计也应用到了骨骼分割法,以使画面组合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明代刻本《金印记》和刻本《便民图纂》中的插图都使用了骨骼分割法来表现空间。在这些插图作品中,地砖、墙面、窗格以及屋顶等事物形象都采用了骨骼分割法进行设计,使得整体画面的排列有序、工整、细密[2]。在《金印记》中,在处理地面和墙面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创作者使用了骨骼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刻画一些较为细致的砖石、窗格纹路来进一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强化了装饰效果。在《便民图纂》中,创作者主要利用骨骼线来分割不同的区域,使得画面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突出了各个空间的效果。
骨骼分割法的使用不仅可以突出整体画面的效果,还可以进行故事情节的表达。例如,明代崇祯年间的刻本《英雄谱》中的插图大量使用了骨骼分割法,将多个空间进行了组合。又如,刻本《曹孟德许田射鹿》中的插图使用了骨骼分割法来分别表现汉献帝、曹操射鹿的场景和关张二将驻马观看的场景。创作者虽然使用骨骼分割法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了分割,但两个场景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使得原本复杂的故事可以通过简单的画面呈现出来,有效传达了画面中的信息。此类构成设计方法一般用于小说插图中。
(二)借助对比手法凸显变化
在艺术创作中,很多创作者在对画面中的事物进行突出表达时会采用对比手法。这种设计理念也常用于现代设计中。对比手法属于一种比较自由的构成形式,其与骨骼分割法对画面的限制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比手法主要利用事物相反的特性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形的大小、粗细、曲直、动静、冷暖、繁简等方式来实现对比效果。也就是说,对比手法主要是利用事物形象的差异、对立关系,来突出视觉效果,从而提升观者的美学感受[3]。在传统木刻插图设计中,创作者也同样借助了对比手法来烘托画面氛围。最为常用的对比设计有疏密对比、黑白对比、形态对比、大小对比等。
例如,明代《西汉演义》刊本中的插图《张子房悲歌散楚》主要描绘的是古代楚汉战争时期,张良使用计谋瓦解项羽楚军士气的故事。在画面中,张良独坐高山间,山下大批的楚军四处逃窜。通过研究该幅插图画面的布局设计可以发现,创作者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使用了疏密对比法,同时也突出了动静对比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张良计谋的高超,完整地表达了故事情节。又如,明代《董西厢》印本中的插图采用了空间对比法,表现了庭院荒凉的意境。其中的一幅插图——《一径入天涯》则采用了“S”形构图。在这幅插图中,创作者通过使用对比手法进行构图,将人物安排于画面底端,大篇幅地描绘了野树丛生、山路崎岖的艰险场景,从而渲染出画面中的人物,在曲径、人物、山体三者之间突出点线面的对比,更好地传达了画面的生动性。
(三)借助重复性构图法构建画面秩序
艺术创作中的重复性构图法主要是指反复利用一个图形元素,使其有规律地排列在画面上,或按照图形元素的大小、方向、肌理等,使图形元素进行规律性的变化,从而突出画面的秩序感、整体感、节奏感,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传统木刻插图大多使用了重复性构图法。许多传统木刻插图中的石块、水纹、地砖等事物形象绝大部分是用重复性构图法进行表现的。例如,由明代黄一楷、黄一彬所作的《北西厢记》中的插图就使用了重复性构图法,突出了整体画面的工整性、细密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大量有序排列的图案恰好和空白空间形成了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此外,明代长篇小说《英烈传》中的《遇春大战金华郡》一节的插图运用了重复性构图法,较好地表现了士兵列队的整齐性,从而给读者呈现出千军万马的阵势感受。该章节中一幅插图的右侧描绘的是混战场面。画面中的战斗场面虽然非常激烈,但觀者却可以从中看出双方的胜负情况。由此可见,在描绘这种动静结合的场景时,使用重复性构图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创作者想要的效果[4]。
(四)借助留白激发想象
对于现代构成设计理念来说,为了表现出一定的想象力,创作者往往会借助留白的方法来引起读者思考。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创作者会在画面中有意识地留白,借助虚实结合的构图方法,使画面产生变化,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画面意境,这样不仅可以为画面增添韵味,还可以使欣赏者的思想得以释放,进入遐想空间,与创作者的思维产生碰撞。这一构图设计方法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者的青睐。例如,在《南宗抉秘》中,华琳阐述了“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的理论。也就是说,留白的主要目的是增强画面的艺术性,传达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表达创作者的艺术追求[5]。例如,由钱贡绘图、黄应组刻的《环翠堂园景图》的左下端为一峰湖石。创作者通过细致、整齐地排列大篇幅的波浪线,向读者传递出湖面的宽广、深远之感。同时,创作者通过对三组视觉元素的有序排列,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出了空阔的意境,达到了笔简意足的效果。可见,只要合理地使用留白手法,创作者就可以较好地提升画面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立足于现代构图设计视角分析中国传统木刻插图的构成设计发现,中国传统木刻插图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其充分展现出了古代雕版书籍的艺术特性。创作者利用木刻雕版特有的材料与技术,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古代艺术作品有着丰富的现代设计元素,值得后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婧.黑白木刻版画语言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21.
[2]王金胜.小视角中的大时代:以木刻插图《两月零八天》为例[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0.
[3]居瑢.宋代木刻版画在当代传统书籍插图绘制设计中的借鉴与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7):58-59.
[4]翟雨晴.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5]鄂静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下的版画插图艺术创新研究[J].艺术品鉴,2020(11):41-42.
作者单位:
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