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俑的审美意蕴和价值研究

2021-02-03 22:32欧泓妙
大观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欧泓妙

摘 要:汉代陶俑体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汉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其“形”“意”“神”独特的美学魅力,加深了人们对汉文化的了解。故而,对汉代陶俑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汉代陶俑的内在审美与价值。

关键词:汉代陶俑;美学特征;汉文化

一、汉代陶俑兴起的时代背景

汉代陶俑的发展是汉代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的结果。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而后又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使得西汉社会前期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稳定繁荣。文景之治使汉朝生产力日渐恢复,物质基础大幅提升。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为陶俑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同时,两汉时期的陶俑创作深受楚汉浪漫主义的影响,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光和影。

二、汉代陶俑的审美特征

与西方美学的模仿主义、形式主义不同,汉代陶俑创作重于形,通过捏、模、划、刻等雕塑手法,突出陶俑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赋予陶俑“意”与“神”。

(一)汉代陶俑的“多变之形”

汉代陶俑是汉代综合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融合了设计、雕塑、绘画、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法,在外在轮廓的刻画上极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因此形是汉代陶俑基本的构成元素。根据全国各地出土陶俑的情况来看,汉代陶俑不再沿袭秦兵马俑严肃、呆板的特点,并且题材也不再局限为兵马军队,而是出現了贵族仆役的陶俑及代表市井生活的表现舞蹈、体育、说唱文化的人物俑。这类人物俑是汉代陶俑中极具艺术性的作品,其多样的形式反映了汉代陶俑艺术的生命力[2]。以厦门市博物馆馆藏的汉彩绘陶乐舞俑为例,该俑为泥质灰陶,通体为白色,身着菱形格子纹曳的长袍,头发施黑彩,眉眼绘墨彩,脸颊两侧各画有一红圈,朱点双唇。其顶发中分,面颊圆润丰满,柳眉修长,丹凤眼,修鼻梁,樱桃小口。右手向上扬起触肩呈舞蹈状,右手微微朝后似自然摆动,舞姿轻盈舒缓。该俑历经两千余年,虽微斑驳,但色彩仍鲜亮明艳,保存完好。此乐舞俑的形制,反映出汉代陶俑是一种把雕刻、色彩和造型融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秦俑所追求的写实风格不同的是,虽然汉代陶俑更偏向于缩小整体的形制,但是它的面部特征和造型却不会因为规格小而被束缚,而是很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更具趣味性。

(二)汉代陶俑的“观象取意”

陶俑的写意风格是相对于写实而言的,它并不着重对器物外表形态的如实塑造,而是把重点集中于对气质、情绪、性格等内在细节的把握上,更加强调“气韵生动”。汉代陶俑的塑造更加讲究点、线、面的整体结合,以人物俑为例,从头、胸、腹、腿到足,整体松弛有度,变化断连有间,气韵起落有致。大多数出土的汉代陶俑的规格形制并不大,然而匠人们却能把握陶俑整体的动态,通过不同的形态塑造使陶俑在动静结合中仍能保持生动轻盈而又不失稳重、大方[3]。同时,由于陶俑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工匠对汉代陶俑的面部神情塑造是简洁、质朴的,只运用简单的线刻手法来强化陶俑的神态特征,通过对人物陶俑面部表情夸张化的处理,突出写意风格,给观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汉代陶俑是源于现实生活且又比较具象化的一种艺术形态,匠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和在楚汉浪漫主义的影响下注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审美倾向,观者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来理解陶俑所蕴含的意象。简而言之,汉代陶俑就是善于线刻,精于在概括中传递意象之美。

(三)汉代陶俑的“以形传神”

西汉《淮南子·说山训》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这里表达的形是客观事物的形象,神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神寓于形,强调形与神的统一,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神为本源。汉代陶俑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以形写神”是两汉时期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这也透露出汉代时期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匠人们在刻画陶俑的外形时,以融合内在精神为创作的基本要点,竭力将陶俑的内在情感动态传递给观者,从而达到突出物象内在神韵的目的,引发观者共鸣。如果要阐述汉代陶俑形、意、神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形是汉代陶俑的基础,而神在意的基础上得到升华,意主要强调汉代陶俑造型塑造上的气韵流畅,神则以突出人精神层面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因此,工匠在塑造汉代陶俑时,把汉人的生死观、幸福观和价值观融于陶俑之中,赋予陶俑生命力,透过陶俑传达匠者的精神世界,展现立体化的情感,达到形神统一的效果[4]。

三、汉代陶俑的价值研究

每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汉代陶俑为当代学者了解和研究汉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汉代陶俑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的陶塑艺术创作也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了汉代陶俑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汉代陶俑的艺术学价值

汉代陶俑的发展与成熟是汉代艺术学体系发展的结果,融合了文化价值理念。汉代陶俑包括更为全面的、系统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是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的综合艺术品。东汉击鼓说唱俑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汉代陶俑之一,它凭借生动的艺术形态与夸张诙谐的面部表情,受到了艺术和文化学者普遍的关注。从造型上看,东汉击鼓说唱俑虽然未改汉代古朴的艺术特征,但其头戴围巾,赤足,左手抱鼓,右手执锤的形象,加之张口露齿大笑、两眼眯缝的幽默表情,可以说代表了出土说唱俑的艺术形象,体现了蜀地说唱艺人的特殊气质,富含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5]。由此可见,风俗文化是陶俑创作的艺术源泉,以当地的风土民情为背景,以民间的艺术活动为创作题材,用艺术手段将说唱艺人最为生动的瞬间定格下来,呈现出生动的艺术造型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再现了戏剧化的场景。

(二)汉代陶俑的社会学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革。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综合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汉代陶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生命力。汉代陶俑出现了很多平民化的生活娱乐场景,如舞蹈、对弈、嬉戏等,印证了艺术风格的改变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出土文物不仅有助于学者更好地全面解析汉朝的社会属性,而且还能使学者间接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汉代出土的陶俑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一改秦俑的端庄和收敛,呈现出多样化、安逸、诙谐等风格,反映了汉代人们闲适有趣的业余生活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三)汉代陶俑的借鉴性价值

受到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影响,西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审美影响了包括当代中国陶艺在内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陶艺理念逐渐被人们忽视。对此,重塑优秀的传统陶艺理念和审美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汉代陶俑写意风格在中国陶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美感,比较重视意象造型,讲究整体构造。汉代陶俑的创作设计考虑到了观者的视觉、空间体验感,通过动感塑造手法、雕塑技法、材料肌理等营造视觉张力,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与传统文化的写意风格互相呼应。比如,在我国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新州700的驾驶舱和内饰的工业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汉文化中突出意境营造的设计理念,在满足功能化需求的前提下,协调了曲线、曲面、内饰等方面,营造出和谐、舒适、清爽的立体化效果。因此,可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设计理念,以汉风貌等传统元素为灵感来开发文创产品和工业设计产品,在重视产品视觉表达效果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融合,从而设计出具有传统神韵、富有时代情感温度的产品。

总而言之,汉代陶俑把汉文化的设计理念寄于塑像之中,其内在神韵的刻画是中国塑像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具有历史形、意、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备受瞩目,而且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彰显了汉代特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候晓宁.浅谈东汉陶俑的艺术风格[J].卷宗,2019(9):283.

[2]吴怡敏.汉代陶俑的社会学与艺术学价值分析[J].淮海文汇,2011(5):26-28.

[3]肖长生.浅析浪漫写意的汉陶俑艺术[J].景德镇陶瓷,2007(1):22-23.

[4]邓青兰.东汉陶俑雕塑造型的形神特征[J].雕塑,2012(6):66-68.

[5]王军校.论汉代说唱俑的艺术价值[J].兰台世界,2013(33):158-159.

作者单位:

厦门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浅谈青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论京剧服饰的美学特征